三腫三消,早上云霄;地面苦練,早上藍天。
大家猜一猜,這是在描寫哪一個兵種?對了,就是空降兵。讓我們先隨著下面的文字和畫面,想象一下空降兵的訓練生活吧——
傘降地面動作姿勢定型,一個訓練日練完,骨頭都快散了架;“兔子背”式的離機動作訓練,一天要練上百次;為增強腿力,要從兩米多高的平臺反復跳下;疊傘訓練,一天訓練結束,膝蓋都很難伸直;模擬離機訓練時,為克服膽怯心理,在數米高的離機模擬器上,身著背帶系統逼著自己往下跳。
小小辯論賽
這樣艱苦訓練出來的部隊,戰斗力有多強,或者說,他們的戰略意義有多大?自傘兵誕生以來,一直就有兩種聲音。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
1944年9月,英美盟軍發動了二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空降作戰,空降地點在荷蘭的阿納姆。參戰部隊的主力是美軍82空降師、101空降師和英軍第一空降師。空降行動有滑翔機降和傘降兩種。美軍兩個師著陸后就遭到德軍的反擊,被迫轉入防御。最慘的是英軍第一空降師,落地后便遇到德軍的坦克群,被分割成3塊。苦盼援軍不來,英軍傘兵在夜間突圍,試圖渡過萊茵河,有6000多人沒來得及過河就全部被俘。這一次空降作戰,英美盟軍損失慘重而戰果極小。
讀了這個案例后,五(3)班的同學展開了辯論——
正方:傘兵空降的機動性,是其他地面作戰部隊沒辦法相比的,應該大力發展傘兵。
反方:傘兵不能攜帶重型武器,而且如果在空中被發現的話,很容易遭到攻擊,反抗能力太差;要是被包圍,基本是死路一條。所以,還是不該提倡。
正方:現在用武裝直升機運送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空降的威力和安全性,這樣一舉兩得的事情為什么不去做?
反方:小規模作戰可能是這樣,但如果是大規模作戰,你有那么多直升機嗎?
老師總結:大家說得都很有道理。其實,我們應該看到空降兵機動靈活的一面,也應該看到它的局限性。現代科技的發展能彌補一些空降缺陷,但是并不意味著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查資料,看看還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空降部隊的戰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