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因為自己缺乏教育理論和教育思想而在教育專家和教授們面前自慚形穢,曾經因為自己的教學沒有深度和特色而苦惱困惑。隨著朋友間的互相鼓勵,堅持研讀教育經典,撰寫讀書筆記并不斷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運用提升之后,3年多來,自己的視野愈加寬廣,心胸愈加豁達,我發現自己變得樂觀和自信,也因此更加悅納外在和內在的自己。
樂觀和自信不是盲目的,在閱讀、寫作、實踐之余,我常常反思自己教育教學的不足,常常尋求突破自我發展瓶頸的有效路徑。
讀肖川老師的《教師幸福人生和專業成長》一書,讀書的心情是起伏不平的。最初在看到衡量教師的人生是否幸福的若干指標時,對照自己的狀況我是頗為自得、深感欣慰的,完全可以自豪地說:“我是一位幸福的教師,我的教育人生雖然不乏風風雨雨,但總體上是‘風雨中的美麗’,幸福的花朵一路芳香四溢,一路碩果累累。”
隨著讀書的愈加深入,當看到肖川老師談及“教師的知識結構”這個問題,在《教師幸福人生和專業成長》一書中提及:教師專業知識就是教師的“知識之桶”,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前提條件,而決定這只“知識之桶”裝水的“桶板”其實就是教師專業知識的分類。在我國,一般認為,從教師專業知識功能出發,教師專業知識可分為四個方面的內容:通識性知識、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其中前三者是教師知識的三塊“桶板”,而實踐性知識應該相似于“箍桶”的“鐵條”。只有經過這樣整合的“知識結構”才是“專業化”的中小學教師所應具備的知識。
我有些不安,久違的“恐懼”又漸漸襲上心頭。特別是當我被省教育廳確認為“福建省第三批中小學中青年學科教學帶頭人”時,我就一直問自己:我能擔當起“學科帶頭人”的重任嗎?作為教師,我的知識結構完善、合理嗎?
可以說自己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對自己作為中學政治教師這個角色應該具備什么樣的知識結構是懵懵懂懂的,并不清晰。我明白自己的優勢,也知道自己欠缺很多,卻對自己究竟缺的是什么,為什么缺,怎樣彌補都很茫然。當讀到這里的時候,一切仿佛豁然開朗了。“通識性知識、本體性知識、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這樣的分類科學又明晰。
在讀書的過程中我一一對照自己,發現在這四類中我相對比較好的是通識性知識(即廣泛閱讀,廣博,一般包括哲學、知識類,自然科學類,技術方法類,人文類,藝術類,綜合類等)和實踐性知識(教育、教學、科研等),比較有把握的是本體性知識(本學科知識),而最欠缺的也就是最短的板是條件性知識(教育學、心理學等)——與肖川老師最短板的預測很吻合。
對照的結果又引起我的思考:為什么我的通識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會比較好?我發現這與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關,也就是熱愛使然。我喜歡讀書,比較傾向文學藝術和哲學。大量自由自在、隨心隨性的閱讀為作為教師的我,在知識結構中加強“通識性知識”這塊“桶板”的長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另一方面,我喜歡教師這個職業,和充滿生機活力又心靈純粹敞亮的年輕人在一起,每天都能感染到蓬勃的朝氣和澎湃的熱情。因為喜歡、因為興趣,在二十多年的教師生涯中我以教為樂,以“桃李滿天下”而驕傲自豪,所以對“實踐性知識”積累、總結、探索和完善的熱情不減,總是在“否定之否定”中更加成熟更加理性。
曾經我對自己的“本體性知識”這塊“桶板”的長度不是非常自信。教師的“本體性知識”應該是教師勝任教學工作的基礎性知識,是教師知識的“主干”和“核心”。對于一般的教師來說最拿手的“本體性知識”,而我為什么對這塊用以“安身立命”的“桶板”不自信呢?
自我反思的結果依然和興趣有關,很長一段時間我都對政治不感興趣甚至反感,對政治學科的“本體性知識”的熱情有限,深入課堂、教材鉆研的主動性和勇于探索的創造性都較前兩類知識來得弱。還真要感謝新課程改革,特別是初中的《思想品德》課,一反以往初中政治課空洞、寬泛、機械、枯燥、脫離學生生活的弊病,新課改之后其內容更加貼近社會實際、貼近學生生活。
以七年級(上)第二單元“認識新自我”為例,本單元分為 “珍愛生命”和“歡快的青春節拍”兩課,還以“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人的生命的獨特性”“走進青春”“感悟青春”“祝福青春”等劃分了若干小節,教材內容就來自學生生活的實際。這些年來,雖然我兼顧初中和高中的教學,但我還是把自己定位于高中的政治教師,高中新課改之后的《思想政治》在以往“政治”“經濟”“哲學”的內容之外又增加了一個“文化”的必修模塊,剛好是我的興趣所在。其他幾個必修模塊從課程命名看,也把原有的“政治常識”“經濟常識”等改為“政治生活”“經濟生活”“生活與哲學”“文化生活”,不僅教師更愛教,學生也更愛學,教學狀況更加靠近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教育理念。可以說教師知識結構中“通識性知識”這一體系在新課改中大放異彩,有些原以為屬于“通識性知識”內容的已經直接進入政治教材、進入學生課堂,也因此多少增加了我“本體性知識”“桶板”的長度。
條件性知識是指教師所具有的教育學(包括教育與教學的一般原理、課程與教學的知識、課程評價的知識等)和心理學(教材的呈現順序、學生的心理、知識的結構等)知識。反思自己,在走上教師崗位之前,雖然也比較系統地接觸過這類知識,但因為當時沒有和學生的實際相結合,只停留在學過的層面,沒有實踐的鞏固和反思,以至基本都還給大學老師了。
工作后,這塊“桶板”的加固是零碎的、不自覺的。因為這部分知識的專業化程度更高,掌握起來難度更大,我本人就因此而常常擱置,所以顯得特別的“短”。肖川老師認為我國中小學教師最缺的就是“條件性知識”,這是中小學教師知識結構中那塊最差、最短的桶板。盡管我們大多數教師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地工作,但如果對學生的心理缺乏研究,不能采取科學有效的方式教育學生,不但不能取得應有的教育效果,有時反而南轅北轍,產生許多負面影響。因為沒有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理論指導,我們的工作缺少技術含量,長期處于高消耗、低效率的狀態,教學工作無從借力。
明白自己的短處就能更好地彌補,這正是我“強迫”自己堅持以讀書俱樂部的方式,系統地閱讀教育學和心理學經典豐富自己的“條件性知識”的原因。
(博客地址:http://blog.edu11.net/space.php?uid=74)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