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一點兒心理學,他會對身邊的世界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困惑,也讓我們做父母的,多一分驕傲少一分遺憾!
我正在電腦上寫一篇心理學方面的稿子,標題叫《男人不壞女人不愛》。7歲的兒子突然問我:“媽媽,為什么‘男人不壞女人不愛’?”小家伙向來不達目的不罷休,我想了想告訴他:“那是因為,女孩的爸爸脾氣壞、愛喝酒,還打媽媽,女孩從小就怕爸爸,所以一直想著哪天能‘戰勝’他。但她自己無能為力,只能等到長大后,故意和那些像爸爸一樣壞的男人接觸并征服他們,從而實現小時候的夢想。所以,越是壞的男人,她們越喜歡。”兒子若有所悟地點頭:“原來是這樣。”
我長舒一口氣。千萬別以為你的孩子什么都不懂。有時候,是大人把小孩想得太簡單了。從那以后,我有意無意地,也跟兒子灌輸點心理學。
我有什么不快,常常會跟兒子發泄,但過后我又很自責。有一天我告訴他:“媽媽對你嚷嚷,不是因為你做錯了什么,而是因為媽媽心情不好。”兒子問我為什么心情不好,我告訴他:有時是工作上遇到麻煩,有時是爸爸惹我生氣。兒子歪著腦袋問:“生爸爸的氣,為什么不直接告訴他?”我只好說:“如果我跟爸爸嚷嚷,他肯定也跟我嚷嚷,這樣我們就會吵架#8943;#8943;”兒子接過我的話說:“我是媽媽的乖兒子,媽媽要跟我發脾氣,我不會嚷嚷。所以,以后您生爸爸的氣,就跟我嚷嚷吧。”
從那以后,一看我臉色不對,兒子就會跟他爸爸說:“我沒做錯事,估計媽媽又生你的氣了,你快去哄哄她。”有時他也問我:“媽媽,你是不是遇到什么不開心的事了?要不要我幫忙?”兒子的話瞬間讓我打開了心結,我笑著告訴他:“媽媽心情不好時,你最好離我遠點哦。”他就一邊扮鬼臉一邊跑出去玩了。看到小小的孩子,能在自己的情緒與母親的情緒之間劃出清晰界線,我既驚奇又欣慰。
兒子告訴我,他們班的牛牛愛偷東西,大家都不喜歡他。后來我從老師那兒了解到,牛牛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爺爺奶奶在家里開茶館,整天忙著生意,根本不管他。我問兒子:“同學做了壞事后,會是什么結果?”他答:“老師批評他,同學不理他。”我頓了頓說:“牛牛干壞事是不對的,但他這樣做,也可能是引起別人的關注呢。老師批評他、同學嘲笑他,大家都把目光集中到他身上了啊。”兒子顯然不理解,我接著說:“牛牛的父母不在家,爺爺奶奶忙生意,親人都不怎么關注他,所以他希望在學校里得到關注。你平時就要多關心幫助他,這樣他就會少干壞事或不干壞事了。”
周末時,兒子竟然把牛牛帶到家里來玩了。牛牛開始很拘束,兒子就主動將他的玩具拿出來給他。后來兒子和牛牛成了好朋友,還鼓勵其他人跟他交朋友呢。牛牛變得越來越開朗了,那些壞毛病也基本上改了。
兩歲的小侄兒任性,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鬧,奶奶總是吼他、打他屁股,或者將他關進屋里。兒子便教訓奶奶:“您不能不理他,您應該抱抱他。”奶奶說:“不能慣著他,他哭夠了自然就好了。”兒子只好自己去哄小弟弟,他牽著弟弟的手,給他講故事、陪他玩游戲。弟弟真的不哭了,變得很聽話。奶奶很驚訝:“想不到你這小不點還真有辦法。”兒子告訴奶奶:“他哭鬧是想引起您的注意。您越不搭理他,他越要大哭大鬧,這跟我們班牛牛一樣。”
7歲的兒子還不敢一個人睡,總是要鉆進我的被窩。我就呵斥他:“你怎么這么膽小?真不像個男子漢!”兒子很委屈:“我要和你睡,還不是希望你抱一抱嘛。”我心里一驚:原來他是渴望媽媽的愛。于是,周末時我會花更多的時間陪他。晚上,他則乖乖地爬回自己的床。
心理學不是高深的概念,也不是復雜的邏輯,它不過是一種思考問題的方式。讓孩子學一點心理學,他會對身邊的世界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困惑,也讓我們做父母的,多一分驕傲少一分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