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孩子的心靈是河流的兩岸,中間隔著靜靜的河水,兩岸卻是永遠平行地延伸,不接觸、不相交。他們之間需要理解和溝通,只有架起橋梁,才能越過河水的阻隔,由此及彼。架起親子心靈的橋梁,父母與孩子之間才有理解,才有默契,才有快樂。
總有些話,介于“不說憋屈”和“說了矯情”之間。
孩子們,你們有什么話想和父母說嗎?
父母們,你們有什么關于孩子的問題想解決嗎?
把煩惱告訴我們吧,《紅領巾》幫你們搭建橋梁。
最近,總聽到一些父母在告訴自己的孩子“不要和‘差生’一起玩”。和“差生”一起玩,究竟好不好呢?家長們強硬的態度,孩子們能理解嗎?
孩子的話:“爸爸媽媽,我的眼睛不像你們那樣見過世面,請讓我自己慢慢地觀察一切事物,并希望你們不要過多地對我加以限制。”
方槍槍博客
難道我沒有交朋友的權利?
晴晴是我的同桌,又因為住得很近,所以我倆非常非常要好??墒?,前天爸爸媽媽對我說:“你是‘三好學生’,怎么和‘差生’一起玩?”因為爸爸媽媽的反對,這兩天我一直避開晴晴,她每次想接近我、和我玩,都被我拒絕了。晴晴很迷惑,也很傷心,今天特地編了一個小花籃送我,卻被我退了回去。她在學校哭了,驚動了老師,老師把我和晴晴叫到辦公室……我忘了那時是怎么一個情境,但我的心里真的好難受啊……
家長的話:
方槍槍媽媽博客
和“差生”玩會“近墨者黑”
女兒最近常常和一個叫晴晴的同學膩在一起,孩子好好的,為什么偏要和一個經??剂喾值耐瑢W在一起玩啊?保持一般的同學關系就可以了,還天天放學了一起走,下課了一起去食堂。我一想到我的孩子天天和那個成績蠻差的同學在一起,就渾身不舒服。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差生”玩極有可能使女兒的成績下滑。別人都說五年級的孩子大了,對她的約束應該更嚴。最近,我也常?!安煅杂^色”,她要是經常提起哪位同學,我就想方設法地打聽這位同學的情況;要是哪位同學往家里打電話,我也會順便問個清楚。
你看,班上那么多的學生,和哪個玩不好,偏要和晴晴在一起玩,把人都煩死了……
專家點睛臺:
很明顯,槍槍媽媽患上了孩子交友恐懼癥。
家長應該認識到,所謂的“差生”其實并不是樣樣都差,他們有的頭腦非常靈活,有的在某些方面還非常優秀,比如擅長體育運動、樂器、繪畫等。在交往中,孩子們可以互相幫助,無形中培養了他們樂于助人、心胸寬廣、無私、富有同情心和愛心等優秀品質。
EQ加油站:
孩子幫幫辦:
讓我們來看看懂事的方槍槍給媽媽的一封信。
親愛的媽媽:
請您聽聽女兒的心里話。晴晴其實是個好女生,跟學習不夠好的同學玩沒您想的那么糟。我不僅能從她身上學到很多優點,還可以幫她提高成績。每次當我給晴晴講一些好的學習方法,或者講一道數學難題時,還能幫助自己復習一遍學過的內容,這樣不是兩全其美嗎?當我能夠幫助身邊的朋友時,其實自己也很快樂、很有成就感,這一點,媽媽能理解嗎?
晴晴在繪畫方面很棒,課余的時候,她會給我講一些名畫家、名作品,讓我學到了很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在她的幫助下,現在我能畫出一些連美術老師都稱贊的作業呢!您從來沒有問過我,就武斷地不要我和她做朋友,知道我有多傷心嗎?媽媽,您可不可以不要每次都那么強勢,只有“準”和“不準”?
您心愛的女兒:槍槍
大膽地把心里話告訴家長吧,或許效果會不一樣喔!如果你們也遇到和槍槍一樣的難題,可以這樣做——
●主動和父母談談自己的朋友,談兩人成為好朋友的原因,談對方的長處和吸引自己的地方,努力打消父母的顧慮。
●可以把好朋友帶回家,介紹給父母,讓他們直接了解你的朋友,從而取得父母的信任。
●和好朋友一起學習,一起進步??梢院秃门笥堰_成協議,訂出你們共同的學習計劃:什么時候做作業、什么時候出去玩等等。最終,用你們共同進步的事實說服父母。
家長幫幫辦:
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交朋友?槍槍媽媽可以三步走——
第一步:擺正心態,明確不讓孩子與“差生”交往是因噎廢食的做法。考試成績不是人生的全部,只要本質善良的孩子,不論成績好壞,都可以交朋友。
第二步:積極配合槍槍交朋友。
1.歡迎孩子的朋友來家里玩,幫助孩子加強他們的友情;
2.避免過度指導或干預孩子的游戲,讓孩子保持相對的獨立;
3.鼓勵和傾聽孩子談論他的友誼,讓孩子有機會談論自己的朋友以及和朋友在一起的開心活動,讓孩子體驗友誼的樂趣;
4.尊重孩子對朋友的個性化選擇;
5.鼓勵和幫助孩子參與集體活動,盡量讓孩子對運動隊、興趣小組感興趣,還可以帶孩子到有其他孩子在場的地方,如公園、海濱、聚會、兒童節日活動等。
第三步:交到好朋友,父母要多引導。
1.教槍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增強孩子判斷是非的能力;
2.和槍槍一起引導晴晴往好的方面學;
3.引導槍槍多學習晴晴的優點。
妙語解愁
學會包容
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論其美丑,故天空廣闊無邊;高山收容每一塊巖石,不論其大小,故高山雄偉壯觀;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論其清濁,故大海浩瀚無邊。
十一姐姐贈語:
只有愛是不夠的,還要了解、分享孩子的看法和感受,站到孩子的立場上,以孩子的目光來看待身邊的問題,支持孩子的正當要求,這樣才能愛得準,愛得深。當父母給予了孩子寶貴的理解,孩子也能學會理解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