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有“Terrible Two”的說法,意思是“可怕的兩歲”。之所以說這個年齡的孩子可怕,是因為他們在這時開始表現出與過去不同的特征,非常難纏,喜歡跟大人作對,凡事都有叛逆傾向。因此,也有幼教專家把此階段稱為“人生第一青春期”。
一個帶孩子很有經驗的老太太說過這樣一句話:“小孩子長到和桌子一樣高的時候,麻煩就開始了。”兒子皮皮兩歲,在他的身上,幾乎所有的“可怕”都得到了印證。
不搭理我的皮皮
“皮皮,幫媽媽把地上的兩本書撿起來。”皮皮看了我一眼,從我旁邊徑直走到玩具柜前面停下來,從里面拿出一輛汽車在手里左右擺弄著……
我很無奈,只好自己把地上的故事書撿起來,放到他的小書柜里分類存好。
我自認對孩子很有耐心,也很重視皮皮的教育。在引導皮皮養成把玩具、書籍放回原處的習慣時,可沒少費口舌。從去年滿1歲的時候開始,一年過去了,皮皮仍然沒有形成這個好習慣,尤其是這一個月以來,你越要他做什么,他越不配合做什么。
對此我很郁悶,到底如何才能培養出皮皮的好習慣呢?我找到這樣一個小妙招—
以后再遇到此類問題時,多采用選擇的方式,給皮皮選擇做主的機會。比如:皮皮,你是想等會兒把書送回書架上還是現在把書送回書架上?通常,豆豆都會選擇后者。
以后類似情況又試了幾次,果然很奏效。
現象分析
通常,兩歲左右的孩子都會有一個心理獨立、自主意識誕生的過程,我們也把這個時期叫做反抗期。
反抗期的孩子都會喜歡自己做主,如果大人經常用一種方式去要求寶寶,勢必會迎來寶寶的反抗、不配合。時間長了,還會造成孩子不懂得跟身邊的人配合,不尊重他人。所以,媽媽們會覺得孩子這個時候突然變得不聽話了,凡事老跟自己對著干:你說東,他往西;你說南,他往北。而我們的家庭教育,在這個時期便要面臨一個比較嚴峻的挑戰—強迫孩子執行肯定是不妥的;如果給孩子自由,不要求孩子必須配合,也會讓孩子變得無法無天。這個度如何把握?做父母的一定要拿捏好了,畢竟最了解孩子的還是父母。
就是要玩水
周五下班剛一進門,就看到皮皮在大哭,渾身上下還濕漉漉的。問及原因,原來是奶奶在洗菜,皮皮要幫著一起洗,結果弄了一身水,奶奶覺得天冷不讓他洗,小家伙不干了,就大哭起來。
了解了事情的原委,我坐下來一邊安慰皮皮,一邊跟他來了個約法三章:
1.水可以玩,但是我們說好,洗澡之前和洗澡的時候可以自由玩水。執行合約的第一天晚上,皮皮像被解禁了一樣舒暢,自由地在浴缸旁邊玩,什么玩具啊、瓶啊、盆啊全使上了,不一會兒就渾身濕透了。這時洗澡開始了,先在外面洗好,再進小浴缸泡泡,直到水冷為止。
2.平時自己玩的時候,只能用少量的水來洗洗玩具之類的東西,而且不要故意把水倒在外面。
3.幫媽媽一起洗碗、洗菜、洗自己的小手絹、小襪子等。
我滿足了皮皮的要求,皮皮也很自然地遵循我所要求的“卷上袖子”、“穿上防水衣”、“水龍頭開小點”等建議。這樣不久,水對皮皮來說也就沒那么神秘了。由于孩子的天性,有時還會賴著不走,但一說起我們的約定,皮皮就會戀戀不舍地離開去玩別的東西了。
現象分析
玩水是孩子的天性,每個孩子對水的熱情幾乎都是一樣的,也是讓父母非常頭疼的一件事情。因為一玩水,就會想到衣服弄濕了、著涼生病之類的,這些問題也確實存在。我對皮皮玩水的原則是:盡可能地去滿足孩子對水的熱情,無非就是多換幾套衣服,雖然大人會因此增加很多的麻煩,但是由此滿足了孩子的好奇心,激發了孩子的創造力,這對于孩子來說是最寶貴的體驗啊。
【專家說法】
將“可怕的兩歲”
變成“可愛的兩歲”
“可怕的兩歲”其實不可怕,只要你能真正認識到孩子的情感發展,就能讓將它變成“可愛的兩歲”。
首先,在這個階段,父母不要強制要求孩子“不準干什么”和“必須干什么”,而是要給他們一些選擇機會,讓他們自行選擇;其次,可以和孩子平等地進行“條件”交換。給予孩子尊重,也教會他們尊重別人;最后,做父母的要學會合理的讓步,不要因為孩子說“不”,就產生受傷或者失敗的想法。
反抗行為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千萬不要總是與這個年齡段的孩子產生正面矛盾沖突,否則必有一方會敗下陣來。如果媽媽處理不好,就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不利的影響。
兩歲左右的孩子開始學習思考問題,開始形成自己處世的觀點,并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因此只有通過父母的幫助,孩子才能順利度過反抗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