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考狀元,人們總會感嘆:人家孩子學習怎么就那么好?感嘆之余,往往還會意外地發現,狀元不僅僅學習好,彈琴、畫畫、課外活動一樣不落。那么到底狀元是怎樣培養出來的呢?
記者眼前的李泰伯,鼻子底下有一顆碩大的青春痘,嘴角有尚未變成胡須的小絨毛,眼鏡后的目光含著親近與隨和。言談間,他對自己的成長經歷輕描淡寫,卻能讓人感受到,這年輕人骨子里都是滿滿的自信。
是啊,他太有自信的資本了。
高一,參加高中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獲得北京賽區一等獎,彼時,他是北京地區歷屆獲獎者中年紀最小的。也是因為這次考試,他獲得了保送北大數學系的資格。
而在2010年高考中,李泰伯以總分703分的成績摘得北京市理科狀元的殊榮。其中,全國數學奧利匹克競賽加20分,加分是第一名,裸分還是第一名。
若是因為這個嚇人的高分就判斷李泰伯必定是個書呆子的話,那你就錯了。高中三年,李泰伯一直是班長,高二的時候兼任學生會主席、模擬聯合國協會主席,同時還是宿舍管理委員會的委員,甚至是魯迅紀念館的講解員。不要以為這些都是“虛職”,李泰伯可是轟轟烈烈地帶領同學干過很多“大事”,是學校一呼百應的“人氣領袖”。
高中學習那么緊張,他怎么有精力做這么多事?當記者向李泰伯打探有何獨門“秘籍”時,他認真思考了一下,“去除學校的教育因素和個人的智力因素,其余的都要歸功于父母的家庭教育。”
李泰伯一家三口住在豐臺區某軍隊家屬院里,這個家沒有任何奢華的家具和裝飾,也沒有壓力和負擔,有的是順暢的溝通和暖暖的愛。
“孩子,我們未必贊成,但是我們尊重你的選擇。”
相比成績而言,李泰伯的父母更加看重他的性格教育,從小就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而獨立性的培養,是從讓孩子獨立做選擇開始的。
“我記憶中爸爸媽媽一直把我當成一個人看待,我不是個‘小毛頭’,我有選擇的權利,有辯解的權利,并且我也有自尊心。”在李泰伯的印象里,自己的事情自己決定幾乎是伴隨了整個成長過程。
5歲的時候,在水果攤前,媽媽說:“今天給你買兩種水果,你來選。”李泰伯首先選了蘋果,其后在桃子和橙子之間猶豫不決,他抬頭征詢媽媽的意見,媽媽目光堅定地告訴他,真的只能選擇兩種。他最后選了蘋果和桃子,回家的路上媽媽牽著他的手告訴他:“選擇了桃子,就意味著放棄橙子的美味,這就是你決定后要承擔的結果。”
彼時5歲的小泰伯并不能明白媽媽的意思,但他記住了“自己做選擇,就得承擔后果”這句話。在以后的生活里,他總是在給自己做選擇,小到衣食住行,大到擇校的問題。
小升初,爸爸媽媽希望他能選擇一所離家近的學校,比如十二中,步行只需十幾分鐘的時間。可是李泰伯有自己的想法,他想上人大附中,做一名寄宿生。
李泰伯陳述了自己選擇人大附中的幾個理由,仍舊沒有說服父母,但是最后,爸爸表態:“我和媽媽不想讓你去人大附,是因為舍不得你寄宿。雖然現在仍舊不能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們尊重你的決定。”
就這樣,李泰伯將自己變成了一名寄宿生,從一個人的臥室搬進了8人的宿舍,去衛生間要穿過整個樓道,自己照顧自己的飲食起居。條件比家里苦很多,不過李泰伯欣然接受了。“我得到的是一個新奇的世界。寄宿生活里有同齡人的碰撞、融合、分歧和友誼。”
這就是李泰伯,遵從心意做決定,自己承擔后果。高考前夕這樣的場景再次重演,這次父母似乎更加“有理由”。從2010年3月份開始,李泰伯陸續參加了十幾家國外知名大學的筆試、面試,都沒有拿到offer(錄取通知)。而此時,李泰伯向父母提出想放棄北大數學系的保送資格,報考清華大學的電子系。
父母不同意,他們認為這個決定太冒險,如果萬一失手,結果是雞飛蛋打一場空。
可是,李泰伯很堅持,理由有三個:其一,自己熱愛數學,但是更加著迷日新月異的電子科技;其二,距離高考還有3個星期,自己有一套完整的備戰計劃,信心滿滿;第三,不喜歡“被安排”,自己的生活里應該有更多的可能性。
這是一次激烈的爭論,最后,爸爸媽媽說:“這一次,我們真的不贊同,但是我們仍舊支持你。兒子,去做吧!”李泰伯沒有讓他們失望,703分,理所當然的第一名。
讓一個小孩做選擇,最初,他的決定可能看起來并不那么“明智”,但是不妨讓他體驗選擇的后果,在那些或者好或者糟糕的體驗中,讓他更加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明確了想要的,他就自然會去努力爭取。在李泰伯的父母看來,會選擇,是孩子安身立命的一種本事,也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關鍵一步。孩子早晚會離開父母,會做選擇的孩子,在某種程度上就意味著獨立。
身教勝于言傳
爸爸是博士,按理說應該會給李泰伯很多輔導吧?李泰伯笑著回憶,好像也就上小學時輔導過兩三次,在他的印象里,爸爸媽媽一直都在忙著各自的“功課”。
“我們家我是看電視相對多的那一個,爸爸媽媽一直在用功學習,所以并沒有覺得學習是一件苦差事。”
在李泰伯的眼里,爸爸有才氣、有思想;而媽媽有韌性、有追求。他希望自己能將他們的優點“二合一”。
李泰伯敬重“才思敏捷、思想深刻”的爸爸,但更加佩服只有高中學歷的媽媽。
“快50歲的人了,從來沒停止過學習,不可思議吧?”李泰伯說這話的時候眼里滿是敬佩。
小時候一直覺得媽媽和別的媽媽不太一樣,不會守在電視機前看電視劇,也不愛聊些家長里短的八卦,除了做家務,就是伏在書桌前寫寫算算。
隨著年紀的增長,李泰伯才漸漸明白,原來媽媽心中一直有遺憾。媽媽念書的時候由于種種客觀原因沒有上大學,高中畢業后直接參加工作。她心中一直有一個大學夢,雖然工作很忙,回到家還要做飯、做家務,但媽媽一直在堅持學習,每天學英語、背單詞、念法律,將單詞和法條抄在便利貼上,冰箱上、衛生間的門上,廚房的墻上,只要有空閑總要瞄上一眼。
就這樣媽媽拿到了本科的文憑,今年還通過了統計師的資格考試。“我媽媽很牛!”李泰伯語氣里透著自豪,
而身為博士的爸爸,更是一有空就扎在書房里搞研究。2003年,“非典”期間,爸爸為了能及時了解資訊,給家里添了臺電腦。聯網之后爸爸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瘋狂搜索醫學資料,找到一段教學視頻,看得入迷了,連飯都顧不上吃。因為爸爸的影響,家里的電腦成了一臺“學習機”,李泰伯利用它自學了整個初中的課程。
家里的大人都在讀書、學習,這樣的氛圍下,孩子用功是自然而然的過程。
“爸爸媽媽從來沒有停止過追求的腳步,身為家里的‘先鋒分子’,我比他們年輕、有精力,怎么能被落下?”所以初三的暑假,李泰伯自學了整個高中數學課程。學習新知識,對于他來說,就像一次次的探險,一路走下來,學習已經是一種興趣和享受。
父母都有自己的事業和追求,所以并不執著于李泰伯一時的成績,只要沒有太大波動,他們基本不會放在心上。
“他們要求我和我的過去比,如果有進步,得到的獎勵分別是爸爸媽媽一個大大的擁抱和一次自由購書之旅。媽媽給我信用卡,我到書店想買什么書就買什么書,感覺特別棒!”
“放你去闖世界”
李泰伯上小學的時候音樂課選修了電子琴,從簡單音階到一段小曲子,再到后來完整的一首曲子,稱不上彈得有多出色,不過他真的愛彈琴。當站在樓梯口接他的爸爸看到他一邊搖頭晃腦地哼著曲子,一邊用小手在空中虛無的琴鍵上比劃的時候,心中已然有了決定。
某一天,李泰伯放學回家,推開門,赫然發現客廳里擺著一個大家伙,居然是一架鋼琴。
李泰伯很感謝他們沒有像其他父母那樣,一再跟孩子確認:給你買了鋼琴,你保證一定要彈!一定要彈啊!
李泰伯的父母支持他學琴,不是為了讓他考級,將來升學加分,而是純粹為了興趣,讓孩子多一種人生體驗。
除了讓李泰伯廣泛涉獵音樂、美術、科技發明等領域,爸爸媽媽還常常帶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由于上初中后李泰伯就寄宿在學校,寒暑假的時候他又沉迷于讀書,帶他出去旅游的機會并不多。所以,一旦有機會能讓孩子去看看外面世界的時候,父母從來都是雙手贊成。哪怕往返的機票就花掉兩人的幾個月工資也在所不惜。
在李泰伯初一暑假的時候,學校有和英國的文化交流活動。因為各方面表現突出,李泰伯獲得了這次交流的機會。這是李泰伯第一次出國。
對于一個初一的男孩來說,一切都那么新鮮刺激、動人心弦。當銀色的大鳥穿過云層,從機窗俯瞰,已經是在云端之上了,美妙不可言說。
到英國住在坎特伯雷郡的一對夫婦家中,那是一座海邊的獨棟小樓,碧草、藍天,潮濕的海風以及房主夫婦清晨攜手散步的身影都在李泰伯的記憶里定格。
最讓他激動的是參觀牛津和劍橋兩所學府。風格迥異的哥特建筑,讓這個自小生活在灰瓦紅墻的皇城根下的男孩深感震驚,原來這世界上竟有這般奇特的建筑,原來大學竟然可以是一座城。
李泰伯的心里充滿了好奇,沿著康河一路走來,再回頭發現竟然只有自己一人。一個13歲的少年在異鄉迷路了,舉目望去是蔥翠的河岸和靜靜流淌的河水,身邊偶爾有一兩個金發碧眼的行人經過。
怎么辦?好辦,問路啊!可是對方濃重的口音讓李泰伯一頭霧水,沒關系,繼續問。直到問第三個人,這才聽了個大概。
李泰伯一邊嘗試著找回集合地,一邊給媽媽打了個越洋電話說這件事,媽媽輕描淡寫,“走丟了就問路啊,可以趁機多和當地人交流交流。”
李泰伯立刻淡定了許多,甚至真的和一個學生攀談了起來,最后那個學生將他送到了集合地點。
回國后李泰伯和媽媽交流這件事,媽媽當時已經在電話里聽出了李泰伯的驚慌,如果她再責怪他或者大驚小怪,只能讓孩子更加不安,如果自己先不當回事兒,孩子自然就覺得迷路了其實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旅途中總有不可預期的事情發生,可能會令人郁悶,但也有驚喜出現,這和人生有點相似。李泰伯的父母深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以當李泰伯初三獲得了跟隨北京青年科技俱樂部去北極科考的機會時,毫不猶豫地替孩子支付了往返近3萬元的機票。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人,當我能夠站在北極的晨霧中欣賞著極晝中的北極風光,體會一陣大霧將我包裹,一陣風之后,赫然發現眼前出現一只馴鹿的那種奇妙感受時,我的內心除了對自然的膜拜,還有對父母的深深感恩。”
感恩,依舊是此時李泰伯最想對父母表達的情感。感謝他們從沒有把功利性的期待強加在自己身上,感謝他們只想讓自己成為一個崇尚自由、有夢想的人#8943;#8943;
而今,憑借傲人的成績和優秀的綜合能力,李泰伯獲得了三所高校的全額獎學金,最終,他選了攻讀香港大學的工學和商學雙學位。
雖然李泰伯的成長經歷難以復制,但家庭教育方法和心態卻有可以借鑒的地方。有愛、有尊重,沒壓力、沒負擔,愛與成長原來也可以這樣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