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逃避公司的集體活動
我從小就不知道怎么跟別人相處,現在到這個公司上班兩年了,就只跟同一個辦公室的人說過話,而且每次都是人家主動。公司的運動會、年會,我總是找理由逃避,有時還去網上買病假條開溜;在外面如果不幸碰到領導,我說句“您好”后就馬上跑掉;如果是同事,我干脆就裝不認識。可是我很懊惱、很自卑,覺得自己有病。
“很懊惱、很自卑,覺得自己有病”,這都是你的自我批評。所謂自我批評,就是不斷對自己說“你這不對,你那不好”。但我們在自我批評的同時,卻從未考慮什么是“對”的,怎樣做才能變得更“好”這樣的問題。
很多人習慣自我批評,是因為他們相信嚴厲的批評會促成改變的動力。但事實恰恰是,一個連我們自己都討厭的人(盡管他同時就是我們自己),誰還會好好對待他、幫助他、指引他走向幸福呢?
每個人都會采用自己最為熟悉的方式與人相處,這就像你踏入社會后的被動與逃避,一定也不是上班這兩年之后才出現的問題。在這一困境的背后,應該還有很長、很復雜的故事和背景。而我的建議是,你必須先放下無用的自我批評,懷著深深的愛與關注,去理解自己為什么如此怯于與人溝通?自己背后的擔心和恐懼都有哪些?找張白紙把你的答案列出來吧,說不定一瞬間你就會明白:“哦,原來它們沒那么可怕。”
打腫臉充胖子后還要被別人“打”
我從不會拒絕別人,無論面對客戶還是朋友提出的要求,我總是不經考慮就滿口應承。結果呢,許多承諾都變成了空頭支票,有的是因為無能為力,還有的是過后反悔。有一次我答應一個客戶,在網站首頁為他免費做廣告,結果沒弄成,人家和我翻臉,還向領導打我的小報告。我后悔死了,郁悶得快瘋掉了。
親愛的,我們活在一個對立統一的二元世界里,絕大多數的詞匯和概念都是彼此對應、相互參照的。這好比如果沒有“男人”的存在,我們就無需定義什么才是真正的“女人”。同理,一個從來不會說“不”的人,他嘴里吐出的“是”,自然也就沒多少承諾的含義。
我覺得你活得蠻“擰巴”的。對于他人提出的期待和要求,你寧可讓對方相信“自己真的不能”,也不愿承認“其實我很不愿意”。這種思維習慣若是發生在強弱對比明顯的關系中,倒也不難理解。弱勢的一方一旦說出“不”,就會遭到對方嚴厲的懲罰,久而久之就知道不說為妙。問題是你在任何時候都是弱勢的一方嗎?還是,你習慣了把身邊人都視作嚴厲的父母,卻忘了自己早已不是一個不能說“不”的小孩?好好想想,不然找個心理咨詢師聊聊。
擔心陳年“艷照”被發到網上
前不久,我有個同事的不雅照被發在了網上,她的生活由此跌落谷底。從那天起,我開始擔心我上大學跟風拍的裸照也會流傳到網上,于是天天上網瘋狂搜索,有時還花錢進黃色圖片網站。為此我還去過上大學的城市,但那家照相館早不在了。
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都藏有“做壞事”和“被懲罰”的雙重愿望。你如此瘋狂地搜索“可能”外流的照片,究竟是不想找到,還是想趕緊找到呢?
你也用不著急著回答“我當然不想看到”。精神分析就是這么討厭,總是指出那些看似“正常的”愿望的另一面。而我要強調的是,至少從邏輯學來講,這個世界是不可能“證否”的,你永遠不可能確定一件事情“沒有”發生。如果你繼續跟自己糾纏下去,除了給自己不斷制造焦慮之外,再也沒什么其他結果。等到這些積累的焦慮,對你曾經的“跟風拍照”產生了足夠的懲罰,你自然就會忘了它。
告訴你,絕大多數的人看到大學時代的照片都認不出誰是誰,而網絡上PS出來的美女又幾乎都是一個模樣。所以就算哪天,你的照片真的不幸被身邊人看到,咱只需輕描淡寫地回上一句:“嘿,別說,還真有點兒像我,就是人家腰比我細多了。”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