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但在北京還真有個年輕漂亮的新銳女律師,放棄都市的繁華,每年往返農村老家10多趟,把全部收入砸進與其專業風牛馬不相及的紅薯地里。更令人稱奇的是,小女子的兼職事業——“紅薯增肥工程”折騰出了大名堂,她培育的巨型紅薯竟然比冬瓜個頭還大,單株紅薯最大一束重74.5斤,單個最大為54斤!
在這個充滿童話色彩的故事背后,在女律師那非凡的生命歷程里,又該有怎樣跌宕起伏的傳奇?
饑餓改變人生軌跡
今年27歲的張曉玲家住安微臨泉縣張新鎮,臨泉是國家級貧困縣,村里人多地少,除種田之外,又沒有別的收入。張曉玲兄妹八人,她自己排行老三,家里一共只有2畝多耕地,經濟相當拮據。在童年的張曉玲記憶里,饑餓的痛苦總是伴隨稚嫩的生命,能夠吃飽一頓玉米粥和紅薯飯那該是多么愜意的事情。
一天,讀小學的張曉玲下地幫父母秋收的時候,發現了一個碩大的紅薯,足足有十多斤重!她和媽媽當時高興壞了,手舞足蹈,媽媽甚至把大紅薯抱在懷里,當寶貝一樣親了又親,“三娃啊,要是咱家每個紅薯都這么大就好了!”那個超級紅薯,全家總舍不得吃,硬是把它放到了過年。之后每年幫家人收紅薯時,張曉玲都會想,要是地里長出的紅薯個個都那么大,自己一家人再也不會挨餓了,母親臉上的笑容該有多么燦爛啊!雖然這個念頭一閃而過,但紅薯情結已經深深烙印在她的心里。
窮人家的孩子早理事。生活的艱辛反而讓張曉玲意志彌堅,刻苦發奮的她從小學到高中畢業一直擔任班干,每次考試都是前三名。但貧窮也一直是張曉玲揮之不去的夢魘,為了保證她一個人讀書,幾個姐姐不得不早早輟學,下地幫爸爸媽媽干活。小小的張曉玲肩負著全家人的希望,成為全村乃至全鎮同齡人的學習楷模,這讓被生活壓彎了腰的母親陶樂榮備感欣慰!
1999年,張曉玲不負眾望,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重慶西南政法大學。畢業后,她如愿進入北京市浩東律師事務所做律師。憑借深厚的法律功底和扎實的職業素養,她僅用了短短四年,便成為中華全國律師協會會員和北京市律師協會會員,并擔任數家金融機構及大型企業財團的常年法律顧問,收入不菲,昔日的鄉村窮丫頭而今已經成了北京城典型的“金領”。
生活無憂了,張曉玲心中的大紅薯情結又悄然生根發芽了,業余時間,她開始收集和翻閱相關農業資料。2006年冬天,母親的一次北京之行,更是加速改變了張曉玲的人生軌跡。
那是2006年春節后的一天,母親按捺不住思念,來到北京看望女兒。晚上,母親在出租房給閨女做了頓可口的家鄉飯菜。張曉玲一打開電飯鍋就聞到了一股久違的香味,“天吶,紅薯”張曉玲吃著甘甜的紅薯笑開了花,媽媽卻嘆了口氣說:“今年旱災鬧得兇,成本大,收成差,明年許多鄉親都不準各種紅薯了。”
母親不經意的一句話,把張曉玲的記憶拉回到饑餓無奈的童年,她知道母親和鄉親們一樣,日子相比十年前,依然沒有很明顯的改善。看到母親斑白的雙鬢,她的眼眶濕潤了,驀地,一個念頭油然而生:我能為媽媽和鄉親們做點啥,讓她們遠離貧困呢?晚上,她輾轉難眠,想起童年收獲的那個大紅薯,她忽然笑了對呀,家鄉人多地少,最近幾年自己一直在研究高產紅薯種植的技術,不如干脆把這個課題搬到老家去做,雖然成本加大,但可以以實際行動帶動鄉親們調整產業結構,新產品出來后,一定能讓父老鄉親脫貧!
得知張曉玲這個天方夜譚般的創意后,母親驚訝得睜圓雙目,足足沉默了30秒后,才一字一頓地說“孩子,這是科學家干的燒錢活,可不是鬧著玩的,你要想好,千萬別影響你的正事!”“放心,媽媽,我會安排好一切的。”
神秘紅薯-波數折
說干就干!張曉玲立刻行動起來,在繁忙的職業律師訴訟之余,她給自己定了個鐵規每天看專業書籍50頁。為此,她經常到國家圖書館借閱紅薯種植專業書籍。
2006年6月,在中科院的幾位朋友幫助指導下,張曉玲帶著輾轉買來的高價優良品種紅薯苗回到老家。她在母親自留地的旮旯里悄悄種下了6棵苗,用塑料薄膜和小竹竿撐起一個小棚保溫,否則北方日暖夜涼溫度很難控制。她調制好有機肥,叮囑母親如何定期施肥。回北京后,她一邊做律師掙錢,一邊兩天一個電話詢問薯苗長勢。即便這樣她還不放心,每月都要回老家一次,一趟硬臥快車到阜陽要花298元,然后再包車趕上兩個多小時才能到自己在臨泉的家。僅僅每年10多趟往返的車旅費就得一萬多。此外,張曉玲還買了部DV,每次回家都把紅薯苗的成長及病蟲害等拍成畫面,請中科院和農業部的幾個專家對紅薯成長、施肥、培土、除蟲等進行指導。現在,她代理官司掙來的錢差不多有一半都投到紅薯上了。可是由于肥料營養元素沒掌握好,兩個月后,紅薯竟然只瘋長葉和根,不長紅薯。第一次實驗就這樣失敗了。痛定思痛后,倔強的張曉玲沒有屈服,她橫下一條心發誓認;認準的路一定要走下去!不弄出點名堂絕不收手!
2007年初夏,張曉玲又花高價托人買來種苗和肥料,再次回老家播下希望的苗子。可是那年由于管理不善,幾株天價紅薯苗陸續患上抗莖線蟲病和根腐黑斑病,相繼死亡。
兩年的付出,10多萬元積蓄,竹籃打水一場空。失敗落魄之時,不少人冷嘲熱諷,說她是不知道天高地厚瞎折騰。焦急的張曉玲病倒在媽媽的床上。“三娃,別鬧騰了,要不,咱到這就收手吧。”四面楚歌中,張曉玲緊緊握住媽媽的手,嘶啞著嗓子說:“媽媽,你放心,我的努力絕對不會白費的,你等著看吧!”
所幸,張曉玲的“折騰”得到了老公的大力支持,他們決定暫時不要孩子,好集中精力為紅薯事業添磚加瓦。2008年的培育一帆風順,雖然實驗室結出的紅薯僅僅比普通紅薯稍大一點,但總算曙光初現,張曉玲終于得出這樣的結論:土質太硬紅薯不長,再怎么增加肥料也沒用,松軟點的泥沙土最適合種植。至于用哪種肥料搭配灌施最好,什么時間為最佳種植期等等,張曉玲心里有了初步經驗了,她已經聽到成功的腳步聲越來越近了。
“我是農民的女兒,我要讓天下種紅薯的媽媽們都能收獲大個紅薯寶寶!”這是張曉玲的心愿,此刻,也化作了她前行的力量,超級巨無霸誕生
2009年5月初,張曉玲第四次將一批經過篩選優化的薯苗下到地里。可萬萬沒想到,第一次下苗被凍死了,第二次下苗又全部被人偷了。為了給紅薯找塊安全的生長地,張曉玲在自家門前菜地里專門開辟了一分地,并搭建一個棚,以每月1800元的報酬雇傭了當地兩個親戚,整日整夜看護薯苗寶寶們。這次下苗后,張曉玲從北京趕回老家的密度變為一周一趟,經常是在火車上一邊辦案,一邊向專家在線請教紅薯生長呵護難題。當紅薯成長的最關鍵時期到來后,張曉玲從北京每趕回一次,都要呆上四五天,好親自照料這些寶貝。于是,鄉親們經常會在菜地里看到一位一頭瀑布般披肩長發、一襲黑色裙裝、踩著高跟長筒靴、俏麗動感的“金領農民”活躍在田間地頭,她除草、殺蟲、施肥,成了皖北小村里一道別致的風景。
兩個多月后,張曉玲的紅薯已經長到一尺多高,只見紅薯葉為深綠色,葉脈絡為紫色,葉柄基部均為淺綠色,薯秧莖蔓粗壯,薯秧生長期間高高聳立,分杈性特強,并且表現出耐肥、耐澇、耐旱、耐瘠的特性。
8月底的一天,當張曉玲再次頂著酷熱掀起蓬松健壯的紅薯藤時,一個個碩大的紅薯赫然出現在眼前。奇特的是,這些紅薯果實一半長在地下,一半裸露著紅皮的身子長在地上!張曉玲像被電擊一樣猛然縮回手“天吶,芝麻開門,奇跡終于出現了”
張曉玲拍拍手上的泥土,緩緩仰起頭,藍天白云莊嚴溫柔依舊,她忍不住淚流滿面……
“三娃,媽媽太開心了,比你當初考上大學還高興
”母親喜極而泣,抱著她又哭又笑。
張曉玲為了種出巨型紅薯,前后試驗了四年,耗資60萬,收獲的時節終于到了。2009年10月21日,激動萬分的張曉玲從北京乘飛機回家收紅薯。為防止水分被蒸發,21日晚上,張曉玲請來幾個親戚起獲出土大紅薯。在一片片噴嘖稱奇聲中,一串串比冬瓜還大的巨型紅薯被壯漢們挖出、抬起,陸續過秤。最重一株為74.5斤,單個最大重54斤,單株最小的也重42斤。這些紅薯呈紡錘型,結薯集中,薯塊膨大光滑,就連紅薯的根也特別粗大,最粗的主根直徑約有12厘米。雖然紅薯長到這種個頭,張曉玲卻還不滿意:“與我理論上差距很大,我覺得單株總重應該在一百斤左右,所以這次不算完全成功。”
張嘵玲的母親陶樂榮當即掰開一個紅薯,只見薯肉呈白色,用手摸摸,有種粉狀物的柔和細膩感。當晚洗凈兩根小薯蒸熟了吃時,大家先感覺口感香潤甜美,然后都嚷著說太“噎”人。張曉玲笑了,說“噎”就是含粉量高,要的就是“噎”的效果,她保守估計,大紅薯淀粉含量應在35%~45%,而普通紅薯的含粉量最好的不超過20%。這種紅薯不太適合人直接食用,卻有良好的深加工用途,如做粉絲、粉條、薯片等食品原料。
“張曉玲家種出超大神秘紅薯了”次日,這個爆炸性的消息迅速傳遍了附近的大小村莊,一時間,方圓百里的鄉親紛紛趕來瞧稀罕,把張家門前屋后擠得水泄不通。
“乖乖,這紅薯‘成精’了,我活了一輩子,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大的紅薯!”村里一位須發皆白的80多歲李老漢興奮驚奇感慨不已。
“玲妮子啊,俺們明年全用你這苗,還不發大了啊,哈哈!”
“曉玲閨女啊,你這苗明年趕快賣點給我們吧。”
“謝謝鄉親們的支持,目前這個技術尚待政府鑒定,在技術沒成熟前,一切保密,但大家別急,很快會有結果的!”張曉玲笑著說,“得留點懸念,我還指望這紅薯發家致富呢。”
張曉玲告訴記者,因為自己是實驗室種植,精心的培育能保證個個紅薯都長得很大;大面積種植時,產量可能會縮水,但按照保守估計,最低每株產十斤紅薯,按一畝一千株計算,若種植她培育出的紅薯,春薯畝產量至少將突破一萬斤,夏薯畝產量也不低于七千斤,而普通紅薯畝產僅為3000斤。
最難得的是,新品種主要用有機肥,化肥使用較少,成本不高,符合生態綠色有機農產品發展趨勢。新品紅薯在種植的時候,僅對土地的松軟度要求比較高,藤蔓也不需剪修,比成長期要經常翻藤剪藤的普通紅薯省很多人力。現在皖北紅薯市價每斤在八毛左右,每畝去掉成本,可凈增收五千元左右。臨泉縣農委信息中心的郭具成得知消息后,也迅速來到張家驗證,面對巨型紅薯,他非常吃驚,連稱從未見過這么大的品種,他表示將盡快向縣市領導匯報申請專家鑒定,等確定基因對人體無害后才能推廣。
小勝不收兵,張曉玲又迅速給自己制訂了新一輪產業規劃,“我不賣技術,我只希望能在全國推廣新品種,對紅薯進行一次歷史變革,基本模式是先免費贈送老家鄉親們薯苗,擴大市場效應后,通過賣苗再大面積推廣,然后深加工,因為進入終端市場才是我最大的目標。”對于未來,張曉玲充滿希望,“今年出土的品種比較單一,但我基本上掌握了紅薯的習性,明年春天會多試驗幾個品種。”目前,張曉玲最擔憂的是自己手頭案子多,在老家呆不長,如果省市不能迅速做出安全檢測,她就得找農業部了,因為紅薯出土時間長了品質會變壞,影響檢測結果。
“為了天下母親的微笑,為了大地的豐收,我的終極目標是讓所有父老鄉親致富,走上可持續發展的小康之路!”張曉玲如是說。鴻鵠展翅志高遠,我們期待張曉玲所有夢想都能開花……
(責編 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