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末期心臟病的“1+1”手術
無論何種心臟疾病,在病程中都會形成心臟重塑,引起心室、心房或瓣膜的變形,最終導致心力衰竭。心衰末期,任何藥物和手術都不可能恢復心臟功能,臨床稱之為終末期心臟病。近年來心臟手術的成功開展,可以修復重塑的心臟,包括主動脈瓣、二尖瓣、三尖瓣的成形、置換,左心房、心室的成形和左心房、左心室的聯合成形,等。但由于終末期心臟病患者大多合并有多臟器功能衰竭,尤其是肝、腎衰竭,不能承受手術治療。資料顯示,我國大約有100多萬終末期心臟病患者,只有極少數人能因心臟移植而獲得生存機會。
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臟中心主任石開虎博士帶領的團隊,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終末期心臟病非移植性外科手術的研究。他們設計了“1+1”手術治療方法,即術前連續性腎替代治療+術中血液超濾,通過術前調整病人的內環境和心、肝、腎功能,術中血液超濾降低手術引起炎癥等因子的創傷,調整體外循環引起的內環境改變,為患者創造了心臟手術的條件。據介紹,他們至今已為36名終末期心臟病患者實施了“1+1”手術,94%的患者心功能在6個月內得到明顯改善。
顱外血管狹窄患者需要進行抗炎治療
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天壇醫院劉志忠博士在導師康熙熊教授的指導下,研究發現炎癥不僅參與了動脈硬化斑塊和血栓的形成,而且是加劇顱外動脈狹窄的一個最重要因子。相關論文已在《美國臨床化學學報》上發表。
劉志忠等選擇438名成年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腦動脈狹窄部位,分為顱外狹窄組、顱內狹窄組和顱內外并發狹窄組,比較組間動脈硬化危險因子的差異。結果發現,顱外狹窄組和并發狹窄組患者纖維蛋白原水平均高于顱內狹窄組,并發狹窄組C-反應蛋白水平明顯高于顱內狹窄組。
纖維蛋白原是一種炎癥指標,侵入血管壁后可以直接破壞內皮細胞的抗凝和纖溶功能,促進斑塊和血栓的形成;C-反應蛋白是一項敏感的反映機體炎癥狀態的指標,急性感染和炎癥期濃度明顯高于穩定期,并且直接參與動脈硬化過程。研究發現,頸動脈板塊組織中C-反應蛋白濃度比正常動脈高出10倍。研究首次提出,對顱外血管狹窄的患者積極進行抗炎治療,對防止血管狹窄的進展、預防腦卒中具有重要意義。
關節鏡下組織工程骨移植治療股骨頭壞死
對于藥物無法治愈的嚴重股骨頭壞死,傳統的外科治療方法包括髓芯減壓并植骨、滑膜切除、關節置換等。手術方法復雜,創傷大,感染危險較高,而且植入的人工股骨頭經過一定時間后,再手術率較高。
組織工程骨是以骨髓基質干細胞復合部分脫骨蛋白等培養制備而得,具有成骨能力,用以修復節段性骨缺損。關節鏡下手術是近年來廣泛開展的微創新技術。解放軍309醫院骨科余方圓博士將這兩種新技術結合,采用關節鏡下組織工程骨移植術治療嚴重股骨頭壞死,取得顯著療效。已完成的10例患者,股骨頭壞死區均重新長出新骨。
32歲的患者張某,2年前被診斷為股骨頭壞死,在309醫院經核磁共振檢查為缺血性壞死3期。余方圓博士借助關節鏡、C型臂等影像學手段,直視壞死區情況,用組織工程骨置換壞死骨組織,同時對關節內增生的滑膜進行清理,修整關節面,清除關節內游離體,等。手術切口僅為2厘米,患者手術當日即可拄拐行走,6天后康復出院。手術后8個月時回到醫院復查,核磁共振檢查顯示股骨頭壞死區已重新長出新骨。
中醫開郁清熱法治療2型糖尿病
一直以來,中醫對糖尿病的認識局限于“消渴”,治法采用益氣養陰。中華中醫糖尿病分會主任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廣安門醫院副院長仝小林率領的科研小組首次將《黃帝內經》中的“脾癉”理論應用于糖尿病的中醫研究中,用開郁清熱法填補了純中醫治療2型糖尿病的空白,榮獲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仝小林教授在研究中認為,消渴是指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癥狀的糖尿病人,但現在的許多2型糖尿病患者并沒有“三多一少”癥狀。對于這些病人,應當歸于“脾癉”的范疇,視為“消渴”的早期階段,并采用開郁清熱法為基本治法。他們以現代醫學的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為主要的療效指標,以安慰劑和二甲雙胍為對照組,采用開郁清熱法指導下的糖敏靈治療2型糖尿病中的肝胃郁熱證,經過12周的治療,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明顯下降,血紅蛋白降低1.18%,同時改善了中醫的癥狀、癥候;采用開郁清熱法指導下的清熱降濁方治療2型糖尿病中的胃腸實熱證,在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明顯下降的同時,還改善了患者的血脂和甘油三酯。純中藥治療3個月療效不明顯者,可以配合使用西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