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對人體的養生保健作用,古人早有研究。北宋詩人蘇東坡詩云“主人勸我洗足眠,倒床不復聞鐘鼓”;陸游則曰“洗腳上床真一快,稚孫漸長解燒湯”,都提到了足浴的重要性。乾隆皇帝也信奉“晨起三百步,晚間一盆湯”的養生之道。加強腿足保健,對于延緩衰老有重要意義。
浴足用熱水泡腳, 特別是用生姜或辣椒煎水洗腳,可較快地擴張人體呼吸道黏膜的毛細血管網,加快血液循環,從而使呼吸道黏膜內血液中的白血球及時消滅侵襲人體的細菌和病毒,使人體免受感染。足浴時,水溫以40℃左右為好,水量應淹過腳踝部。雙腳放入水中浸泡5~10分鐘,然后用手按摩腳心。
摩腳洗腳后,雙手搓熱,輕揉搓相關部位或穴位。多摩涌泉穴(足心)、太沖穴(一、二足趾關節后)或太溪穴(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處),對頭昏、失眠、厭食、面色晦暗、疲勞、高血壓、便秘等有防治作用。
高抬貴腳每天將雙腳蹺起2~3次,平或高于心臟,使腳、腿部血液循環旺盛,下肢血液流回肺和心臟的速度加快,頭部可得到充足而新鮮的血液和氧,同時對腳部穴位、反射區也是一個良性刺激。部隊行軍后都知用此法迅速消除疲勞,平時抬腳也有好處。
搓揉腿肚以雙手掌緊夾一側小腿肚,邊轉動邊搓揉,每側揉動20次左右,然后以同法揉動另一條腿。此法能增強腿力。
扳足取坐位,兩腿伸直,低頭,身體向前彎,以兩手扳足趾和足踝關節各20~30次,能鍛煉腳力,防止腿足軟弱無力。
扭膝兩足平行靠攏,屈膝微向下蹲,雙手放在膝蓋上,膝部前后左右呈圓圈轉動,先向左轉,后向右轉,各20次左右??芍蜗轮αΑ⑾リP節疼痛。
甩腿一手扶物或扶墻,先向前甩動小腿,使腳尖向上蹺起,然后向后甩動,使腳尖用力向后,腳面繃直,腿亦盡量伸直。甩腿時上身正直,兩腿交換各甩數十次。此法可預防半身不遂、下肢萎酸無力及腿麻、小腿抽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