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勇駕車上班經過一個十字路口時,幾個急于趕時間的行人無視紅燈,不顧危險地穿過車流涌動的斑馬線。楊勇及時踩住剎車,看著他們大搖大擺地從車前走過去,他真想下車攔住他們,給他們講講該如何遵守交通規則。
踏進辦公室沒多久,坐在楊勇對面的付艷就被老板叫去狠狠訓了一頓。將付艷的郁悶看在眼里,楊勇心里挺不是滋味,認為自己對她不夠關心,要是在付艷有困難時幫她一把,材料呈交前自己把把關,提出一些好的建議,加上點有創意的修改,或許她就會免過一訓了。
最令楊勇煩心的是下班之后發生的事。晚上,他正想下樓去小區花園散步時,聽到樓下一戶人家傳來爭吵聲。他對自己說,人家兩口子關上房門吵嘴,自然是不想讓別人看到,還是不要多管閑事了吧。雖然心里這樣想著,可他的手卻不由自主地按響了那家的門鈴。面對他的突然到來,鄰居表現出明顯的不歡迎。可楊勇覺得自己有責任平息他倆的家庭糾紛。
楊勇先是替男鄰居抱不平,指責女鄰居太斤斤計較,不知道體貼關心丈夫;然后又為女鄰居叫委屈,說男鄰居作為大丈夫太不寬宏大量,一點也不珍惜妻子的付出。弄得那對吵架的夫妻面面相覷,不知道他到底是來干什么的。最后,那對夫妻把壓抑的怒火一古腦地發泄到了楊勇身上,并且把他趕出了門,推搡中,女鄰居的手指甲還劃傷了楊勇的臉。
躺在床上,楊勇還在為自己不能主持正義而揪心不已,翻來覆去睡不踏實。雖然白天發生的那些小波折都與自己無關,但他卻覺得生活很不順心。他不知道自己這是怎么了,明明身邊的這些不愉快和自己無關,可自己怎么就那樣喜歡操心,并為此不快樂呢?
專家解析: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可以看到一些人會經常為別人的不愉快而憂心忡忡,情緒也因此受到影響。為什么那些和楊勇們無關的事會引起楊勇們的高度關注呢?
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不可避免地都置身于紛紜復雜的人際關系網中,每天都要聽到、看到和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這些人和事都會不同程度地影響個體的情緒和心理變化。大多數人在面對與自己無關的事情時都會比較平靜甚至漠然,但有一部分人卻時常帶著過分的“熱心腸”去面對那些與自己無關的事情,有時甚至表現得比當事人還強烈。這種以主人翁的心理去感受別人不愉快的心理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心理反客為主癥”。
概括地說,“心理反客為主癥”就是指個體在心理上與周圍環境信息的關聯超出了旁觀者的心態,達到了主人翁的感受度,氣當事人所氣,急當事人所急,有時甚至比當事人還容易受刺激。其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特別容易為他人操心,特別容易受外界事物和環境的影響,特別容易陷入與己無關的紛雜信息中,進而被環境和他人的言語、行事方法所左右,不自然地“卷入”他人事件,成為“替代”的主人,出現當事人才應該有的心理反應或情緒表現。如果是高興的事自然沒關系,但如果是影響情緒的事,就有可能因為自身情緒受挫,勢必導致自我的情緒長期處于焦慮和壓抑狀態,長此以往,只能對感知者自身造成心理傷害,甚至導致心理問題。
要解決“心理反客為主”問題,重在適時調適自己的心理狀態:首先,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越俎代庖。懂得每個人都有解決自己問題的能力,自己沒有能力讓所有人幸福,也沒有義務對所有事情負責,對與自己關系不大的事盡量少介入。
其次,建立“防擾心理機制”,不讓欠佳的情緒惡性循環和轉化。要做到自身不被外界環境所左右,最重要的一點是能夠駕馭自己的意志和情感,盡量避免自己的情緒、行為受他人牽引,減少庸人自擾,還自己的生活圈子一片陽光和平和。
第三,意識到自己發生“心理反客為主”問題時,懂得克制。不要急著付諸行動,不妨給自己幾分鐘時間冷靜思考,問自己兩個問題:這件事與我有關嗎?如果我介入,對事態轉機有何影響?通過自問,認清自己的附屬地位,有助于避免自己被卷入自擾心理。同時,適當運用自我安慰和放松技巧,不讓自己承受太多壓力,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將“為主”帶來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
最后,當自我調適依然控制不了自己的反客為主心理時,也不要獨攬責任憂心如焚,可向朋友尋求幫助,這事我該不該管?清醒的朋友一般會給予提醒或警示:此事與你無關。還可以迅速離開現場加以回避,做到“眼不見為凈”、“耳不聽心不煩”。
如果通過上述努力,狀況依舊得不到改善,不妨求助心理咨詢機構,請心理咨詢師協助分析,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
編輯家英宏xjjyh_32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