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真有情緒變化
精靈豆:看到這句話,可能你也一樣認為,這不過是放在草坪里的一句賦有童心的告示語罷了,小草怎么會感知疼痛,賦有情緒變化呢?咱們先別急著下結論,先來動動手,仔細觀察探究。
動動季
同時將三顆大豆分別種在三只花盆里,待三顆種子都發芽后,分別編號1、2、3。然后每天給1號豆苗聽輕快的音樂,2號則放置在喧鬧的噪音環境里,而3號放置于相對安靜的環境,既沒有輕快的音樂,也沒有嘈雜的噪音。并保證三棵豆苗的澆水和施肥的時間相同,劑量相等。20天后觀察三棵豆苗的生長情況,并記錄你的發現。
記錄結是
1 號豆苗:_______________
2 號豆苗:_______________
3 號豆苗:_______________
結果是不是已經有些令你震驚。這個小小試驗,正是美國科學家史密斯,為了研究植物而設計的。他每天對大豆播放《藍色狂想曲》,20天后,每天聽音樂的大豆苗重量,要比不聽音樂的高出四分之一。這一實驗似乎可以說明,植物也有活躍的“精神生活”,輕松的音樂能使植物感到快樂,促使它們茁壯成長:相反,喧鬧的噪音會讓植物感到“煩躁”,使生長速度減慢。有些“精神脆弱”的植物,在嚴重的噪音襲擊下,甚至枯萎死去。
精靈豆:這與人類會受音樂影響和噪音干擾多么相似——輕快的音樂能使人精神放松,而噪音則會使人煩躁不安。那這一現象能否說明植物具有情緒變化呢?接著往下看。
異想天開引發爭論
恐怕只有在童話世界里,所有的植物才會像人一樣賦有情感,這叫擬人化。其實,最早想到研究植物是否有情感的,并非史密斯,而是美國人巴克斯特。巴克斯特并非植物學家,而是一名情報專家。
可能是經常與間諜、情報打交道的緣故,1966年2月的一天上午,當巴克斯特正在給庭院花草澆水時,腦子里突然出現了一個古怪的念頭,他竟異想天開地把測謊儀器的電極,綁到一株天南星科植物的葉片上,想測試一下水從根部上升到葉片的速度究竟有多快。結果卻令他震驚——當水從根部上升至葉片時,測謊儀上顯示出的曲線圖形,居然與人在激動時測到的曲線圖形很相似。
難道植物真有情緒?如果有,它又是怎樣表達情緒的呢?這個推測簡直太大膽了。于是,巴克斯特決定通過進一步的研究來尋找答案。
植物也會恐懼
巴克斯特改裝了一臺記錄測量儀,并將它與植物相連。接著他想用火去燒葉子,就在他剛剛劃著火柴的一瞬間,記錄儀上出現了明顯的變化。手持火柴的巴克斯特還沒有靠近植物,記錄儀上的指針便產生劇烈擺動,甚至超出了記錄紙的邊緣。這似乎可以說明,植物已出現了“恐懼”心理。后來他又重復多次劃著火柴但都沒有真正去灼燒植物。結果十分有趣,植物仿佛有所感覺,這僅僅是空洞的威脅,對自己不會有傷害。于是,用同樣的方法再也不能使植物感到“恐懼”了,記錄儀上反映出的曲線也變得越來越平直。
精靈豆:看到這兒,似乎“神奇”的實驗已經將你帶入奇妙的植物情感世界。然而對待科學,我們可不能只接受不思考。現在,你不會完全相信植物也像人一樣能思考有感情了吧?
大膽質疑
質疑:人以及其他動物會有感情、知覺,那是因為有中樞神經系統,而植物則連最簡單的神經都沒有,又如何能夠有感情?
反駁:如果植物沒有感情,那為什么我們碰一下含羞草,它的葉子就會合起來呢?
辯解:含羞草閉葉“含羞”,不早已被證明是機械振動等自然因素所致嗎?
反駁:如果說植物沒有感情,那音樂怎么會影響植物的情緒而讓植物長得更壯呢。
辯解:植物連最簡單的神經都沒有,何來情緒,所以并不是音樂調節了植物的情緒,而是因為聲波刺激的作用。平時細心觀察過植物葉片的同學,一定知道植物葉片表面分布著很多氣孔。氣孔是植物和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與蒸發水分的“窗口”。當播放音樂時,旋律經過空氣傳播會產生有節奏的聲波振動,不但刺激植物葉片表面的氣孔,可以增大氣孔的開放度,氣孔增大之后,也就增大了植物吸收光合作用的原料一二氧化碳的量,使得光合作用更加活躍,合成的有機物不斷增多:而且,隨著聲波的規則振動,使得植物體內的細胞分子也隨之共振,加快了植物的新陳代謝;與此同時,植物的呼吸作用也礙到了增強,為植物的生長提供了更多的能量。這樣植物就顯得生機勃勃了。
反駁:那巴克斯特所記錄的植物測謊器曲線又怎么解釋呢?
辯解:巴克斯特在澆花時意外地用測謊儀測得植物與人的心電圖相似的曲線圖形,不過是葉子隨著含水量增加,電陽也相應變化的結果。而且巴克斯特記錄的植物在受驚嚇時以及其他條件下的曲線圖,都沒有在相同條件下的對比實驗,如果不是在同一室內環境和同一買驗條件下,對植物進行不同刺激而測得的曲線變化來進行充分驗證,結果就會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可能包括靜電作用、房間里的機械振動、濕度的變化等等,也就不能充分證明植物也有情緒這一推論是否成立。
……
科學需要證據
巴克斯特驚人的發現引發了植物學界巨大的震動,“植物有感情”這是一個特別的主張,然而,特別的主張同樣需要確鑿的證據,科學需要嚴謹的態度和嚴密的論證,所以,“植物也有情緒”這一主張并未得到科學的論證。
當然,關于植物,還有很多有趣的現象,比如植物是如何防蟲害的,植物是否有自己的語言,植物是不是有記憶等。如果你還有更有趣更離奇的主張,也可以提出來進行科學的探索與研究。
植物也有音樂偏好
美國科學家曾對20種花卉進行了對比觀察,發現噪音會使花卉的生長速度平均減慢47%,播放搖滾樂,就可能使某些植物枯萎,甚至死亡。而且植物對音樂也有各自的喜好,比如黃瓜、南瓜“喜歡”簫聲;番茄“偏愛”浪漫曲;玉米和大豆“聽”了《藍色狂想曲》,“心情”舒暢,發芽特別快;胡蘿卜、甘藍和馬鈴薯“偏愛”音樂家威爾第、瓦格納的音樂;白菜、豌豆和生菜則“喜歡”莫扎特的音樂蘆薈“喜歡“的是《藍色多瑙河圓舞曲》;仙人掌“喜歡”的是《蝙蝠序曲》;含羞草“喜歡”的是《春之聲圓舞曲》;竹子“喜歡”的是《皇帝圓舞曲》;而玫瑰這種高雅的植物在聽到搖滾樂后就會加速花朵的凋謝,而牽牛花更為“剛烈”,聽搖滾樂第四個星期后就會完全死亡。
動動手:如果你也有興趣,也可以研究研究你家的盆栽植物都喜歡什么樣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