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喜歡學歷史,讀一下《歷史是個什么玩意兒》可能會轉變你的看法,本書共有兩集:1和2,以教科書為藍本,按時間順序講述中國古代史和近現代史。閱讀過程中,在捧腹大笑的同時,提高的不僅僅是分數,還有對歷史的認識。
★公元七世紀前期,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管仲又名夷吾,這個家伙從小品德不太好,打仗的時候人家都是往前沖,只有他往后跑,他總是以家有老母自己又是獨生子為借口,對自己的逃兵行為進行解釋。這個人是一個特別務實的人,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沒有什么思想包袱可以限制他。管仲尤其反感漫無邊際的高談闊論,他在相齊的時候,有一句特別精彩的論斷:“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一般來說,皇帝說的每一句話,都有史官給記錄下來的。那會兒雖然沒有錄像,但是史官在朝廷上,皇上說的每一句話他都現場記錄,成為皇帝的實錄。皇帝本人應該不能看這個實錄的,明清的時候夠專制了吧,明清的皇帝都不看實錄,因為實錄就是他每一句話,尤其在朝廷上跟大臣講的每一句話,實錄不能改。可李世民他就看,不但看還改,這句話說的不合適,你給我刪了,你不刪的話,弄死你。不過,甭管李世民即位的手段多野蠻、殘酷、血腥,多么令人不寒而栗,但是他在這個歷史上貢獻很大。
★王安石在很多地方都是被寫入奸臣傳的。歷史對他的評價不是很高,天下騷然,黨同伐異,黨爭視同水火。原來朝廷的矛盾沒這么厲害,現在一下子各種矛盾都給王安石激發出來,所以他的變法最終還是失敗了。甚至有人說北宋滅亡都是王安石惹的禍。
★成吉思汗是金盔金甲金盤子金碗金筷子,靠著一棵大樹死的。所以蒙古人把那棵樹鋸下來,拋成兩半挖成槽擱里面,三道金箍一圍就是他的棺材。蒙古人很環保,我來自草原,死了我要做養料,不能占用耕地,不修墳。每一個元朝皇帝都這么安葬,所以元朝的皇陵在哪你根本就找不著。
★朱元璋帶著他孫子——皇太孫朱允炆檢閱藩王的部隊,瞧你這些叔叔,兵強馬壯,萬一哪兒造反,讓你叔叔鎮壓。朱允炆小伙兒當時也二十多了,有點兒想法,他就反問了一句:我叔叔造反,誰鎮壓?一下把皇上問暈了,沒考慮過這問題。那就靠天吃飯唄,哪能那么巧?所以老皇上一死,這個朱允炆一即位,即明惠帝,就下詔削藩。他這一下詔削藩,燕王朱棣就反了,起兵發動“靖難之役”,奪了江山,遷都北京。
★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同外國的交往日益增多,清政府時候的中國,沒有國旗,也沒有國歌,只有象征皇權的黃龍旗。1889年,張蔭桓出使國外,請求朝廷定長方形黃色龍旗為國旗。1896年,李鴻章作為外交特使,出使西歐和俄國,在歡迎會上,按照國際慣例,要演奏主、賓兩國國歌,李鴻章靈光一閃,臨時編出一首七絕詩,以充國歌。歌詞讓人很無語:“金殿當頭紫閣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云車駕六龍。”
#1050833;編輯: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