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窗子,夜色中的土佐灣展現在眼前,我閉上眼睛,耳邊響起熟悉的海濤聲。”
日本高知是個不大的城市,甚至有時會給人“鄉下”的感覺,但高知又有自己的獨特風味:點亮了街燈后的城市一片寧靜,在這個時候,抬頭眺望,就能看到高知城屹立在夜幕中,閃爍的燈光跟星空融成一片,美不勝收。
這兒曾經發生過一個故事。
杜崎拓由站臺的一邊跑向另一邊,環顧四周未果,鏡頭旋轉360度,武藤里伽子出現在他面前,微傾頭部,按住飄起的長發,雙手并攏,輕輕鞠了一躬——這是動畫史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片尾鏡頭。記得《聽見濤聲》剛進入內地的時候只有VCD版,由于時間限制緣故被截止在了第72分鐘。“這……這怎么回事呢?”抱著這樣遺憾的人在多年以后捧著DVD版完整地欣賞一遍后,心情如何可想而知。
這是一部難忘的鏡頭俯拾即是的作品,以這樣的鏡頭來結尾再合適不過。
拓和里伽子漫步在夏日斑駁的樹蔭小道上是最頻繁展現在影片之內的一個畫面,盡管這是個很短的鏡頭,但留白處蘊含的感覺卻難以言表,這個場景的關鍵詞是安靜。
拓和豐在大學后重逢,兩個人在碼頭散步,夕陽將兩個男孩的背影拖得很長很長。松野豐說話,杜崎拓一言不發地聽,他們倆看著遠方的海平線,這個場景的關鍵詞是友情。
最讓我喜歡的自然是他們同學聚會后站在那兒仰望高知城的那一幕,過去的一切像幻燈片一般在拓的眼前浮現,“這樣的景色,我想和里伽子一起看。”
安靜,友情,思念,重逢,這些本來俗透的名詞卻在動畫監督望月智充的手中灼灼閃光,成就了這么一部最好的作品。
《聽見濤聲》是怎樣制作出來的呢?來源于冰室寒子大受好評的同名青春小說,在以鈴木敏夫、宮崎駿、高田勳為首的吉卜力由于感覺多年來做的動畫都是“宮崎駿模式”,而決心尋求突破。鈴木敏夫這樣說:“老東西做不出什么新東西……所以呢,就決定都交給年輕人來做。”于是就有了這部大家看到的完全由新生代團隊制作的電視電影,這是吉卜力第一部采用外包方式制作的作品,是第一部完全忠于原著的改編作品,也是“我們都能找到共鳴的最愛看的”吉卜力動畫,當然,宮崎駿甚至還一直對這部動畫頗有微辭,或許有點小小的嫉妒?
也多虧了各方面的堅持和妥協,才最終把《聽見濤聲》給完成了。1993年在電視上映后,達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收視率,當時的年輕人無不為這部“這不就是我們的故事嗎”的青春動畫而著迷。
鄉下的男孩對城市來的大小姐一樣的女孩在不知不覺間產生了情愫,直到兩人分開后才慢慢確定了自己對她的感情。這是一個很妙或者說很符合觀眾(也就是看動畫的一幫小孩)心理的設定。曾經有人這么分析過這部作品的成功因素,“男孩子的視角”是主因之一。男孩子不可能像女孩子理解他們那樣地去理解女孩子,所以杜崎拓總是無法很好地把握住武藤里伽子的現時心態。她或喜或嗔,拓總會為里伽子的種種感情而影響到自己的心情,因為不知道對方現在想的是什么,對自己什么看法,很長一段時間內總是漂浮不定,甚至還在一段時間內產生誤解。直到里伽子的好友無意間說了這么一句——“里伽子說,她要找的,是個睡在浴缸里的人”,那個時候才恍然大悟對方的感覺。
武藤里伽子是站在觀眾對面的,她的舉動以及伴隨的心理,我們都跟主人公一樣無法立刻知悉。只知道這是個來自東京的大小姐,成績優異,脾氣不好,沉默寡言。又因為各種事情的發生而對她的成熟與不成熟產生更多了解。怎么說呢,這是個很強勢的女孩,與自己的母親作對,到了東京又對父親的所作所為看不過去,盡管也有“虛榮”(與以前的男友見面而擺架子)的一面,也有妥協(聽母親的話報高知大學)的時候,但最終還是自己把握住了前途,上東京的大學,以及“尋找那個睡在浴缸的人”。
松野豐是第三主角,他把男女主角串聯起來,相對于拓的懵懂和里伽子的驕傲,豐表現出來的是他與年齡不符的成熟和穩重。他跟好友拓不同,因為站在局外,所以很明白兩個人分別的心情,拓喜歡里伽子卻顧及好友的心情而退讓,里伽子對拓有道不明的感情,這些松野豐完全知悉。正因為此,他才會在高中時期的最后打了杜崎拓一拳,因為“你是在讓著我”。
松野豐曾經在紙上寫著,“……再過10年20年,每當想到這件事,我還是會認為學校做得不好。”拓為他能想到那么久的事而詫異。
而如今,轉眼10年匆匆而過,我等的青春歲月,一切于焉肇始。
#1050833;編輯:苗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