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不少家長抱怨孩子太自私,缺少責任感,不體諒父母的辛苦。說實話,我也曾深有同感——因為對兒子太嬌慣,以前我兒子在家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有時我們想讓他幫我們做點事,簡直比登天還難。不僅如此,他還總能說出一大堆拒絕我們的理由。這不,一天妻子正在廚房做飯,因為天熱,妻子熱得滿頭大汗,眼看汗珠要滴到炒菜鍋里了,她急得對客廳里的兒子喊:“兒子,快幫媽媽拿條毛巾來,擦擦汗。”
沒想到妻子連叫了三遍,兒子也沒把毛巾拿給她。妻子又氣又急,忍不住教訓兒子:“你這小東西,媽媽讓你幫幫忙你竟然一動不動,拿條毛巾就那么難嗎?”
被媽媽吵煩了,兒子放下手里的漫畫書振振有詞地說:“為什么讓我給你拿毛巾?我在看漫畫,哪有空啊?你不是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嗎?你自己拿!”看看,不拿也就罷了,還找出種種理由,甚至拿我們經常教育他的話反過來“教育”我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妻子簡直氣壞了,大罵兒子是“白眼狼”,要不是我趕緊給她遞上毛巾,母子倆說不準會發生激烈“沖突”。
兒子不但對媽媽如此,對我這個無比疼愛他的老爸也好不到哪里去。有一次,我工作一天很勞累地回到家,想讓兒子接一下我的提包。結果,他不但沒接我遞過去的包,反而“教育”起我來:“給我干什么?直接放地上不就行了嗎?”說完一扭頭到客廳看電視去了。當時我又窩火又傷心,覺得兒子一點也不體諒我的辛苦。只是我的承受力比妻子強得多,沒表現出來。
現在想想,兒子這樣對我們其實不能全怪他,反而是我們做父母的責任更大——平時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要培養兒子的責任心,只知道不圖回報地為他做事,不讓他有任何付出,他腦子里怎么可能有“責任”的概念?又怎么可能有責任感呢?經過認真思考,我覺得必須立即著手培養兒子的責任意識,這不僅關系到我家的家庭和諧,更關系到兒子的健康成長。
那么,如何培養兒子的責任心呢?我琢磨了幾天,突然想起了我小時候經常玩的一個老游戲——“老鷹捉小雞”。這個游戲中,老鷹是壞蛋,小雞是弱者,老母雞是保護者。老鷹費盡心思要抓住小雞,小雞躲在老母雞身后不讓老鷹抓住,老母雞則不顧一切地保護小雞。我決定在家里跟兒子玩這個游戲,而且要讓兒子來扮老母雞,我和妻子則分別假扮老鷹和小雞。之所以讓兒子扮老母雞,就是因為老母雞這個角色具有“責任內涵”——它需要無私地、全心全意地保護小雞。我認為,老母雞的無私付出是這個游戲的核心內涵,恰好可以教育兒子樹立責任意識,增強責任感。
兒子特別喜歡玩這個游戲,每次玩得都很投入。在我假扮的老鷹面前,他表現得特別勇敢,盡力伸開纖細的胳膊,左遮右擋,把他媽媽假扮的小雞護在身后,不讓我抓到。在抓與躲的激烈沖突中,一家三口聲嘶力竭,不可開交——有時候小雞被老鷹捉住了,兒子會懊惱不已,感覺自己沒有盡到保護小雞的責任;有時候老鷹始終抓不到小雞,兒子會感到無比自豪而喜悅。但我想,無論是懊惱還是喜悅,無疑都和責任有關,都會啟發兒子在心靈深處慢慢樹立責任意識。
在玩游戲的同時我還指點妻子,讓她經常有意識地對兒子輔以引導教育,比如在她偶爾需要兒子幫忙做事的時候,不再像過去那樣直接支使甚至以命令的口吻要求兒子,而是改變策略,對兒子說:“勇敢的雞媽媽,能不能幫小雞做件事呀?”強化一下兒子的責任意識和勇敢形象,兒子往往十分樂意接受。
在我和妻子的共同努力下,沒過多久兒子就有了可喜的變化。一天,我們一家三口去超市購物,買的東西裝了大大小小四五袋。回去的路上,我和妻子都提了不少,兒子卻兩手空空地走在前面。忽然,兒子回頭看到媽媽提著東西很吃力,跑回來說:“媽媽,我幫你提。”不由分說就把媽媽手里的東西“搶”了一部分過去。妻子感動得不行,偷偷對我說:“兒子是不是變得懂事了?”
我說:“是啊!你是小雞,兒子是老母雞,他正幫助小雞呢!”妻子一聽就笑了。我卻有些“妒忌”,心想,以后我得改變一下自己在游戲中的角色,不能再當老鷹,也做小雞,那樣的話兒子也會幫我提東西……
孩子的責任心不是天生的,需要父母言傳身教,耐心引導與培養。我很慶幸自己及時意識到了這一點,并采取恰當的方式讓兒子懂得了什么是“責任”。如今,有了責任心的兒子經常主動幫我們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我們的家庭明顯變得比以前更加和諧,更加溫暖。
〔編輯:馮士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