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小學校里,有一個時期,興起了刻紙的風氣。男生女生,到了課余時間,一律伏到課桌上,用刀片刻著紙。刻紙,先是需要一個紙樣,也就是一幅完成的刻紙。將紙樣鋪平,上面復一張紙,也鋪平,然后將鉛筆放平,橫著,輕輕地皴。一定要留意均勻、細致,等到鉛筆將整張紙皴滿,那紙樣的圖案便呈現出來。這一道工序很需要耐心,倘有一筆不到之處,圖案就缺損了,無法落刀。我們中間有特別擅長復樣的同學,但一般都很傲慢,只替他們的知己代勞。等紙樣復好,刻紙便正式開始。
刻紙通常用的紙,是一種有顏色的薄紙,原本用于寫告示。有紅、藍、黃幾種。顏色比較暗,由于紙質稀疏粗糙,正面的顏色會洇到背面來。這種紙比較薄脆,容易破,可是好下刀。倘若是家境好的同學,有時候他們會買蠟光紙,色澤鮮亮,紙面光滑,顏色種類也多。蠟光紙不輕易破,可是因紙質厚密,切刀更須下力,周轉就不靈活了。又有一種白紙,薄而不脆,張幅很大,很適合刻紙,大約是造紙廠或者印刷廠的原料用紙,所以不是能夠買到的。擁有這種紙的同學很少,也很光榮,他們寶貝地藏著,偶然地,饋贈給他們的知己幾張。
刀呢?通常使用四分錢一片的鉛筆刀,一分長兩分寬,背上嵌著鐵皮作刀把。這種刀很鋒利,兩頭都是銳利的直角,可用于刻紙中的“挖”和“掏”,但也容易割破手。有那么極少數的同學,擁有著真正的刻刀,長把,握處細下來,往下漸漸闊開,刀刃再又窄出去,形成一個斜角。但事實上,這是木刻刀,刀刃比較厚,并不適合刻紙。最最適合的,卻是剃刀的刀片,但相當危險。因為它是兩面刃,且又極薄,一旦破裂,任何一面都可傷手。只有最精到的行家,才可能使用它。
男女生,刻紙的趣味是不一樣的。女生中間,流行的多是花卉、動物、小人兒,張幅比較小,刀法又比較簡略。應當承認,當時,在我們小學校,女生在刻紙方面,沒有表現出特異的才能。但是,她們另辟蹊徑,由刻紙派生出另一種藝術。就是,將一幅刻紙復在白紙上,然后,擠一點水彩顏料進茶杯,稀釋,用牙刷蘸了顏色水,手指壓過刷毛,顏料便噴灑在紙上。將刻紙揭開,便是一幅“點彩畫”。而我至今無法明白,男生們是從什么地方覓來那些氣象恢宏的圖樣。那多是取自“三國”的戰爭場面,其中的人物,他們統能叫出名字。這些人物造型,接近香煙牌的風格,面目呆板,而忠奸勇儒,顯見其神。重要的是人物的披掛。盔甲,兵器,令旗,戰馬,馬上的鞍具,坐騎,繁復冗重。線條密密地鋪陳開來,極盡華麗。這樣一幅刻紙,需要幾天,甚至數周,才能完成。
在他們中間,有一個刻紙大王,他就是操縱那種最危險的刀具,剃刀片。他的刻紙,是作為紙樣,在男生之中流傳。他的名聲也流傳著。這是一個少言寡語的男生,甚至也不太頑皮。在刻紙風潮中,他埋首于刀紙,成了領銜人物。(有刪節)
你的童年玩怎樣的玩意兒呢?也會這樣風靡整個校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