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8日,臺灣地區海軍在左營海軍基地舉行了第一支“光華”-6導彈快艇中隊——“海蛟大隊”第5中隊的服役儀式,“光華”-6將替代臺灣地區海軍現役的“海鷗”級導彈快艇,成為臺灣地區海軍新一代近岸作戰打擊兵力。
根據臺灣地區媒體的報道:“光華”-6將與此前公開的“迅海”輕型隱身導彈護衛艦構成臺灣地區新一代近海防御體系骨干,發揮中小型艦艇機動靈活的特點,進行“游擊式的狼群作戰”,這種觀點與臺灣地區海軍一貫輕視快艇的傳統形成了鮮明對照。
臺灣地區早期導彈艇
從歷史上看,臺灣地區海軍一度對快艇之類武器裝備的態度非常輕蔑,視為“窮人的武器”,這是因為臺灣地區海軍依靠美援艦艇,其主戰艦艇在噸位、武器裝備及電子系統方面都要優于大陸海軍;而當時大陸受限于經濟技術實力,大陸海軍以飛機、潛艇、快艇為主。這樣,臺灣地區海軍就依靠其裝備上的優勢對大陸進行海上封鎖、偵察襲擾,而大陸海軍根據敵強我弱的形勢,采用“快艇狼群戰術”,利用沿海復雜地形作掩護,在探測觀通體系的引導下,采用護衛艇和魚雷快艇混合編組,以前者對目標進行火力壓制和牽制,掩護魚雷快艇進行攻擊,多次成功打擊了臺灣地區海軍,創造了以弱勝強的戰例,迫使臺灣地區海軍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建軍戰略和路線。
進入上世紀60年代,隨著大陸海軍反艦導彈及導彈快艇的裝備,臺灣地區海軍徹底退出大陸沿海,活動空間被進一步壓縮。這樣,在為大型水面艦艇配備反艦導彈的同時,臺灣地區海軍開始重視導彈快艇在臺灣海峽這樣的靠近大陸的狹窄水域的運用。上世紀70年代臺灣地區海軍從以色列引進“德沃拉”級導彈快艇和“伽伯列”反艦導彈,仿制成功“海鷗”級導彈快艇和“雄風”-1型反艦導彈。1976年首艘“海鷗”級下水,到1979年共完成12艘,組成“自強中隊”,后又擴充成“海蛟大隊”,目前共擁有48艘“海鷗”級導彈快艇和2艘以色列“德沃拉”級,編成5個中隊(每個中隊轄2個5艘快艇組成的分隊)。“海鷗”級長22.8米,寬5.5米,吃2.2米,滿載排水量56噸,最高航速約40節左右,配備2枚“雄風”-1型反艦導彈和1門用于自衛用的T-75式人工操縱20毫米火炮,艦上的探測與火控系統為臺灣中山科學院研制的“海鷗”火控系統,包括CS/UPS-60水面搜索與導航雷達、一部AN/SPC-21A火控雷達(用于控制“雄風”-1反艦導彈),如果雷達受到干擾,也可以采用MK35 Mod3型光學火控系統來控制反艦導彈。早期艇無電子戰系統,后期生產型陸續加裝了WD-2A雷達告警系統和AV-2干擾火箭發射架。
“海鷗”級平時主要用于近岸防衛作戰,其布署重點一般就在臺灣海峽西側,執行海峽內的反艦作戰任務,同時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擔負假想敵目標,與臺灣地區海軍大中型艦艇進行模擬對抗,研討反制大陸海軍快艇的戰術。臺灣地區海軍認為海鷗級航速高、機動靈活、目標信號特征小,適合采用“打了就跑”的戰術攻擊大中型艦艇。不過其也存在著探測系統性能有限、自衛火力弱、續航能力低的缺點,需要外部指揮控制系統的協助。考慮到沖突爆發時外島雷達及觀通系統可能會被摧毀或干擾,而大型艦艇又難以進入海峽內作戰,臺灣地區海軍從大陸海軍護衛艇與魚雷艇混合編組得到啟發,決定研制與“海鷗”級配合使用的大型導彈護衛艇。
上世紀70年代,臺灣地區開始從美國引進技術建造大型導彈護衛艇,首艇“龍江”號于1978年交付。該艇長約50.14米,滿載排水量為240噸,配備一門76毫米火炮和4座“雄風”-1型反艦導彈,艦載作戰系統為H930 Mod2,探測系統為SPS-58C對空搜索雷達、HC-76對海搜索雷達,火控雷達為RAN-11L/X型,電子戰系統由WD-2A雷達告警系統和AV-2干擾火箭發射架組成。動力采用了柴一燃復合推進系統,航速可以達到38節。從性能來講,“龍江”級在當時屬于比較先進的導彈快艇,“上”可以配合大中型艦艇作戰,“下”可以做為“海鷗”級的指揮艇,特別是其配備的76毫米艦炮優于大陸海軍導彈快艇配備的雙管30/37毫米快炮,可以確保雙方在導彈對射以后,仍舊保持火力優勢。在中東的阿以海戰,以色列海軍就憑借其76毫米火炮的優勢,在導彈對射以后橫掃敘埃兩國導彈快艇。
但“龍江”級存在著技術復雜、建造費用過高等問題,臺灣船廠生產中也暴露出建造能力不足,加上原定裝備的“魚叉”反艦導彈被美國禁售,因此臺灣地區海軍在建造2艘后被迫停造。
為此,上世紀80年代臺灣地區自行設計建造了“錦江”級導彈護衛艇,該級艇長為61米,滿載排水量為580噸,采用兩臺柴油發動機,最大航程為25節,武器為1座博福斯40毫米快炮、1座T-75型20毫米火炮、4座“雄風”-1反艦導彈發射架。作戰系統仍舊采用H93Mod2型,探測系統為LN-66對空/對海搜索雷達、HR-76C5火控雷達及“海眼”光電火控系統。比較特別的是,考慮到大陸海軍潛艇實力增長,“錦江”級還配備了SS-247中頻艦首聲吶及深水炸彈投放器,具備一定的探潛及攻潛能力。臺灣地區海軍原計劃以“錦江”級作為艦隊最外層的巡邏與警戒艇來使用,率領“海鷗”級發動第一波攻擊,但由于其性能比較有限,難以和“海鷗”級配合作戰,其配備的“雄風”-1反艦導彈采用半主動雷達制導,需要載艇全程進行照射制導,抗干擾能力差,限制載艇的機動且容易受到反擊,加上航速低,無法發揮出快艇“打了就跑”的戰術,設計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所以臺灣地區海軍除了將首艇做為導彈護衛艇來使用外,后續11艘降級為火炮巡邏快艇。
臺灣地區“龍江”、“錦江”兩級導彈快艇的難產除因造船技術水平較低外,還有就是導彈快艇本身的發展也遇到了瓶頸。隨著電子及推進技術的發展,反艦導彈在體積和重量都有所下降的情況下,其射程已經突破了100公里,而導彈快艇受限于自身探測系統,難以支持如此巨大的射程。雖然大中型艦艇的雷達視距也比較有限,但其可以搭載直升機為反艦導彈提供中繼制導,從而完全發揮出反艦導彈的射程優勢。此外,艦載直升機還對導彈快艇構成了直接威脅,機載搜索雷達可以在較遠距離上發現導彈快艇,并發射反艦導彈攻擊,而后者幾乎沒有還手之力。馬島戰爭及海灣戰爭中,英美用艦載直升機攻擊對方的導彈快艇,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光華”-6、“新江”與“迅海”
上世紀70年代以來,臺灣地區海軍開始建設海軍指揮自動化系統,該系統采用LINK-11數據鏈為骨干,實現了編隊目標數據的共享,這樣就為導彈快艇的網絡化打下了基礎。考慮到“海鷗”級已經老舊,決定研制替代型導彈快艇,這就是“光華”-6型。該級艇長34.2米,排水量180噸,最高航速33節,武器為4枚“雄風”-2反艦導彈,2門T-75型20毫米火炮。該艇是臺灣地區海軍第一型網絡化導彈快艇,沒有裝備常規的搜索雷達等探測系統,所有目標數據由艇載“大成”數據終端提供,另外,“光華”-6也是臺灣地區自行研制的第一型隱身艦艇,其外形汲取了法國“拉斐特”級導彈護衛艦的特點,上層建筑比較簡潔,且向內傾斜,同時將2具雙聯裝反艦導彈發射架“埋”入上層建筑之中,以降低雷達發射面積。根據臺灣地區海軍的說法,“光華”-6耐波性能較佳、作戰半徑較大、隱蔽性高、機動力及打擊力強,是自動化操控的新型導彈快艇。加上“雄風”-2反艦導彈的性能遠高于“雄風”-1型,因此“光華”-6型導彈快艇的作戰效能遠高于“海鷗”級,是后者比較理想的替代型號。
但由于“光華”-6原型艇設計存在問題,首艇雖然在2003年就已經下水,但后繼艇直到2008年才開始批量建造。由于存在著噸位小、續航能力低的先天缺點,其配備的T-75型20毫米火炮面對大陸導彈快艇的30/37毫米快炮幾乎沒有還手之力,還破壞了隱身外形。在這種情況下,臺灣地區海軍不得不將“錦江”級再次提升至導彈快艇的標準,主要就是以“陽”字號驅逐艦退役為契機,將后者拆下來的武器裝備配備“錦江”級,包括76毫米火炮、“雄風”-2反艦導彈。為此“錦江”級增加了一個后桅桿,用于安裝控制76毫米火炮的W160火控雷達,同時添加數據鏈終端,用于支持“雄風”-2導彈的使用。經過改裝后的“錦江”級被重新命名為“新江”級,除了執行巡邏任務外,還可以執行導彈攻擊、目標搜索與引導“光華”-6攻擊的任務。但其航速卻進一步降低,因此與“光華”-6的配合恐比較欠缺。
考慮到“新江”級的缺陷以及“光華”-6難以配備體積和重量均較大的新一代“雄風”3超音速反艦導彈,臺灣地區海軍近日公布了900噸級“迅海”輕型近海導彈護衛艦的概念圖。“迅海”艦采用雙體穿浪型船型,因此外形上看頗似放大的大陸022型導彈快艇。雙體穿浪船型具備較好的快速和穩定性,在高海況條件下的優勢更加明顯,同時可以提供更大的甲板面積和艙容,因此特別適合配備“雄風”-3這樣的大型導彈。從目前公布的“迅海”艦構型來看,桅桿及探測系統比較簡單,其設計概念類似于“光華”-6,可能將依靠數據鏈接收外部探測系統的數據。臺灣地區媒體也報道,“迅海”艦可以通過“博勝”系統得到E-2T、P-3C和其它艦艇探測到的數據。比較特別的是,該“迅海”艦還配備有直升機甲板,盡管臺灣地區媒體報道說其可以配備SH-60反潛直升機,但筆者認為其更可能搭載的是無人直升機,來執行本艦或者編隊的目標預警和探測任務,以避免使用探鍘系統而暴露自身的位置。因此“迅海”艦估計將會替代“新江”級,在臺灣海峽作為導彈快艇編隊的指揮艦艇來使用,利用復雜地形條件作掩護,綜合使用“雄風”-2/3反艦導彈攻擊大陸兩棲編隊,同時還可以編入機動作戰編隊,在臺東海面做為第一波攻擊力量來使用。
無可奈何花落去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近期臺灣地區海軍建設中導彈快艇占據比較重要的位置。實際上,臺灣地區就有觀點認為,在大陸日益掌握臺海海空優勢的情況下,臺灣地區建軍主要原則就是“能夠存活”,機動靈活、目標特征小的中小型艦艇應為發展重點。這和當初其視快艇為“窮人的武器”形成了鮮明對照。實際上,這種變化反映了兩岸實力的此消彼長。臺灣地區防衛戰略由“獨立固守”變為“固守待援”,已經承認以已之力無法與大陸抗衡,即使美國愿意向臺灣出售“神盾”艦,其作戰能力仍舊是有限的。況且大型軍艦布署范圍有限,其高昂的采購與使用壽命也會過多耗費臺灣地區有限的防務資源,這也就是為什么近日島內有人建議臺灣地區海軍發展機動靈活、簡單易修、生存能力強的導彈艇的主要原因。
臺灣海峽兩岸海軍建軍方針的根本轉變,實質是兩者實力對比變化的結果。對于臺灣地區海軍來說,盡管新型導彈艦艇提高了其近岸防御能力,卻也是戰略空間被壓縮的標志,給人“無可奈何花落去”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