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南沙裙島概況
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是中國南海諸島中兩個較大的島群,它們和東沙群島、中沙群島一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是中國人民最早發現、最早命名、最早開發經營的,并由中國政府最早進行管轄和行使主權。西沙群島地處南中國海的中西部,位于北緯15度47分至17度零8分、東經110度10分至112度55分之間,以永興島為基點,群島由40個已經命名的島、洲、礁、灘組成。東部為宣德群島,西部為永樂群島。其中宣德群島的永興島是西沙群島的主島,面積1.58平方公里,也是南海諸島的政治、經濟中心。南沙群島地處南中國海的最南端,位于北緯3度40分至11度55分、東經109度30分至117度50分之間,以太平島為基點。群島由230多個島、洲、礁、沙、灘組成,是中國島礁分布最廣的一組群島。其中太平島是南沙群島的主島,面積0.44平方公里。
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是我國南海的重要屏障和前哨陣地,扼太平洋與印度洋海上交通要沖,東部有臺灣海峽與東海相通,有巴士海峽與太平洋相接,西南部的馬六甲海峽則是聯系印度洋和歐非大陸的主要通道,同時也是我國通向世界各國的主要航道,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和軍事價值。兩大群島海域遼闊,水產和礦產資源極其豐富,盛產魚類、玳瑁、海參、海龜、蝦、蟹、貝類、海藻類,以及錳結核、鐵、銅、磷、鋁等礦藏。海底還蘊藏著巨量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經濟價值之高不言而喻。
自從19世紀中葉尋找殖民地的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之后,各國殖民者向來覬覦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南海諸島,其中又以法、日兩國為最。1933年7月19日,法國外交部公然發表占領我南沙群島的公告,至12月21日,法國強行將我南沙群島劃歸越南巴地省管轄。法國政府對南沙群島的侵略行徑,理所當然地遭到中國政府和人民的強烈抗議,是為轟動一時的“九小島事件”。日本政府對此做出強烈的反應,于同年8月19日向法國政府提出“抗議”,進而以武力相威脅,1936年派出軍艦到南沙海域游弋。兩個都企圖侵占我南海諸島的帝國主義國家一時形成了對峙的局面。抗日戰爭爆發后,日軍于1939年2月攻陷海南島,3月侵占包括西沙、南沙群島在內的南海諸島,并劃為日本領土,屬臺灣高雄管轄。
抗戰勝利后的南海局勢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根據1943年12月1日《開羅宣言》中明確,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廣告》所重申的“東北四省、臺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華民國”的精神,中國將收復被日本侵占的領土。同年10月25日臺灣省光復,南海諸島暫時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管轄。臺灣氣象局為了恢復在西沙和南沙的氣象工作,派遣工作人員于12月8日乘機帆船“成田”號從高雄出發,巡視南海諸島。12月12日到達西沙永興島,以后又巡歷西、南沙各島。次年1月20日返抵高雄后寫出了巡視報告,反映各島目前都無人駐守的狀況,引起了臺灣行政長官陳儀的注意。國民政府行政院根據陳儀的報告,于1946年7月決定將南海諸島仍舊劃歸廣東省政府管轄。
就在這個時候,法國軍隊重返遠東,企圖乘日本投降之機,恢復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占據西沙、南沙海域。1946年3月6日,法國海軍遠東艦隊司令阿巴努率9艘軍艦不顧在越南海防的中國受降部隊的再三警告,企圖強行登陸。我沿海守備的53軍130師在王理寰師長指揮下奮起抗擊,擊沉法艦1艘,擊傷2艘,迫使其倉皇潰退。當天下午,阿巴努到130師師部與王師長達成協議,將艦隊撤退到離海防10海里之外。5月,法新社西貢專電稱法國海軍陸戰隊曾在西沙登陸,逗留了15天。7月23日,菲律賓外交部長季里諾也表示,要將“新南群島”(即我南沙群島)并入菲律賓的國防范圍之內。南海的局勢并沒有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而平靜下來,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扼制外國入侵的斗爭還要繼續進行下去。
進駐西沙、南沙群島艦隊的組建與南下
外國勢力對我南海虎視眈眈,紛紛意欲染指,收復西沙、南沙群島的工作已經刻不容緩。9月2日,行政院命令外交部、內政部、國防部共同協商對策,盡快組織力量,協助廣東省政府收復南海諸島,并派軍隊駐守。9月12日,海軍“中程”號運送氣象觀測小組和陸軍整編64師159旅一個步兵排,首先進駐距離大陸較近的東沙群島。9月13日,內政部方域司司長傅角今、外交部亞洲司司長程希孟、凌乃銳,及國防部代表馬定波,會同海軍總司令部代表姚汝鈺共同商定:由海軍總司令部組織艦隊,協助廣東省政府接收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同時由海軍派兵進駐各島,并重新確定了各群島名稱:將30年代命名的南沙群島改名為中沙群島;團沙群島改稱南沙群島,以符合各群島在南海所處的實際地理位置。海軍總司令部第二署海事處具體承辦籌備工作,在海軍上校科長姚汝鈺主持下,海事處參謀張君然、程達龍、李秉成等負責辦理。由于各群島已經淪陷多年,海事處對現實情況掌握得不夠清楚,而檔案資料又大都在廣東省,只能根據有關航海圖志制定進駐方案。最后決定:
調集護航驅逐艦“太平”號、驅潛艦“永興”號、坦克登陸艦“中建”號和“中業”號組成海軍進駐西、南沙群島艦隊。派海軍上校林遵為指揮官,海軍上校姚汝鈺為副指揮官,海軍上尉林煥章和張君然任艦隊參謀。為了爭取時間,對任務作了分工,艦隊到達榆林港后,林遵偕林煥章率“太平”、“中業”二艦進駐南沙群島,姚汝鈺偕張君然率“永興”、“中建”二艦進駐西沙群島,由艦隊指揮部統一指揮,分頭執行任務。西沙群島以主島永興島(當時稱武德島,為紀念“永興”艦進駐,后改名永興島)為進駐目標,南沙群島以主島太平島(當時稱長島,為紀念“太平”艦進駐,后改名太平島)為進駐目標。進駐后每島設海軍電臺一座,派駐海軍陸戰隊一個獨立排,作為國防守衛力量,連同機電各專業技工,在編人員共59名,直屬海軍總司令部指揮。以海軍上尉李必珍為海軍西沙電臺臺長,海軍上尉鄧清海為南沙電臺臺長。電臺配備250w功率的發報機組三套及相應的設備,武器裝備有25毫米機關炮9門,機槍4挺,其它長短槍22支。駐島人員領取三倍薪金,每年輪換一次。物資供應方面,考慮到諸島遠離大陸孤懸海外,補給困難。所以從魚網、釣鉤、針線、獵刀、防風火柴、火石火鐮、肥皂以至主副食品、種籽、禽畜、營房建樹、發電機組、機械、燃料、配件工具等,一切生活用品均考慮周全,妥為準備,每半年補充供給一次。
10月23日,內政部就國防部派遣海軍艦隊前往協助接收以及海軍行動計劃等相關事宜電告廣東省政府。進駐西、南沙群島艦隊指揮部人員于1946年10月25日到達上海。隨艦隊前往工作的還有內政部、外交部、國防部、海軍總部、空軍總部、聯勤總部代表等13人。在行動裝備期間,檢查駐島人員和物資情況,通過徐家匯氣象臺查閱近期氣象。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后,10月29日晚,指揮部命令各艦分別出港,22時在吳淞口編隊南下。艦隊采取保密措施,航線經臺灣外海并繞過香港,于11月1日晚駛抵外伶仃洋,午夜在虎門拋錨。
海軍廣州炮艇對派出一艘快艇接指揮官林遵、姚汝鈺,參謀林煥章、張君然,以及“太平”艦長麥士堯、“永興”艦長劉宜敏、“中建”艦長張連瑞、“中業”艦長李敦謙一行8人連夜趕赴廣州。次日上午8時,林遵一行先到廣東省政府拜會省主席羅卓英,10時又拜會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廣州行營主任張發奎,報告艦隊情況和工作計劃。并與廣東省政府接收各群島的負責人交換工作意見,研究相關地理歷史情況,補充修訂行動方案。廣東省政府派省府委員肖次尹為接收西沙群島專員,省府顧問麥蘊瑜為接收南沙群島專員。各接收工作組都有省各機關代表、民政廳、實業廳、中山大學等單位的專業考察人員、測量人員及各工種的技工參加。接收組攜帶預制的收復各島標志和紀念碑分別搭載“中建”和“中業”號坦克登陸艦。
11月6日晨,艦隊離開虎門港啟程南下,8日抵達我國南方良港——海南島榆林港。這里碧波蕩漾,椰林拂云,一派清新的南國情調令人心曠神怡。艦隊在當地補充給養和淡水,向漁民調查了解各群島的情況,并添置了一批適應于珊瑚礁區航行的漁船,還雇傭約40名熟悉各島情況的漁民組成運輸民工隊,作出發前的最后準備。
收復西沙群島
11月份正是南中國海東北季風的強勁時節,海上風力一般都在7~8級。按預定計劃,由于南沙群島航程遙遠,“太平”號編隊應早于“永興”號編隊兩日出發,但是林遵率部于12日和18日兩次出航,都因為受到狂風惡浪的影響,艦上人員不能適應以及設備故障而中途折返。艦隊在榆林港一面休整,一面等待天氣好轉。
11月23日海上風浪稍減,姚汝鈺果斷指揮“永興”、“中建”二艦抓住有利時機出航,于24日凌晨到達西沙群島永興島海域。從軍艦上舉目遙望過去,只見在水天相接處,有一線白光環拱著一堆青翠的碧玉。編隊以低速航行在珊瑚礁盤上,海水清澈透明,可視度達20米,水下五光十色的珊瑚看得清清楚楚,加上海水的折射作用,珊瑚就好像直插在船底一樣,令人產生錯覺,感到心驚膽顫。軍艦在永興島外約1公里處拋錨,觀察到島上有高低參差的建筑四五座,島邊有一道長約200米的棧橋通往深水處。張君然首先率一個戰斗小組乘汽艇登陸,環島搜索一遍,未見有人,發現原有建筑都已破壞殆盡,棧橋及原鋪設的輕便鐵路也都殘破不全。于是小組在一座較高的建筑物上豎起竹竿,升起國旗。注視島上動靜的編隊官兵,看到中國國旗在西沙群島上空飄揚,不約而同地大聲歡呼,許多人激動得熱淚盈眶。編隊隨即按照原定部署,組織人員登陸,搶運物資,搭建營房,構筑工事,修建炮位。這時海上仍有7級大風,波濤洶涌,高潮時小船還可以直達島邊,到低潮時則礁盤淺露,巖石尖利,運輸就全靠人力肩扛背負,開展工作非常困難。經過五晝夜的艱苦努力,進駐工作大體完成。駐島人員生活設施安排妥當,電臺架通,各項考察任務順利進行。29日上午,編隊派出儀仗隊隨同中央各部、委代表及廣東省接收人員和駐島官兵,為收復西沙群島紀念碑揭幕。儀式上鳴炮升旗,莊重肅穆。紀念碑由水泥制成,正面精刻“衛我南疆”四個大字,背面則刻:“海軍收復西沙群島紀念碑”和“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立”(碑上的日期是艦隊所帶石匠在儀式前加刻上去的)。至此,海軍進駐西沙群島的任務初步完成,廣東省留下一名官員作為行政負責人。中午,編隊告別永興島,嗚炮向西沙群島致敬,向留在島上捍衛海疆的官兵致敬,然后駛往西部的永樂群島考察。軍艦越過琛航島和廣金島,察看了珊瑚島,看見島上仍有法國和日本侵占時期殘留的房屋,當即將情況電告海軍總司令部。編隊隨即北返,于30日下午返抵榆林港。
收復南沙群島
12月9日,天氣預報將有短期晴好天氣。林遵遂坐鎮“太平”艦、政府代表和接收組乘“中業”艦第三次出航,駛往南沙群島。于12日上午10時到達南沙群島太平島西南海域。“中業”艦在距島1公里處拋錨,“太平”號則錨泊在較遠的海域,因為島上情況不明,兩艦均進入戰斗狀態,副艦長何炳材率領一個班乘汽艇登陸搜索,發現島上空無一人,隨即組織人員登陸,搶運物資。當時天氣雖然晴朗,但是浪涌很大,沖擊礁環邊緣,浪花飛濺,形成一堵自漣圍墻。低潮時,登陸的人必須涉水通過約200米的珊瑚礁面,沿途所見海參和各種貝類。魚類滯留在水洼深處,數量之多令人驚訝。在考察中,從遺留在墻壁上的題字可以看出,日軍是在1945年8月27日才得知日本戰敗投降的,題字中充滿了絕望的情緒。從題字中還看出美國軍艦“海狐”號于1945年11月20日襲擊該島,并派兵登陸,駐島日軍成為俘虜后被帶走。等到我國的接收人員登陸時,島上已是藤蔓遮地,一片荒涼,各種建筑物都被炸毀,已有一年左右沒有人跡了。
島的西南方尚遺留有日據時期建立的紀念碑一座,上方繪有日本國旗,下方寫有“大日本帝國”五個字。接收人員登陸后,首先將其摧毀,并在原址樹立我國的紀念碑。碑身為方錐體,四面刻字,正面刻“太平島”,背面刻“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重立”,左面刻“太平艦到此”,右面刻“中業艦到此”。接下來是測繪島圖,先以多角形導線法環島測量,再用交會法測量周圍環礁,然后再用導線法通過島的中部,測量水井、防空洞和各建筑物的位置,最后計算全島的面積。原計劃測量太平島經緯度和附近海水深度,經部分測量后,發現與美、英、日等國航海圖志記載大多相同,加上時間短促,便沒有實施全面測量。當太平島上各項進駐營建和考察工作完成之后,由麥蘊瑜主持,廣東省政府接收人員、艦隊代表及駐島官兵在紀念碑側隆重舉行接收儀式,海軍官兵鳴炮升旗,熱烈歡呼,并合影留念。15日上午,“太平”、“中業”二艦告別太平島,沿途巡視南沙群島北半部分的南鑰、中業、雙子等島嶼,于20日返回榆林。稍事修整后,全艦隊一起駛返廣州,仍在虎門拋錨。
廣東省政府為西沙、南沙群島的勝利收復,舉行了一系列歡慶活動。12月26日,“太平”、“永興”兩艦駛入白鵝潭,廣州各方人士熱烈歡迎,并紛紛登艦參觀,軍民共慶勝利。除夕之日,在歡樂的節日氣氛中,林遵在“太平”艦上舉行記者招待會,向全世界宣告中國已勝利收復了西沙和南沙群島。1947年元旦,海軍總司令部電令嘉獎參加接收南海諸島的官兵,命令進駐西、南沙群島艦隊留駐廣州,由姚汝鈺負責,就近處理兩群島事務,并籌備春季補給工作。還命令艦隊籌劃組建海軍珊瑚島電臺,準備在春季補給時進駐珊瑚島。
第二次進駐西沙,南沙群島
然而,法國對中國收復南海諸島并不肯善罷甘休。1947年1月16日,法國一架飛機飛臨永興島上空偵察。18日上午,法國軍艦“東京人”號駛抵永興島,派兵登陸,要求我方駐守人員撤離,被海軍電臺臺長李必珍嚴詞拒絕,并令法軍立即退走。全島隨即進入緊急備戰狀態,嚴陣以待。同時急電海軍總司令部報告,海軍總司令部復電:“堅守國土,妥為應付,不首先開火”,并命令進駐艦隊準備支援。法軍登島部隊見無機可乘,只得撤退,但“東京人”號仍滯留在永興島海面,24小時后方才撤離,轉而駛往珊瑚島登陸,駐兵20名。對此次法軍進犯西沙事件,外交部長王世杰于19日下午4時約見法國駐華大使梅理靄,申明西沙群島主權屬于我國,質詢法國海軍在西沙活動,是何意圖?之后,外交部正式照會法國大使,抗議法軍侵占我珊瑚島。同時中國駐法大使以同樣照會送達法國政府。國防部部長白崇禧也發表講話譴責和抗議法國入侵珊瑚島。
在這種情況下,海軍籌備執行第二次進駐西沙、南沙群島任務。1947年4月14日,姚汝鈺率“永興”、“中基”二艦,由廣州出發,經榆林港駛往永興島。對駐西沙官兵進行半年的后勤補給,并準備在珊瑚島架設電臺,派兵進駐。和第一次進駐相比,這一次隨行的各部門專業人員更多,有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地磁研究所、青島海洋研究所、經濟部地質調查所、資源委員會礦測處等單位的專家,以及中山大學地理系和生物系的師生。在收復西沙和南沙群島之后,南海情況引起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不斷有人要求考察和建議開發。國際氣象組織也要求中國在島上開展氣象觀測工作,建立航標燈樁。所以對群島自然和資源狀況進行調查成為了此次進駐工作的主要組成部分。另外,海軍總司令部還派電工處長曹仲淵陪同印尼歸僑周苗福,以及前湖南省主席吳奇偉一行隨艦往西沙考察,準備為開發該群島提出建議。進駐指揮部特別邀請鐵道部瓊崖鐵路工程處吳廷緯處長選派的工程技術人員隨艦赴永興島,幫助規劃修建碼頭和棧橋。盡管實施補給和進行調查任務繁重,不過事先準備工作充分。都能按部就班的順利完成,但最為遺憾的是,進駐珊瑚島的計劃未能執行。
4月24日,編隊在永興島完成任務之后直航珊瑚島。在島外海面,軍艦停駛察看,發現島上屋頂懸掛著一面破舊的法國國旗,遙望只見藍白二色,紅色部分已經破碎不堪。島上人員看見中國軍艦到來,都在緊張地跑動,證實1月份法軍侵占珊瑚島后并未撤退,編隊立即將情況向海軍總司令部報告,請示對策,回電指示:“暫停進駐”。艦隊只得返航,于4月底回到廣州。廣東省派駐永興島的行政官員也隨艦調回廣州。
艦隊回到廣州后不久,海軍總司令部另調“中業”艦運載補給南沙群島的物資及有關人員到達廣州向指揮部報到。1947年5月8日,姚汝鈺率“永興”、“中業”二艦離開廣州駛往南沙,10日到達榆林港,正值南中國海上空為低壓氣團控制,14日強臺風又襲擊榆林港,艦隊連日停港避風。5月18日,氣象臺報告將有一周晴好天氣,艦隊連夜出港,于21日下午16時到達太平島以西約1海里處拋錨,人員隨即登陸,搶運物資。臺灣大學地質系副教授郭令智、助教宣桂清及研究員范傳波3人受系主任兼海洋研究所所長馬廷英博士的委派,攜帶儀器乘艦登島,進行了地質、海洋等一系列的科學考察工作。上海《大公報》記者黃克夫隨艦采訪,發出了第一條來自南沙群島的新聞專電,主標題是《守衛我最南疆,我兩艦駛抵太平島》,副標題是《防軍在廢墟上積極建設》。《大公報》于23日用大字花邊將專電刊出。接著,又于6月29日、30日、7月1日連載黃克夫記錄南沙群島之行見聞的《實踏紀》。全部任務于24日下午完成,艦隊隨即返航,27日抵達榆林港,稍事休整之后,于6月3日返抵廣州。
成立西沙、南沙群島管理處
1947年1月16日,國民政府內政部、國防部舉行西沙、南沙群島建設實施會議,討論兩群島的行政隸屬問題,決定“西、南沙群島,仍屬廣東省政府管轄,俟海南行政特別區奉準成立后,即歸該區統轄。目前則暫由海軍管理。”同年5月,國民政府行政院正式命令海軍暫時代管西沙、南沙群島行政工作,海軍總司令部據此分別設立“西沙群島管理處”和“南沙群島管理處”,管理處主任核定編制為中校級,辦事機構設辦公室、氣象組、電信組及各種專業的技術軍官和士兵等共128名。從進駐艦隊抽調張君然為西沙群島管理處主任,在張君然的推薦下,任命海軍總司令部訓練處參謀彭運生為南沙群島管理處主任,管理各群島政事務。在廣州設立海軍黃埔巡防處,由姚汝鈺任處長。進駐西、南沙艦隊6月初結束任務歸建,留“永興”艦在廣州駐防,協助巡防處和西、南沙群島的工作。廣東省政府于6月11~15日在文廟舉辦西、南沙群島物產展覽會,將各群島的物產實物、標本、照片、圖表以及地理、歷史資料等公開展覽。5天內吸引了30多萬人次前來參觀,使廣東人民增強了海洋意識,對南海諸島的重要性有一個比較直觀、深刻的印象。
由于對各群島進行春季補給的工作剛剛結束,張君然和彭運生不能立即赴任,島上工作由電臺臺長李必珍和鄧清海暫行代理。張君然在廣州期間除了辦理進駐艦隊的善后工作外,尚會同廣東省有關人員對南海諸島的資料作了比較細致的研究,為將來的管理、建設工作做準備。他還根據收集和調查所得資料,結合各島現實情況,擬定了一個“海軍管理和開發西沙群島的意見書”。其主要內容是:修建各島的避風港和碼頭,配備快艇發展各島海上交通;開發鳥糞、磷礦和水產資源;以及加強氣象和建設航標導航設施等。可惜這一意見上報之后,并未被當局采納,就連華僑愿意投資開發的計劃也沒有得到支持。
1948年3月,張君然和彭運生率兩群島換防人員從上海出發,經高雄、廣州、榆林港前往南海諸島。“中海”艦先送南沙管理處到太平島接任,再送西沙管理處赴永興島換防。從此,海軍管理西沙和南沙群島的工作開始了一個新階段。
張君然在駐島期間,為了紀念1946年以來海軍收復和經營西沙群島的工作。曾刻制一座“海軍收復西沙群島紀事碑”,記述收復和經營經過,并列有參加工作及駐島人員名錄。全碑由鋁合金鑄成,鉻在水泥碑座上。在碑的左后方新建了一座磚木結構的小廟,油漆一新,稱之為“忠魂廟”,紀念千百年來為開發西沙群島在此死難的人民。在忠魂廟的左前方,官兵們又用水泥豎造了一座紀念碑,正面碑文是“南海屏藩”四個大字,用以表示守衛國土的決心,背面刻有“海軍收復西沙群島紀念碑”,傍署“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張君然立”。連同1946年11月24日所立紀念碑,永興島上共有三塊紀念我國收復西沙群島的碑志。“衛我南疆”和“海軍收復西沙群島紀事碑”于1955年8月22日南越軍隊入侵時被毀。目前尚有“南海屏藩”一碑至今仍屹立在永興島上,是我國對西沙群島擁有主權的有力歷史見證。
1986年元旦,胡耀邦同志到西沙群島視察時見到此碑,甚感欣喜,當即指示廣州軍區尋訪立碑人。經過軍區政治部干部李大明幾個月的查訪,終于獲悉張君然在上海生活,并擔任長寧區政協委員一職。同年11月24日,海南軍區舉行收復西沙、南沙群島四十周年紀念大會,張君然作為特邀嘉賓出席,并于12月13日在時隔38年后再次回到永興島故地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