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窄的公路淹沒在中國北方八月末的秋色之中,兩支武裝相距300米在公路上對峙著。武裝的一方是一群外國人,汽車上架著重機槍,一門82毫米無后坐力炮和一門37毫米平射炮已做好射擊準備,武裝人員手中的輕機槍、手槍和轉盤式沖鋒槍均已子彈上膛。武裝的另一方是中國人,灰色粗布軍裝上沒有任何軍銜標記,手中是清一色的日式步槍。
紅了的高梁和黃了的豆莢將大地染得斑斑駁駁。這是1945年8月30日的上午,毛澤東正在重慶濕熱的暑氣中前去拜訪孫中山的遺孀宋慶齡,一大批中外記者蜂擁跟隨。而在距重慶數千公里的渤海西岸,在一個名叫“前所”的小火車站附近,具有歷史意義的場面出現了。
蘇聯對日宣戰后的第三天,朱德總司令發布了“第二號命令”:
延安總部命令第二號
為配合蘇聯紅軍進入中國境內作戰,并準備接受日、“滿”敵偽軍投降,我命令:
一、原東北軍呂正操所部由山西綏遠現地,向察哈爾、熱河進發;
二、原東北軍張學思所部由河北、察哈爾現地,向熱河、遼寧進發;
三、原東北軍萬毅所部由山東、河北現地,向遼寧進發;
四、現駐河北、遼寧邊境之李運昌部即日向遼寧、吉林進發。
總司令朱德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一日五時
這個重要的軍事命令中隱含著一個重要的地域名稱:中國東北。
盡管對這一命令的政治和軍事背景了解不多,冀熱遼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李運昌還是率領著這個小小根據地的全部人馬——13000名官兵以及5個地委書記和2500多名地方干部,分三路開始向熱河、遼寧和吉林進發。這是抗戰結束后向東北開進的第一支共產黨武裝。
四天后,他們越過了長城。偵察參謀董占林率領偵察班僅用幾支手槍,就迫使山海關附近前所車站的400多名偽軍投降了。然而,在這個小車站上,十六軍分區司令員曾克林和副政委唐凱焦慮起來:上級命令他們與進入東北的蘇軍會合以配合作戰。但是,蘇軍現在哪里?正在費盡思量的時候,十二團副參謀長羅文率領的另一路偵察小組帶來了消息:一支看上去好像是蘇軍的偵察分隊,從赤峰方向急速開來,距離這里已經很近了。果然,遠處煙塵滾滾,5輛汽車沖進車站后戛然而止,蘇軍官兵隨即展開了戰斗隊形。
這是進入中國境內作戰的蘇軍首次遇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部隊。但是蘇軍無法弄清眼前這些手拿武器的人是干什么的。偵察科長找來的一位曾在海參崴做過工的老漢前去交涉,但是,蘇軍的翻譯竟然是個蒙古人,俄語和漢語的水平還不如“海參崴老漢”,雙方無論如何都難以溝通。更糟糕的是,曾克林攜帶的惟一一部電臺此刻與關內的聯系中斷了。
雙方的持槍對峙持續了兩個小時。
突然,曾克林對唐凱說:“讓他們看看你的胳膊!”
唐凱恍然大悟,他把衣袖卷起來,露出右臂上一個醒目的印記:鐮刀和斧頭。
蘇軍軍官看清楚這個圖案后,愣住了。
唐凱,湖北黃陂一個苦命的孩子。13歲的他在茅屋的油燈下,用鋼針沾著草木灰,在自己的右臂上一針一針地刺出一個完整的鐮刀和斧頭圖案。“死也不反悔!”自此,這個圖案一直印刻在唐凱的身體和心靈上,直到成為共和國將軍的他于83歲那年終老之時。
蘇軍軍官大叫:“格米尼斯特(共產黨)!”
一個蘇軍士兵舉著電報跑來,后貝加爾方面軍發來的電報說,莫斯科已經聯系上了延安,延安方面向他們解釋了“冀熱遼”是怎么一回事。
名叫伊萬諾夫的蘇軍營長向唐凱伸出了雙臂。
這個特殊的歷史時刻極具象征意義。從軍事角度看,這是出兵中國打擊日軍的蘇軍與共產黨軍隊的首次會合;從政治角度看,這次會合在第一時間確定了共產黨軍隊與蘇軍的同盟關系。
接著,兩支武裝開始了首次合作:攻擊山海關。在與口軍方面談判無效后,蘇軍的大炮在后面轟擊,曾克林和唐凱的部隊在前面沖鋒,戰斗以共產黨官兵犧牲百人和蘇軍犧牲兩名士兵的代價勝利結束。
1945年,伴隨著日本投降,中國東北突然出現了政權真空。
國共雙方都知道東北的重要性,雙方收復東北的命令幾乎同時下達。但是,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差別立刻顯現:國民黨軍主力集結在西南地區,與東北是中國版圖的兩極。此時,通往北方的鐵路因為戰爭大多處在癱瘓狀態,修復進度十分緩慢。國民黨即使請求駐華美軍援助,僅僅依靠飛機和軍艦,在短時間內也不可能運送過多的兵力。而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建立的敵后根據地,最近的距離東北南部邊緣僅100公里。共產黨武裝兵力不多,但官兵執行命令堅決。這些窮苦人家的子弟,自他們投身共產黨軍隊的那天起,就未奢望過搭乘任何一種交通工具,他們的奔襲轉戰只能依靠自己的雙腳。他們沒有牟銜重,除了一支步槍、少量的子彈和幾顆土造的手榴彈外,最重的就是干糧袋,因為在他們出發的時候,根據地的老百姓往他們的干糧袋里塞了不少供路上充饑的食物。
1945年9月5日,曾克林和唐凱的隊伍到達沈陽。沈15日的百姓第一次看見八路軍,歡迎與圍觀的人蜂擁而至,手罩舉的旗幟更是五花八門:鐮刀斧頭紅旗、青天白日旗、美國的星條旗、英國的米字旗,甚至還有偽滿洲國的龍旗和日本的太陽旗——這就是那時候的中國東北,怪異的民眾心理與混亂的社會秩序斑駁相交。
此刻,蘇聯徹底打敗日本關東軍巳不是問題,難題是如何處理國共兩黨在中國東北的利益。從意識形態和政治信仰上講,蘇軍與共產黨武裝應該更親近一些。但是,由于斯大林對中國共產黨缺乏了解,更由于牽涉到未來的在華利益,蘇聯必須遵守《雅爾塔協議》和《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將日本投降后的東北政權交給國民黨而不是共產黨。就在共產黨的一支規模不大的隊伍突然出現在沈陽的時候,蘇聯方面得知了美國為蔣介石政府向中國北方運兵的龐大計劃,特別是美國軍艦已經進入渤海灣的情報。蘇聯方面感到了嚴重的不安——中國共產黨的武裝再微弱,終究是制約國民黨政府與美國聯姻的一種力量,蘇聯有必要在國共兩黨之間尋找一種有利于與美國抗衡的政治籌碼。
9月14日上午,在延安沒有得到任何通報的情況下,一架蘇軍飛機降落在那塊已經成為機場的空地上。曾克林從機艙里一鉆出來就朝跑來的警衛戰士高喊:“快去報告!我從東北來!我把蘇軍代表請來了!”
駐扎在長春的蘇軍最高司令官馬林諾夫斯基元帥的全權代表貝魯羅索夫上校和翻譯謝德明中校到達延安。朱德立即接見了蘇軍代表。
貝魯羅索夫上校聲明他的軍階不高、權力有限,此行僅為傳達馬林諾夫斯基元帥的四點聲明:
一、按照蘇軍統帥部的指示,蔣軍和八路軍進入東北,應按照特別規定的時間。
二、蘇軍退出滿洲之前,蔣軍和八路軍不得進入東北。
三、固八路軍單獨部隊已進至沈陽、平泉、長春、大連等地,蘇軍統帥請朱總司令命令各邵隊退出蘇軍占領之地區。
四、未經蘇軍允許進入東北之蔣軍部隊,已被蘇軍繳械。蘇軍統帥部轉告朱總司令,蘇軍不久將撤退,屆時中國軍隊如何進入東北,應由中國自行解決,我們不干涉中國內政。
最后,出自同屬共產黨陣營的原因,貝魯羅索夫上校禮貌地補充道:“我的上級馬林諾夫斯基元帥,不論對總司令個人還是對八路軍,均抱深厚之同情。”
午飯后,曾克林向中央匯報了他們進入東北的經過,隨后詳細描繪了當前東北的情景:社會秩序混亂,依舊由偽警察維持治安。蘇軍占領了東北的所有大城市,正忙著把重要的機器設備裝上火車運往蘇聯。日本軍隊遺留下大量的軍用物資,特別是大量的武器,沒有人接收。
事后證明,曾克林關于“輕重武器及資財甚多,無人看管,隨便可以拿到”的說法是夸張的,這給后來進入東北的部隊造成了不小的困難。但曾克林當時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他深知此刻任何猶豫、遲疑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他急切地盼望中央速下決心,立即派遣大批干部和部隊去東北,使共產黨人成為那片黑土地的主人。
晚上,中央政治局徹夜開會,最終形成一個重要決策:舍棄南方的所有根據地,全力搶占東北。會議決定:抽調1/4以上的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分別率領2萬干部和10萬部隊開赴東北。同時,派遣彭真、陳云、伍修權、葉季壯和報務員段子俊和譯電員莫春和,立即跟隨蘇軍飛機飛赴東北,在沈陽成立中共中央東北局,負責黨在東北的一切工作。
9月16日,蘇軍的飛機從延安起飛。在山海關落地加油時,飛機沖出跑道,機頭插進一塊稻田里,機尾高高地翹起,機艙里的人和物全部倒進前艙。伍修權,莫春和與段子俊受了輕傷,彭真的頭部受到撞擊,葉季壯受傷最重被抬出飛機,只有陳云奇跡般地毫發無損。9月18日,他們到達沈陽,隨即成立了以彭真為書記的中共中央東北局,東北局的辦公地點選在了張作霖的大帥府。
此刻,關內的各解放區部隊開始了向東北的急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