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蘭布統”,也譯為“烏蘭布通”,烏蘭為紅色之意,布統,當地人講是倒置的酒壇子,即紅色的壇子之意。烏蘭布統位于克什克騰旗(今內蒙古翁牛特旗西南)之西。該地北面靠山,南有高涼河(西拉木倫河上游的支流),地勢險要。紅褐色的烏蘭布統峰,在草甸的遠處兀自矗立。清澈的烏蘭公河,如勇士鑲銀的佩帶,繞山而過。山下一汪湖水,寧靜如鏡。隔水相望,烏蘭布統峰猶如一甕赤壇,倒置于碧水之中。草旬四處野花灼灼,腳下草厚如氈,踩上去綿軟而柔韌,雨季濕潤的青草氣息,從根葉上濺出來。
近幾年來,眾多影視作品在這里拍攝,有名的如《三國演藝》、《康熙帝國》、《射雕英雄傳》等。許許多多的“戰爭”就開始在現代科技下和歷史故事中上演。這讓本來默默無聞的烏蘭布統,開始被人們所認識,尤其是想一睹草原風光和歷史遺跡的人們所喜歡。但這里終歸還是一個出名的古戰場,康熙曾和噶爾丹大戰于此,上演的是真刀真槍的故事。也正因為如此,影視行業內評出十大古戰場中,烏蘭布統排名第三,被譽為“最具現代味道的古戰場”。
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清軍與新疆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落首領噶爾丹在烏蘭布統峰下(今烏蘭布統古戰場)打了一次大仗。這就是清朝歷史上的著名戰役——烏蘭布統之戰。
噶爾丹是新疆厄魯特蒙古族部落準噶爾部的首領。準噶爾部實際就是厄魯特部。這一時期,厄魯特部實際控制著天山南北的廣大地區,其政治中心在伊犁。
噶爾丹自幼被送到西藏布達拉宮當喇嘛。他父親死后,他的親弟弟僧格繼承了汗位。但不久,他的同父異母哥哥車臣汗發動政變,殺死僧格并取而代之。得到消息后,噶爾丹回到厄魯特,在僧格舊部的支持下,打敗了車臣汗,自己做了這個部落的大汗。此后的20多年里,噶爾丹東征西討,用武力征服了漠北蒙古各部。喀爾喀等三部蒙古汗王都逃到北京,投靠清王朝,請求康熙皇帝發兵為他們收復故土。到公元1689年,噶爾丹的勢力已經發展到現在的中蒙邊境一帶。
同時,噶爾丹還和沙皇俄國訂立盟約,要共同對付大清王朝,使清朝處于顧此失彼的不利局面。噶爾丹的擴張行為早巳引起了清王朝的注意。當時,朝廷正忙于平定“三藩之亂”,對付噶爾丹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康熙皇帝一方面派大將軍費揚古在古北口一帶屯兵聚糧,練兵備戰,以防噶爾丹南侵;一方面派出大臣通過調停、會盟和賜予封號等政治手段籠絡噶爾丹。在平定了“三藩之亂”、武力收復臺灣以后,康熙皇帝派大臣(索額圖、佟國綱)與沙俄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用黑龍江流域的大片土地換取了東北地區的安寧,同時也起到了孤立噶爾丹的作用。這個時候騰出手來打擊噶爾丹就是很容易的事了。
1690年上半年,噶爾丹以“追索喀爾喀等三部仇人”為名,率3萬騎兵(對外號稱10萬)南侵,康熙聞訊,立即派出兩路兵馬迎擊噶爾丹:一路由康熙胞弟、恭親王常寧率兩萬多人出喜峰口,沿朝陽、林西一帶奔烏珠穆沁,此為右路軍。左路軍由康熙堂兄、裕親王福全率師三萬,出古北口,準備沿承德、烏蘭布統、黃崗梁一線奔烏珠穆沁,兩路央擊噶爾丹。康熙皇帝隨左路軍御駕親征。
行軍途中,康熙皇帝患寒熱之癥(瘧疾),在波羅和屯(今隆化)駐扎養病。因福全與胤疓互相參劾,爭奪軍權,康熙擔心發生兵變,就命令左路軍在土爾埂伊扎爾(今烏蘭布統開發區紅山軍馬場十二座連營村民組)扎營待命。清軍“凡營盤四十座,連營六十里,闊二十里,首尾聯絡,屹立如山”。
這樣,就造成右路軍孤軍深入。農歷七月初在烏珠穆沁與噶爾丹接仗后首戰失利。400名隨清軍出征的蒙古騎兵(相當于兩個騎兵營的兵力)被整建制地消滅掉了。常寧見事不妙,率右路軍節節敗退,一直退到烏蘭布統地區和左路軍會合。噶爾丹則步步緊逼,尾隨常寧的大軍米到烏蘭布統地區。
當時,清廷調集的各盟、旗的助攻部隊約16000人,一時無法按時到達。康熙命福全對噶爾丹“先與羈縻,待科爾沁諸部兵至”。因此這期間福全以“先禮后兵”為由,通知噶爾丹派出使節,進行談判,勸其歸降,以拖延時間。
噶爾丹很快發現了清軍意圖,隨時準備逃跑。在這種情況下,康熙下令與噶爾丹決戰。這時雙方兵力對比:噶爾丹騎兵3萬,號稱10萬;清軍5萬,號稱10萬。
農歷八月初一,兩軍大戰于烏蘭布統峰下。清軍設“鹿角槍炮,列兵徐進”。巳時發起總攻。噶爾丹將數千峰駱駝縛足臥地,背加箱垛,蒙以濕氈,環列如柵,號曰“駝城”。上兵從兩駝的間隙向外打槍、放箭(當時有少量沙俄生產的滑膛槍,類似于鳥銃)。清軍幾次進攻都被擋了回來。進攻過程中,康熙舅父、“領侍衛內大臣”佟國綱“猝為賊銃打中,歿于陣”。
此役清軍準備比較充分,攜有鐵心火炮5門,子母炮3門,八旗火器營1000人,漢軍火器營400人,藤牌兵2400人。于是,清軍集中火炮先摧毀噶爾丹的駝城。“駝斃死于炮,陣斷為二”,打開缺口后,清軍騎兵、步兵齊發沖入陣地。佟國綱之弟佟國維指揮的左翼軍在炮火掩護下,繞過沼澤地,從側面橫擊,斬殺敵人甚眾,大敗噶爾丹。天近黃昏,清軍撤出戰斗。
八月初二,清軍又出擊,“見噶爾丹兵旋奔高山頂,向清軍發槍彈,誓死據險固守”。另外,紛傳噶爾丹已亡陣中,所以清軍未急于進剿。
據史料記載,噶爾丹后以計謀拖延清軍追擊,夜渡西拉沐倫河逃走。但因為趕上少有的歉年和瘟疫,噶爾丹在逃回科布多時,人畜損失了2/3,僅剩幾千人。清軍重刨噶爾丹軍后,康熙親自率軍追擊,又經昭莫多戰事,噶爾丹逃往鄂爾多斯地區,欲往西藏求生。清廷多次勸降,噶爾丹至死不降,于1697年赴額黑阿刺爾的途中,突然病死于布顏圖河畔。一代梟雄噶爾丹敗亡之后,清朝終于獲得征服蒙古最后一個部族的初步勝利。
時隔六年,公元1696年,康熙皇帝在祖宗靈前發誓:“誓不以此虜遺子孫”。爾后以大將軍費揚古為主帥,二次親征噶爾丹。在今蒙古國境內一個叫昭莫多的地方,一戰殲滅了噶爾丹的主力。噶爾丹只帶少數親隨逃脫。史稱昭莫多之戰。
公元1697年初,康熙皇帝率大軍從歸化城出發,直逼噶爾丹老巢。噶爾丹強敵壓境、眾叛親離、走投無路、于逃亡途中病死。其女鐘察海“率三百余眾來降”。這一年,康熙皇帝(炫燁)44歲,噶爾丹54歲。
直到清朝末年,厄魯特蒙古族部落與清王朝的軍事對抗一直沒間斷過。但其規模都是零星的,對清王朝的統治已不能構成威脅。
如今,歷史的傷口已經愈合,烏蘭布統影視基地以草原為背景的攝制組常年不斷。烏蘭布統,一個美麗的疤痕,展示并提醒著,歲月長河中民族融合的艱辛歷程。
從克什克騰旗所在地的經棚鎮,去烏蘭布統古戰場的樺木溝一路,地貌酷似新疆伊犁的果子溝。滿目青山與起伏的草原連成一體,坡上層層杉木松林綠得凝熏,坡下的草原綠得坦蕩;山上是黑森森的杉樹林,緩坡下是無羈的綠地。墨綠、草綠、淺綠、灰綠,就連吸進去的空氣也是綠色。頭頂的天空藍得清澈,濃亮的白云雪山一般聳立。時有妖冶艷麗的野花從車窗前掠過,深紅淺紫,閃爍飛翔,讓人眼亂心顫。從烏蘭布統古戰場一直策馬往南,便是壩上草原的木蘭圍場了。自元代起,這一帶水草豐茂的草原,即為歷代皇家的避暑狩獵勝地。
自烏蘭布統之戰以后,烏蘭布統峰下之水泊即被人們稱為“將軍泡子”。清軍駐扎之處就被稱為“十二座連營”。若是細細尋訪山上當年的“十二連營”舊址,仍可撿到銹跡斑斑的箭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