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中法戰爭,法國在越南觀音橋被清兵打敗。法國內閣派海軍中將孤拔為艦隊司令,從北部灣率艦北上,要奪取福州、基隆作為抵押品,向清政府索取戰爭賠償。中國沿海形勢變得緊張起來。清政府命平索侃侃言兵的張佩綸(字幼樵)以三品卿銜任會辦海疆事宜大臣,到福州馬尾(馬江)部署沿海戰備。
那時張佩綸正值盛年,書生意氣,自命不凡。他把自己凌駕于閩浙總督、福建巡撫、福州將軍之上,發號施令,成了事實上的馬江前線最高指揮官。
張佩綸面對法艦停泊馬江、沿江防線形同虛設的局面,也積極調兵遣將,緊張備戰。他曾六次上書、發電報向清廷請求“先發制人”、“關門打狗”,但都遭擱置。當時清廷決策人物慈禧太后及李鴻章力主和平談判,告誡福州官員不準先動手,否則“雖勝亦斬”。李鴻章甚至要張佩綸先炸毀船廠,以免資敵(沒有執行)。張佩綸連碰幾次釘子,銳氣已盡,一味聽命于李鴻章,戰前不做充分準備,迷信和談,不能利用廣大民眾的抗敵積極性,加之裝備差、艦船多木殼,沒有魚雷、機關槍,造成被動挨打。
光緒十年七月初三日(1884年8月23日),法艦隊在馬尾發動突然襲擊。法艦趁退潮時,憑借船頭炮正對清艦船尾的優勢,出動魚雷艇,用魚雷炸毀清主力艦“揚武”號。法艦眾炮齊發,半小時內,參戰的11艘清水師艦全被擊毀。全賴岸上抵抗頑強,法軍無奈登陸占領馬尾船廠,才不得不于初五撤出馬江。 清水師大敗,張佩綸爬山越嶺逃往高山深處彭田村。因馬尾失控,陸上散兵游勇焚燒房屋,趁火打劫,一片混亂。數日后,張佩綸驚魂稍定,才回衙辦公。清廷繼續讓他署理船政大臣。后因閩省人民不斷告發,朝廷才認真起來,把他充公到張家口。三年后,張佩綸又被李鴻章要回衙中。事情本可告一段落,奇怪的是,李鴻章不但不追究張佩綸戰敗的責任,反請進幕府,甚至把小閨女嫁給他為續弦。這令許多人大惑不解。 李鴻章嫁女頗費苦心,據張佩綸的孫女、已故臺灣著名作家張愛玲在《對照記——看老照相簿》中有這么一段敘述:
李鴻章愛才,不念舊惡。他(指張佩綸)革職充公后屢次接濟,而且把他弄了回來,留在衙中作記室。有一天,他在簽押房里驚鴻一瞥看見-東家如花似玉的女兒,又看她作了一首七律,頗為賞識。
李鴻章笑著說了聲‘小女涂鴉’之類的話,卻著人暗示他來求親,盡管自己太太大吵大鬧,不肯把女兒嫁給一個比她大20來歲的囚犯。
李家小姐當時正在華年,皇帝的女兒不愁嫁,相府千金,能詩會文。張佩綸是“清流派”干將,曾經彈劾過李鴻章,讓李難以下臺。張佩綸戰敗之后,李為何屢次接濟他,甚至不顧家人的反對,把如花似玉的女兒嫁給一個死過兩個太太、一個兒子,就剩一個次子的囚犯? 這還得從馬江之戰說起。張佩綸在馬江之戰中原先主戰,因為聽李鴻章的話才落得身敗名裂。張佩綸的苦果有很大部分是李鴻章給的。李捫心自問,應該愧對斯人,才給他許多關照,讓他當上相府機要秘書,又把自己女兒嫁給他,算是對他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