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是畫家的本體與創作對象的相互融合,即物我合一。畫家只有進入了物化境界,才能創作出形神兼備的作品。藝術家在創作藝術作品時,內心無一桎梏,整個人都與物融為一體,在“心與物化 \" 到“手與物化”的過程中,畫家達到了藝術創作的最高境界。
美術作品中的“神”是指形象的內在精神、情感和氣質,古今中外經典美術作品一般都是形和神融為一體的。中國畫中如唐代畫家孫位的《高逸圖》(圖1)、南宋畫家梁楷的《太白行吟圖》(圖2)、當代著名畫家戴敦邦的水滸人物系列(圖3)及關良的寫意人物畫(圖4)等作品都是形神兼備的典型。此外,國外藝術家也運用油畫、雕塑等藝術語言,通過純熟的技藝和傳神的表達創作出了形、神、情、意和諧統一的視覺藝術,如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的大衛雕像(圖5),眼睛炯炯有神;又如梵高的油畫《加歇醫生肖像》(圖6),形神兼備,生動地把一個憂郁的醫生形象展示出來;再就是二十世紀意大利著名畫家莫迪里阿尼的《黑發少女》(圖7),采用夸張變形的手法,傳神地把年輕姑娘的天真和憂愁表現出來。
物我合一的物化思想運用到藝術創作上,便是繪畫技藝的精髓所在,這在中國畫傳統畫法中表現得尤為精妙。中國畫重寫意、言志、寄情,不要求完全寫實,而是借物抒情,表達畫家的主觀感受。中國畫中的人物,刻畫細致入微、神態各異。“取之象外,不似之似”,這是中國畫畫家追求的最高創作境界。
在教學中,教師應首先讓學生通過學習相關知識和欣賞相關作品初步了解形神兼備的概念。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分析,培養和提高學生審美能力,了解“物化”在美術創作中的意義,提高學生美術作品的鑒賞和創作能力,增加藝術情趣。
編者寄語:
發現繪畫中形神兼備的美可以考察學生的美術綜合能力,所以學生應在平時的繪畫中多多練習,循序漸進,在藝術創作中發現美的真諦。為此,本刊也想借此契機征集相關作品,我們將精心挑選出優秀稿件予以刊登。現在同學們就可以把滿意的作品發到我們的郵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