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義的經典專指書籍中的傳世之作,廣義的經典所涉甚廣,包括繪畫、音樂、舞蹈、戲劇、建筑、體育賽事等諸多門類的傳世之作,其中也包括行為藝術,比如超現實主義畫家達利采用七位裸體美女搭造的“骷髏頭”,其中還包括名山勝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國古人講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意即在與人類薪火相傳的經典和大自然山水互見的經典多所交接,養磅礴之氣,成淵峙之懷。
經典可大可小,大可是煌煌數百萬字,小可為一句發人深省的微言,比如蘇格拉底的“認識你自己”,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莊子的“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帕斯卡爾的“人是一株會思想的葦草”,海德格爾的“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易卜生的“你要想有益于社會,眼前最妙的法子莫過于將你自己這塊材料鑄造成器,此外都不重要”……這些經典名言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三天不讀書,難免俗骨增生。”此乃雅人深致,應當算作愛書族極端的說法吧。公允一點講,聰明人若要一天或數日、數月快樂,完全可以離開書籍;若要一輩子快樂,離開書籍則有其明顯的缺憾。
莊子嘗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智者的感嘆非同尋常,在學富五車(小容積馬車裝的是竹簡)即可傲人的年代,他早就吃不消了。當今,信息大爆炸,天下書籍豈止汗牛充棟,簡直浩如煙海。如何從中挑選自己喜愛的讀物,以有限的精力收獲無窮的智慧和樂趣?閱讀經典無疑是一條可行的捷徑,是一條令人應接不暇的山陰道。
在青年時代,經典是導航的燈塔,它能使人避開暗礁,找準方向;在中年時期,經典是午夜的篝火,它能使人沉思省悟,獲得安寧;在暮晚歲月,經典是冬日的陽光,它能使人坐看云起,臥享快意。
佛家講加持,講醍醐灌頂,智慧自外而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經典的作用即在于此。二十多歲時,我閱讀美國女作家海倫·凱勒的勵志經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深受震撼之余,極感慚愧。海倫·凱勒小時候由于一場疾病完全喪失說、看、聽三項能力,但她在家庭教師沙利文的指導下刻苦自學,不僅考入了哈佛大學,而且成為了享譽世界的一代女杰。她要付出多少心血,才能戰勝殘疾?她要克服多少障礙,才能抵達終點?一位身體健全的人閱讀這本書,若能吸取精髓,必然反省自己,鞭策自己,最終戰勝自己,超越自己。
經典的價值和力量不易衰變,它們支撐著人類的精神殿堂,經受無數世紀的苦雨凄風,而魅力不減,魔力恒在。鮮活的傳世經典首先指向人類的精神領地,能夠除固陋,破故壘,治痼疾,能夠刷新頭腦,刷新耳目,刷新肝膽。若有經典伴隨,我們就不會心靈迷失;若有經典伴隨,我們就不會精神浮躁;若有經典伴隨,我們就會知所謙卑;若有經典伴隨,我們就會知所敬畏。
一位著作者被稱贊為經典作家,乃是至高無上的榮譽,他們必須首先是當時當代的佼佼者,然后才可望成為百世宗仰的大師。單以文學論,經典作家萬不得一。在歐洲,莎士比亞、雨果、歌德、狄更斯、巴爾扎克、列夫·托爾斯泰、卡夫卡,是公認的經典作家;在中國,孟軻、莊周、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杜甫、韓愈、蘇東坡,也是公認的經典作家。他們的著作,不僅每一部都值得留意,每一篇(首)甚至每一行都值得留心。這樣的經典作家,一生只須關注三五位,于個人品格、胸懷、涵養、學識和辭令諸方面必定大有裨益。
兩千多年來。《圣經》、《金剛經》影響了多少人?《道德經》、《論語》、《孟子》、《莊子》影響了多少人?可謂不計其數。這種經典之中的元典乃是精神之母和文化之魂。美國圣人梭羅去瓦爾登湖畔詩意地棲居,物質生活至為儉樸,精神生活至為豐富,他身邊只帶著一部書,那部書就是《圣經》。讀明白一部元典勝過學富五車,因為元典是一切思想的源泉,它最清澈,最明晰,最博大,最精深。北宋宰相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固然有其夸張的成分,但經典加持世人的力量之雄,醍醐灌頂的實際效用之大,由此可見一斑。關公是中國民間被推崇至極峰絕頂的武圣人,凡是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他一生離不開一部經典——《春秋》,若要探尋其義薄云天的性情淵源何自,這部經典無疑提供了最好的線索。
經過時間的淘洗,傳世經典早已水落石出,有目共睹,無須特別指明。但閱讀經典的兩大障礙不可忽略:一是文字障礙,太艱澀;二是思想障礙,太艱深。你若學力不足,理解受限,就像是手機信號太弱,極有可能“暫時無法接通”。因此“遠交近攻”是唯一可行的戰略,先讀雙重障礙較小的經典。這才是上策。比如說,讀《金剛經》有難度,就改讀禪宗六祖惠能的《壇經》,其法理相當;讀《莊子》有阻力,就讀陶淵明的詩文,其意趣相近。
一位船長能夠眺見露出海面的冰山不算判斷力強,他能夠估測藏匿在海底的暗礁才算判斷力強。同樣的道理,一個人閱讀經典著作,他能夠尋章摘句不算功夫高,能夠探本溯源才算功夫高。一個人能夠玩味字字珠璣的文字不算本領大,能夠領悟箭箭中靶的思想才算本領大。一個人能夠將經典名言倒背如流不算智慧超群。能夠在經典名言的開導下將自己鑄成大器才算智慧超群。
閱讀經典,在乎分析,達爾文的進化論核心思想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須知,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是人類文明衍進過程中的階段性產物,并非終極產物,人類追求的更高度的文明應該是公平競爭,是對弱勢群體的保護,若一味地奉行叢林法則,強者為王,強者通吃,那么誰還會有安全感?誰還能找到公平、公正?因此閱讀經典并非全盤接受,知其然還須知其所以然,沒有思考,沒有判斷,閱讀經典直如囫圇吞棗,食古不化,弄成榆木腦袋,那還不如省點力,省點心,干脆不讀。“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的話耐人尋味。
感受經典,由興趣指引,與內心相抵觸的經典可擱置一旁。只有質的要求,沒有景的計較,既可做加法,也可做減法。“最少即最多”,把一部經典鉆透了,即可觸類旁通,即可以一當十,以一當百。若沒有悟性的成全,多讀無益。反而有害,河床淤積了,水量減小,甚至泛濫成災。精讀勝過博覽,“以少少許勝多多許”,這是精力有限、時間有限的普通讀者的最佳選擇。
每個人都應該踏上完善和完美之路,這條路只有起點,沒有終點,但值得我們向前走,不回頭。就讓經典伴隨一生吧,有它在,你不會孤獨,不會淺陋,更不會庸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