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1日11點30分,美國總統尼克松與周總理的親切握手震撼了世界。從此,中國人民記住了這個打開友好之門的美國總統。就在無數的人對這位總統集聚目光的時候,這位總統的政治生涯卻走到了盡頭。1974年8月8日,理查德·尼克松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辭職的總統。而導致這個結果的“水門事件”成了尼克松此生最大的遺憾。
5名可疑的男子
1972年6月18日凌晨,美國民主黨在總部水門大廈抓到五個戴著醫用外科手套、形跡可疑的男子,在他們的身上搜出了照相機、電子偵察設備還有一些竊聽裝置。
距離總統任滿還有不到半年時間,這樣一個非常時期,被查出“自己人”在他對手的地盤安裝竊聽器……如果民主黨抓住水門事件追查下去,他不但連任無望,而且馬上就會名聲掃地,有可能立即下臺……
總統的擔憂
正在佛羅里達州比斯坎島度假的尼克松,在報紙上看到這個消息后,立刻返回了華盛頓。召開內部會議,并讓中央情報局的一位高級官員授權給聯邦調查局代理局長打電話,請他“別管這件事”。事實上這兩個局之間,早有互不干涉對方秘密行動的協議。
潛入水門大廈的五個人以及另外兩名高官,被指控有盜竊和安裝竊聽器的行為,被判入獄。總統在電視講話中慷慨陳詞,表示他將盡職權所能,確保有罪之人受到審判。
由于受到指控的七個人與尼克松的關系不同尋常,引起了包括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麥克文在內的許多人的懷疑,他們認為尼克松有所隱瞞。麥克文把水門事件作為他獲勝的籌碼,指控尼克松為了竊聽競選對手的備戰情況,以便采取對策,確保自己連任總統。于是授權自己的部下,在競爭對手民主黨的總部內安插竊聽裝置。
應 對
盡管白宮利用其執政的權力進行掩蓋和阻撓,檢察機關對水門事件的調查仍在進行。當人們從報紙上得知水門事件中,被捕的麥科德實際上是尼克松的的安全顧問,其余 4人很可能是受雇于“總統連任委員會”的特工人員時,水門事件很快變成了新聞界熱炒、全國關注的爆炸性新聞。
時任尼克松競選連任委員會主席的米切爾,不得不向新聞界聲明:“在水門大廈被捕的那些人的行為,純屬他們的個人行為,與本委員會毫無關系。”
麥克文顯然不是尼克松的對手。在中學時代就以擅長演講和辯論著稱的尼克松,巧妙地將對手指責他的腐敗,變成了攻擊美國制度的腐敗。盡管有水門事件的陰影纏繞,尼克松爭取連任的競選依然搞得有聲有色。尼克松當政期間,已經為美國打開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幾扇“和平之門”。 盡管水門事件的許多事實已經揭露,但美國選民們似乎對此并不太在意,他們更看重尼克松政府的政績。
11月7日,尼克松以61%的選民票和520張選舉人票在競選中獲勝,而麥克文只獲得34%的選民票和17張選舉人票。這是在美國總統選舉的歷史上少有的以如此懸殊的票數決出勝負的一次。
尼克松滿面春風,走馬上任,開始了新的一屆總統任期。
總統連任競選委員會成員個個喜形于色,他們似乎忘記了還有“難兄難弟”,因水門事件正在失去自由的監獄里接受審訊。
麻煩纏身
正當尼克松和助手們彈冠相慶、得意忘形的時候,一封又一封匿名信寄到法院,密告水門事件還有隱情。民主黨占優勢的國會,決定成立一個特別調查委員會,對總統競選活動進行徹底調查。
尼克松決定讓迪安當替罪羊。但是迪安可不是任人宰割的角色,他不甘心束手就擒。在得知他的罪行可判四十年徒刑時,他主動向檢察官做了三小時的交待和揭露,想將功贖罪,換取赦免。
為了挽回局面,尼克松再次發表聲明:表示事先不知道水門事件,事后也沒有任何阻撓調查的行為,并為竊聽活動辯護,說這些都是為了國家安全,是合法的、必要的,從羅斯福總統時開始,每一個總統都這么干。他企圖再次利用美國人民對他的信任來蒙混過關。
不幸的是,一枚更大的定時炸彈爆炸了。水門事件委員會掌握了一個新的情況:尼克松從1971年年初起,為了記錄與手下的談話和電話內容,曾下令在白宮辦公室里安裝了竊聽系統。委員會要求尼克松交出有關的錄音帶和文件資料。尼克松以行政特權為理由拒絕,并將事情鬧到上訴法院。
不料,在經過三星期的考慮后,多數法官認為總統也要受法律的約束,必須交出錄音帶和文件資料。
爆發的民意
尼克松惱羞成怒,下令免去調查水門事件的特別檢察官考克斯的職務。這一下可捅了馬蜂窩,美國各電視網立即中斷正常節目,向美國公眾報告這一爆炸性新聞。
公眾的反應就像火山一樣開始噴發,抗議電報像雪片一樣鋪天蓋地,輿論將尼克松與希特勒相提并論。連宗教界和原先支持尼克松的出版物,都憤怒地指責尼克松。血氣方剛的大學生則組織了大規模的示威游行。
在民意的推動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裁決尼克松必須交出有關的錄音帶。于是,尼克松上交了一盤“處理”過的錄音帶。
無奈的選擇
新任命的特別檢察官在這些內容殘缺不全的錄音帶中找到了新證據:錄音帶錄有1972年6月20日于舊行政大樓的一段錄音,記錄了尼克松與其幕僚官海德曼的談話。內容涉及到尼克松究竟是否知道民主黨位于水門大廈的總部被“非法闖入”這一事件。談話中出現了一段18分鐘半的空白。同年稍后,又傳出了錄音內容被洗掉的消息,這樣立刻導致尼克松信譽受損。
“水門事件”東窗事發后,伍茲小姐堅持說她是無意當中“抹”掉錄音帶內容的。當時她正在錄音,電話鈴響起。而她認為自己必定是按錯了按鈕,意外地啟動錄音,覆蓋了原有的對話。但是專家們分析的結果顯示,錄音帶曾至少五次,甚至可能多至九次被抹去,顯然是故意抹去的。
聯邦調查局原副局長費爾特,他時刻處于擔心泄密會帶來的種種危機的驚恐中,卻沒有朋友可以分擔。他經過痛苦的掙扎后,將真相公之于眾。他通過《華盛頓郵報》,不斷地對當時有關“水門事件”調查的錯誤或正確的報道作評論。指責白宮卷入“水門事件”并試圖掩蓋真相。報道轟動了全美,它抖出了美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政治腐敗,整個美國像開了鍋一樣,群情激憤。尼克松總統面臨著被彈劾的局面。終于在1974年8月,提出了辭職,這場風波才算得到了暫時的平息。
背后鏈接:
輿論的催化劑——神秘的“深喉”
民意在一個強調民主的國家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實,人們之所以那么快的了解“水門事件”,和一直追蹤著“水門事件”事態發展的《華盛頓郵報》連續發出的報道密切相關。記者根據神秘“線人”提供的線索,快而翔實地向民眾告知了事態的進展,迫使尼克松政府任命獨立檢察官調查此案,一直到真相大白。
然而至始至終,《華盛頓郵報》都拒絕透露告密者的身份,總編輯西蒙斯用了“深喉”這個詞作為告密者的化名。從此,“深喉”成為匿名消息來源的代名詞。“深喉”的真正身份也成為美國政治和新聞界最大的懸案之一。
“深喉”是誰?這個謎團一直困惑著人們。
當人們都以為無法在“深喉”有生之年目睹他的風采之時,2005年5月31日,美國《名利場》雜志揭開了這個驚天謎團,登上了全世界媒體的頭版頭條。
美國聯邦調查局原副局長馬克·費爾特承認自己就是“深喉”!幾個小時之后,《華盛頓郵報》撰寫“水門事件”相關系列文章的記者和前行政編輯本杰明證實,現年92歲的馬克·費爾特的確就是“深喉”。
1970年初,57歲的費爾特擔任聯邦調查局副局長。1972年6月,“水門事件”曝光后,費爾特擔任了事件調查組組長。費爾特為此事,秘密調查了86位白宮工作人員和總統選舉委員會的工作人員。
從事發起,白宮從一開始就試圖阻撓聯邦調查局的調查工作。在這樣的情況下,自認是聯邦調查局“良心發現”的費爾特決定充當泄密的“深喉”。他通過《華盛頓郵報》,不斷地對當時有關“水門事件”調查的錯誤或正確的報道作評論。《華盛頓郵報》連續發文指責白宮卷入“水門事件”并試圖掩蓋真相。報道轟動了全美,它不僅抖出了美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政治腐敗,也最終迫使尼克松總統辭職。
但是,《華盛頓郵報》兩名因“水門事件”而名噪一時的記者也曾提到:“深喉”一直生活在孤獨與恐懼之中,他時刻處于擔心泄密會帶來種種危機的驚恐中,卻沒有朋友可以分擔他的痛苦。
如今,“深喉”身份公開后,爭議又在媒體和公眾中展開了,并不乏濃濃的火藥味。
尼克松的前助理們宣稱:“作為一位政府高級雇員,費爾特是一個不光彩的人!”
而美國民眾中卻發出了這樣的聲音:“他確實背叛了總統,但他做了對美國人民忠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