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朋友買新車
得知“閨蜜”買新車了,差不多30萬。我的心猛地一沉,嘴上說著祝賀,可心里卻很不是滋味。我很嫉妒,26歲就開30萬的轎車,多拉風啊!我也很失落,覺得我們差距太大了。這個消息讓我很不舒服、很不甘心,但卻找不到出路。
嫉妒是這世間最為普遍的一種情感。它提示我們,有些我們想要卻恰恰沒有的東西,偏偏被我們熟悉的另外一個人肆意地擁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們的欲望確實永遠都無法完全滿足;另一方面,還有很多未經處理的嫉妒早就存在我們的心底。曾經,我們嫉妒父親經常能出差、哥哥的工作很愜意、朋友的電腦很高級,我們甚至嫉妒一切阻撓我們獨享母親的人、事和物。
但是,我們也不能因此就認定嫉妒是很可惡的壞東西。很多看起來丑陋的東西,反過來是默默滋養我們生命的養分。試想,如果這世界沒有了羨慕、嫉妒、恨,我們還會體驗到那么多奮斗的沖動嗎?所以,好朋友買了新車你沒感覺才不正常呢。只不過嫉妒之后,要么立一個奮斗目標并為此而不懈努力,讓自己也有“很拉風”的車。年紀輕輕的,買個30萬的車談不上白日夢。當然,如果你不愿將美好時光都浪費在買一輛車子上的話,不妨在羨慕、嫉妒、恨之后,該干嗎干嗎,安享屬于你的生活。
愛吃閨蜜的醋
我的性取向沒有問題,有穩定的愛情,但卻愛吃“閨蜜”的醋。她們和男友、老公在一起我倒沒什么,但和其他女孩子走得近我就很難過,覺得她們忽視冷落我。要是和其他異性關系不錯,我就覺得她在褻瀆我們的友誼。
女孩之間的友誼的確比男人們更加黏膩。在大街上我們經常看到嘻嘻哈哈黏在一起的姐妹淘,而卻很少有男人這樣表達親密(除非是在半夜的酒吧,或者4年一度的“世界杯”期間)。
只是你對“友誼”的定義,好像更近乎于“愛情”,是一種獨享的、排他的情感聯結。對于你的“閨蜜”們,似乎除了親密男友以及那個“法定”可以占有她們感情的老公之外,你就是這世界上“最應該”享有她們的愛與關注的人了。如果她們把這些“理應”給你的感情,分給了其他人,就等于是別人掠奪了你無比珍視的東西。
這種感受很像一個3歲小孩,雖然想要霸占媽媽,卻又不得不接受爸爸的存在。發展心理學認為,每個小孩子在這個階段(即著名的“俄狄浦斯期”)都有一項需要突破的生命主題:愛的分享。確認媽媽的愛不會越分越少,她可以愛爸爸、愛工作、愛廚房的大勺,但這一切,都不會影響到媽媽愛我。難道你能指望一個沒有愛情的閨蜜給予你最好的友情嗎?即使她真的一心愛你,你又能“消受”多久呢?所以,自我內心的成長對你來說,是一件更為迫切的事情。
老跟別人玩“消失”
我常常會心血來潮干一些傻事:突然關掉手機、拔掉家里電話至少一周,讓父母和朋友聯系不上我;假也不請就突然坐上火車去旅行,等到了目的地才胡亂編個理由搪塞。最嚴重的一次是我刪掉QQ上聊了近10年的好友,還換了手機號碼。過后我也后悔,但更多的是莫名其妙的得意。
你的“得意”卻帶給我一些彌漫的悲傷。有些很喜歡玩躲貓貓的小孩,他們快樂的來源絕不是永遠不被人找到,屏住呼吸小心藏匿,不過是為了最終被找到的驚喜。如果你真的想離開,就會永遠不回來,更不會再費心編出理由來搪塞。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采用相反的方法去滿足內心深處的某些愿望。比如自殘的人,之所以會對自己下狠手,不是因為想死,而是“只有在快要死了的時刻,我才能感到自己活著”。除了讓家人朋友因找不到你而焦急萬分,你是否在其他平常瑣碎的日子里,都很少能夠感受到親人對你的關心?對于明明很渴望的東西,你是否故意擺出一副“我不在乎”的姿態?是否因為曾經受過傷,所以擔心即使要了也得不到呢?好好地問問自己,然后再決定是否應該改掉這些孩子氣的臭毛病。當然也沒什么好后悔的,網絡如此奇妙,那些被你沖動之下刪掉的QQ好友,只要你召喚,他們就會翩翩回到你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