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藥味最濃的交鋒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最大的發達國家,中美兩國一直被置于聚光燈的焦點中。由于各自所代表的陣營的利益不同,中美在會場上展開了正面交鋒。會議第三天,美國氣候談判首席代表托德·斯特恩剛剛走下飛機就召開新聞發布會,把槍口對準中國,“公共資金,特別是美國政府的公共資金,絕不會流向中國”。他否認發達國家應該為其在工業化進程中累積造成的大氣環境污染“埋單”,要求中國拿出更大力度的減排目標。
火爆的新聞發布會
在貝拉會議中心,中國代表團新聞與交流中心是最能真切感受“氣候變暖”的地方,這里人頭攢動,熱島效應急劇上升。中國代表團每天都在這里舉行各種研討會、吹風會和新聞發布會,房間雖然不小,但仍無法應對蜂擁而至的中外記者。
摳門的會議招待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可謂諸多國際性會議中 “摳門”的一個,不僅沒有禮品袋、公文包、紀念品,會場內所有的食物都得自掏腰包購買。 在眼下因無節制消費甚至浪費而導致氣候變暖的背景下,這樣的“摳門”卻得到了所有記者和與會人士的支持。
混亂的組織工作
原本能夠容納3500多名記者的新聞中心,卻有1萬多人申請采訪。措手不及的主辦方不得不在最后一天停止記者證的發放,控制大會人數。領證時,幾百名記者曲曲折折,排到1公里外。根據大會程序,所有談判代表、非政府組織和媒體都必須佩戴附有電子條形碼的注冊牌,進場和出場時都必須掃描條形碼以確認權限。最不可思議的是,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居然連續3天被拒會場門外。
宣傳“低碳” VS 廢紙橫行
“哥本哈根峰會的意義被成堆的紙張消解。這些紙張不僅僅包括8×11規格的白紙,還有更多那些奶油色的厚重小冊子,以及聯合國用來宣傳低碳生活方式的紅黃傳單。”福克斯新聞網如此評價哥本哈根峰會。
這個意在減少碳排放的峰會充斥著大量的廢紙,從每個參會者都會拿到的動輒幾百頁的報告書,到每一家參會組織自行印制的傳單,甚至每日行動指南都厚達幾十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