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09年12月7日—18日,全球192個國家的代表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參加了聯合國氣候大會。這次會議的主要議題是探討2012年《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到期后,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計劃。談判的焦點集中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氣候變化的“責任共擔”,尤其中美兩國對氣候變化議題的態度成為全球的關注重點。
會議雖然就發達國家實行強制減排和發展中國家采取自主減緩行動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長期目標、資金和技術支持、透明度等焦點問題達成廣泛共識,但遺憾的是,會議達成的僅僅是沒有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議》。
博弈論中有一個著名的“囚徒困境”理論:兩個犯罪嫌疑人被分別關押在不同的房間里接受調查。如果兩個人都坦白交待罪行,那么兩個人都將受到嚴厲懲罰;如果兩個人都拒不交待——實際上是相互勾結——也將受到懲罰,不過懲罰可能較輕。但是,如果其中一個人坦白或者背叛(供出另外一個人的罪行),那么坦白的人將不受懲罰,不坦白的人將接受最嚴厲的懲罰。理所當然,每個人都想得到最好的結果——要么互相勾結,要么出賣別人。但問題在于對另外一個人會怎么做沒有把握,所以這兩個嫌犯可能都得不到最好的結果。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面臨的就是這樣的一個“囚徒困境”:每個與會方都想得到最好的結果,但又不能確定別人最后到底怎么做,存在著既想與別人“串通”的動機,又存在著“出賣”別人的想法。
一個很淺顯的道理是,一旦確定了減排目標,從國際貿易方面來看,這就為某些國家征收“碳關稅”強化了其“合法性”。對一些出口外向型的發展中國家的產品來說,由于資金與技術的限制,目前根本無力在短期內達到發達國家所“預制”的環保標準,這等于將經濟發展的主導權拱手相讓,任由別人宰割。“落后就要挨打”是一個很樸素易懂的說法。
哥本哈根氣候大會最終聊勝于無正因于此。在環保技術及資金方面占優勢的歐盟自視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領導者,一方面不斷向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施加壓力,另一方面又不作出任何具體的承諾。同時,發達國家之間也存在著分歧。歐盟就在哥本哈根峰會首日對美國等國提出的最新減排目標表示質疑,認為美國的減排目標太軟弱,而美國則堅稱,這一減排目標已經非常可觀。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形成所謂“統一戰線”的發展中國家內部也開始出現不同聲音,“77國集團”“島國聯盟”等內部也在發生摩擦。
如何按照自己的意愿、最大化自己的利益來確定減排目標及補償責任,制定出一個具有法律意義的國際文件,對部分國家來說,既是話語權的體現,或者說是軟實力的體現,也是其在國際政治經濟領域博弈的結果。但人類今天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從本質上來說是全人類造成的后果,理應在合作的基礎上共同應對。對今天全球變暖應負主要責任的發達國家,無非是想竭力減少甚至轉嫁自己需要承擔的責任,正是這種自私自利的想法左右著這些國家的行為,使他們既存在著想與他國“串通”的動機,也存在著“出賣”他國的想法,同時暴露的恰恰也是人性丑陋的一面。
在當代社會,很多問題已經根本不是一國或者一個地區的問題,也不是一國或者一個地區之力所能解決得了的。各國尤其是西方發達國家必須擯棄一貫的自私自利、唯我獨尊的想法,才有可能聯手其他國家走出“囚徒困境”,在真正公平公正的基礎之上建立新的全球相關制度,以幫助人類走出氣候危機。
(選自《環球時報》2009年12月9日,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