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是水鄉,因而山成為珍品。
鎮江三山,就像三兄弟,山不高,最高的焦山不過70米,北固山和金山才50米左右。有句古話,“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金山有“白娘子水漫金山寺”“梁紅玉擊鼓戰金山”的傳奇,焦山因東漢有個叫焦光的人隱居山中而得名,北固山則有劉備招親的甘露寺、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詞碑。
“天下名山僧占多”,三座山都有寺廟,金山的金山寺、焦山的定慧寺、北固山的甘露寺都是鼎鼎有名。金山是寺裹山,焦山是山裹寺。三座山中,金山、焦山以前是滔滔江水中的中流砥柱,金山居首,焦山斷后,北固山雄踞其間,三山沿江逶迤展開,東西相望,首尾呼應,猶如一條出水蛟龍,騰躍于長江之上。現在則只有焦山尚漂浮于滾滾波濤間,宛如一點青螺屹立水中。
金山寺是鎮江的標志。寺廟傍山而建,殿宇廳堂,丹碧輝映,亭臺樓閣,層巒疊嶂,山與寺渾然一體。大雄寶殿內,工筆彩繪,艷而不俗。大殿的前后壁上,鑲有六扇檀香木雕圓窗。乍一看,還以為是普通的山水人物,或是佛家的典故。聽一位早鍛煉的老人介紹,這六幅木雕刻印的是與金山寺有關的歷史人物與傳說:東晉慧遠大師與陶淵明虎溪三笑,南北朝時高僧寶志與梁武帝蕭衍的傾心長談,唐代懶殘禪師對李陵的點化,鳥巢禪師與白居易的交往,宋代佛印和尚與蘇東坡的諧趣,道月大師與岳飛的圓夢。
金山寺是個充滿傳奇的地方,著名的“梁紅玉擊鼓戰金山”“白娘子水漫金山寺”,我們已經相當熟悉,京劇《戰金山》《白蛇傳》將這兩個傳說故事渲染得戰鼓陣陣,浪濤滾滾。金山確有個“法海洞”,并且流傳著“法海得金修寶剎”的故事。“法海洞”位于金山西北角的祖師崖上,有趣的是,和法海斗智斗法的“白娘子”就供奉在旁邊的“白龍洞”里。在《白蛇傳》中,法海拆散許仙和白娘子的美滿姻緣,許仙被困金山寺,白娘子前來相救,呼東海之水與蝦兵蟹將同法海相斗,一時水漫金山寺。法海無奈,只好脫下袈裟,化為一條長堤,擋住洶涌而來的東海水。
妙高臺傳說是梁紅玉擊鼓抗金兵之處。公元1130年,南宋名將韓世忠率兵將入侵金兵困在金山附近,其夫人梁紅玉登臨妙高臺,親擂戰鼓,鼓舞士氣。因為有這樣的傳說,我們站在金山頂上,好像還能聽到那“咚咚咚”經久不息的戰鼓聲。
相對而言,焦山沒有金山的戰鼓陣陣,是清心安靜的地方。只可惜今天我們在這里再也找不到適宜隱居的跡象。
焦山位于滾滾波浪之上,山上茂林修竹,樹木蔥蘢,宛如江中浮玉。焦山氣勢雄偉,自古以來即是游覽勝地,山中有六朝柏、宋朝槐、明銀杏等珍貴古樹。華嚴閣、壯觀亭、抗英炮臺、板橋書屋、三詔洞等,均值得一游。山南有定慧寺,始建于東漢興平年間(公元194年,漢獻帝時),宋名普濟禪寺,元名焦山寺,清初康熙皇帝南巡時賜名定慧寺,是江南著名佛教勝地之一。
焦山最有名的當推寶墨軒碑刻,搜集了自六朝至明清包括顏真卿、蘇東坡、米芾等書法大家的碑刻二百六十多方。其中最珍貴的瘞鶴銘,相傳出自“書圣”王羲之之手。寶墨軒碑刻據說是僅次于西安碑林的全國第二碑林,素有“書法之山”的美稱。山西部的摩崖石刻,有南朝以來二百多名人題刻,其中米芾、陸游等人的題刻最為珍貴。位于焦山頂端的吸江樓,四面開窗,遠眺長江,浩浩蕩蕩,蔚為壯觀。
北固山位于金、焦兩山之間,北臨長江,山壁陡峭,形勢險要,因而稱“北固”。梁武帝蕭衍曾登臨山頂,并題有“天下第一江山”六個大字。自梁武帝以來,南朝沈約,宋歐陽修、蘇東坡、曾鞏、米芾、陸游等紛紛前來,并題詩作詞吟誦北固山。豪放派詞人辛棄疾于1205年曾任鎮江知府,先后題有《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和《南鄉子·京口北固亭有懷》,兩首詞均飽含了蕩氣回腸的悲壯氣概。
北固山分前、中、后三峰,明代因倭寇入侵,郡守將其前峰與中峰、后峰鑿斷,現中峰、后峰仍有壟埂相通。中峰上有氣象樓,現辟為國畫館。后峰三面臨江,形勢險峻,風景絕勝。后峰居北,有著名的古甘露寺,相傳是劉備招親之處。據《三國演義》,孫權與周瑜定計,以孫尚香為誘餌請劉備到京口相親,逼其交還荊州。諸葛亮以錦囊妙計將計就計,促使孫權母親到甘露寺相親。吳國太一見劉備“兩耳垂肩,猿臂過膝”,極為滿意,孫劉聯姻弄假成真,于是才有“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之說。多景樓是劉備夫人孫尚香梳妝臺舊址,宋書畫家米芾譽之為“天下江山第一樓” 。祭江亭,劉備兵敗白帝城后傳說孫夫人曾在此祭祀劉備。北固山的風景,大多與這段三國傳聞有關,如狠石、試劍石、遛馬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