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廣州和天津,究竟誰是中國第三城?
代表聲音:廣州是第三大城市,我還是第一次聽見
兩會期間,在天津團開放日活動后,有廣州的媒體記者向全國人大代表、南開大學校長饒子和拋出了關于廣州和天津“第三城”之爭的問題。饒子和認為,天津和廣州是兩個沒法比較的incom parable城市,“一個是直轄市,一個是省會城市,盡管廣州和天津有同等發展機會,但也許從某種意義上,廣州不如天津。而廣東和天津也不太好比較,雙方各有各自的特點。”
“可是現在廣州擔心被天津超越,失去第三大城市的地位。”記者又問。“你搞清楚,什么時候開始,廣州是第三大城市?這個耍弄清楚!”饒子和的語氣,感覺是很詫異,語速也開始加快,“我認為天津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都是第二大城市,當然因為respect(敬重)北京,天津可以做第三大城市,但什么時候說廣州是第三大城市,我還是第一次聽見!”
饒子和說:“也許是從經濟總量來說,但這個不夠,一個大城市不能只以一個指標來評判,這不公平嘛,對不對?”最后,饒子和笑著說:“誰是第三城,要有一個總體的評價,大家都做第一就好了,不要做第三。”
地理論見:廣州“第三城”的名分不能丟!
“改革開放30年來,廣州經濟總量一直位列內地城市三甲,這對廣州這座城市來說,‘第三城意味著一種競爭力,也關系到市民的自信心。”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郭艷華接受采訪時說。
對于近日部分網民對津穗“第三城”之爭大潑冷水,郭艷華認為,全國“第三城”的排名對廣州還是很重要的,名分就是一種城市形象。“第三城”它代表的是這個城市的巨大市場空間,龐大商業機會,完善的產業配套,在這個城市工作生活的人會有一種自信心和自豪感,能吸引優秀的人才到此拼搏奮斗。
“當我們閱讀國外的旅行手冊時,常常會看到‘××市,是該國第×大城市這樣的介紹,‘第三城,本身就是一個簡短有力的宣傳方式。它傳遞一種實力,一種底蘊,雖然它只是一個相對寬泛的概念,但是,經營城市,需要概念!”知名網友“廣州小陳”對記者說。
廣州優勢:民營與市場經濟發達
廣州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強分析,現在天津之所以發展速度超過廣州,一方面是因為國家對其政策扶持力度近年很大,另一方面它正好迎來大項目落戶后的“豐收”期。天津特別是濱海新區以大項目作為引導,對政府扶持依賴性更大,廣州是以民營經濟的發展為主動力,市場經濟發達,這兩個城市在發展階段和發展模式上有很大差別。
廣東省社科院區域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分析,與天津相比,廣州民營資本的發展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繁榮,發達的市場經濟吸引了更多的外商投資。
廣州劣勢:科研與政府服務水平有待提升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與天津相比,廣州在科研投入和政府服務水平方面還有待提升。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天津2007年研究與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全市GDP的22%,2008年增長到2.3%,廣州可查的最新數據是,2007年R&D;經費支出占全市GDP的1.87%,落后于天津。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鄧向榮認為,廣州可取的方面是善于加快科研成果轉化,貼近市場來創新,在這方面,天津落在了后面。下一步在研發上不但要做成果轉化的中心,還要把整體水平提高。
在政府服務水平和執行能力上,天津也有領先廣州之勢。中國社科院今年發布的城市競爭力藍皮書對全國51個城市進行的排名顯示,在政府規劃能力指數上,廣州名列第49位,天津名列第20位;在執法能力指數上,廣州名列第48位,天津名列第40位;在政府審批管制指數上,廣州名列第31位,天津名列第19位;在政府服務能力指數上,廣州名列第46位,天津名列第43位。
努力方向:廣州如何保持其“第三城”地位?
廣東省社科院區域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認為,未來廣州需要圍繞有利于提高百姓生活水平和企業競爭力的服務業為突破口,加快產業轉型,同時加強生產型服務業與第二產業的聯動,“現在廣州的金融業發展還不夠強大,就與本地產業資本無強大需求作支撐有關,廣州的產業資本近六成來自國外。”丁力說。他還認為,廣州需要發揮其市場經濟活躍的優勢,政府要加快退出市場,放手讓本土民營企業充分發展,效率不高的國有企業,要加快民營資本的進入。
廣州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張強認為,廣州維系其“第三城”地位,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其市場機制活躍,產業結構以第三產業主導的優勢,順應產業結構轉型規律,將有限的土地資源、資金和優惠政策投向第三產業,在國內多數城市還處于工業大發展階段時,廣州要爭當全國服務業示范城市;另一方面,在國家進行政府機構改革的背景下,推動政府轉型,政府機構內部要轉變服務方式,建立監管體系,精簡機構提高效率,同時要提高城市規劃能力。
深圳特區報:濱海速度締造發展奇跡打造中國新的“發展極”
這里,如今一躍成為高速發展的沃土:2009年生產總值3810.67億元,增長23.5%,占天津GDP比重逾半壁江山,GDP增速繼續居全國前列。
這里,就是天津濱海新區,一個正在快速發動的經濟引擎,中國經濟版圖上耀眼的增長極之一。
發展速度——GDP年均增幅逾20%
20世紀初,大西洋彼岸的美國詩人桑德堡用“看,這座城市!”興奮地描述芝加哥奇跡。100年后,濱海新區,中國北方對外開放的最前沿,同樣讓人感到了桑德堡式的興奮。
連日來,深圳特區報采訪組走進濱海新區,所見所聞,這種興奮和震撼無處不在——
亞洲第一條民用飛機總裝線——空客A320飛機總裝線僅用15個月建成投產,刷新了空中客車公司的全球建廠紀錄。2009年12月,第11架A320系列飛機交付中國客戶。國外媒體稱:“這是進一步顯示中國在全球崛起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27個月19天,這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百萬噸乙烯單套裝置——天津石化100萬噸/年乙烯裝置從圖景走進現實的歷程。
新規劃的南港工業區,不到一年完成填海造陸19平方公里、鹽池平整8平方公里,年初設立的“陸海分界線”巨牌已“后退”5公里。
濱海新區核心商務區——響螺灣商務區,39幢摩天大樓全面展開施工,場面壯觀。
如果說“深圳速度”、“浦東速度”曾轟動一時。如今,“濱海速度”讓人仿佛進入一個魔法般巨變的時代。
數據是最好的佐證
從1994年生產總值112.36億元開始,濱海新區GDP增長邁上第一個千億元臺階歷經十年,而后僅用5年實現了GDP連續邁上兩個千億元臺階。
年均逾20%的經濟增長速度,簡單的數字,背后充分展現的是濱
海新區持續快速發展的堅實步伐。16年間,從一片鹽堿荒灘到現代新城區,滄海桑田的變化見證了濱海新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點到面,從地方戰略邁入國家發展戰略的堅實歷程。
“濱海新區的發展速度讓我們感到震撼!”這是海內外客商們來新區考察異口同聲的贊譽。
一個區域的發展,直接決定著投資者的投資意向,決定著區域的對外影響力。最新統計顯示,新區累計吸引1.5萬多家外資企業落戶,實際利用外資逾300億美元。
新區建設——“十大戰役”構筑高端產業新優勢
摩托羅拉手機、康師傅方便面、王朝葡萄酒是早期“天津制造”的代表。外界一度戲稱,天津的招牌是“一只雞(機)、一碗面和一瓶酒”。
如今,空客A320大飛機、新一代運載火箭、百萬噸乙烯、一汽豐田汽車……濱海新區一大批高水平大項目,讓“天津制造”發生質的變化。
手機產量占全國比重17%,汽車年生產能力120萬輛,無縫鋼管產量居全國第一,胰島素制劑產量全球最大……濱海新區全力引進技術水平高、帶動作用強的龍頭項目,逐步構筑起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三高”產業結構,成為世界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最密集的地區之一。世界500強企業中,三星電子等120多家在此投資設廠。
“我們不僅把項目作為增強實力的環節,也把項目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產業升級的手段,爭取建設一個大項目形成一個產業。”濱海新區發改委副主任郝建生稱,在高端產業集群的形成和聚集上,政府這只“有形的手”必須有所作為——首先要做好規劃;其次要形成體系;同時還要幫助企業更有效整合各類資源。
記者獲悉,在競爭到空客總裝線項目之后,新區采取多種措施彌補配套能力不強的“短板”,設立102平方公里的航空產業區;啟動風電裝備產業園的建設,吸引丹麥維斯塔斯公司、美國雷可德集團等風電巨頭入駐,打造亞洲風電設備生產重要基地。
從無到有,再到發展成為一個新的支柱產業,濱海新區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初具規模,航空航天、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現代冶金、石油化工、生物醫藥等八大高端制造業高地初步形成。
新春伊始,加快南港區域、臨港工業區、中心商務區、中新天津生態城、東疆保稅港區建設等“十大戰役”再掀建設高潮。“十大戰役”涵蓋新區各項事業的發展,遍及新區2270平方公里的土地,涉及總投資1.5萬億元。新區負責人自信地說:“‘十大戰役將構筑高端產業新優勢,推動新區成為高端產業聚集區、自主創新領航區。”
改革創新——新濱海大變革當好創新先導區
濱海新區新一輪開發開放,其深意遠不止項目或產業本身。進入2010年,濱海新區完成了從經濟區到行政區的重要轉身。
濱海新區原為功能意義上的新區,而政府職能尚屬于塘沽、漢沽、大港等各區政府,內部存在行政區與功能區之間的體制摩擦,成為制約新區發展的絆腳石。
2009年底,濱海新區行政區劃調整“落子”——國務院批復同意調整濱海新區行政區劃,撤銷塘沽、漢沽、大港三個行政區,成立濱海新區政府,標志著濱海新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全面啟動。
肩負使命的濱海新區再次出發。
歲末年初,僅僅15天,濱海新區相繼召開黨代會、人代會和政協會議,產生新區第一屆領導機構。
事實上,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后的濱海新區,始終堅持改革開放帶動,只要體現科學發展觀要求、有利于激發創造活力的,就大膽試、大膽闖,努力成為改革創新的先導區。
金融改革如火如荼。《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金融創新專項方案》要求天津努力建設與北方經濟中心相適應的現代金融體系和全國金融改革創新基地。
天津財經大學國際金融研究室主任孟昊說,濱海新區“金融路徑”重在建立多元化金融機構體系,探索彌補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不足的創新之路。
不僅一些有形的項目陸續落地,投資基金和產權交易中心等無形的改革舉措也在新區落地。我國首支契約型人民幣產業投資基金——總規模200億元的渤海產業投資基金、中國最大創業風險投資政府引導基金相繼在新區設立。不久前,我國首家排放權交易市場在新區掛牌,協助企業低成本高效率地實現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減排。上月,8家知名私募股權基金企業集體入駐新區,使新區的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企業超過212家。
這只是濱海新區“先行先試”的一個縮影,作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新區在金融、科技、涉外經濟、土地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進行多項改革和創新。
“綜合配套改革已經成為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最大支持政策。”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立群認為,新區將通過體制和機制創新,以獲得持續性的整體發展優勢,帶動環渤海區域發展。
記者觀察——構筑科學發展的高地
在無數關注的目光中,如今的濱海新區歷史性地成為新一輪中國經濟發展的增長極和先行改革試驗區,成為科學發展的高地。
“又好又快”是新時期的發展基調,更是“濱海速度”的核心。縱觀濱海新區的發展,年均逾20%經濟增長速度的背后,有一條發展“生命線”十分明晰,那就是把握科學發展觀深刻內涵,下大力氣構筑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產業體系。
大項目好項目“遍地開花”,濱海新區發改委副主任郝建生透露,去年5000萬元以上產業項目達375個,總投資5182億元。今年將安排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571個,總投資7800億元。年內確保新一代運載火箭、直升機總成基地等280個項目竣工投產;造修船基地、太原重工、千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等200個項目加快建設。
“通過大批高水平的大項目、好項目的支撐,新區構筑起高端產業高地,使經濟增長水平更高、后勁更足。”郝建生分析。新區的新能源產業近5年來保持年均40%發展速度,成為全球新能源產業發展的焦點和投資的熱點,在太陽能、氫能、風力發電等多方面具備很強競爭力。
即使是傳統產業,也在新區走節能降耗、創新發展新模式之路。新區規劃建設占地184公頃高新紡織工業園,把分散在天津的60多家老紡織企業重組入駐,企業設備用水量下降50%,每百米布用電量從18度降低到12度。
日前,新區被科技部確定為首批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區。到2015年,新區將建成高水平的研發轉化基地、國家重要的現代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屆時,新區將聚集科研轉化‘服務機構30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約50%。
在2270平方公里的熱土上,新區正演繹著“又好又快”的故事,以驚人的“濱海速度”奔馳在成功之路上。
精彩案例——于家堡金融區的“最大”雄心
“于家堡金融區將用10年時間打造世界最大的金融區。”走進位于濱海新區核心地帶的于家堡金融區施工現場,建設場景熱火朝天,濱海新區金融宏圖令人震撼。
于家堡金融區占地386萬平方米,規劃120個地塊,也就是120個項目,總建筑面積950萬平方米。“去年底率先啟動的起步區一期工程,包括9棟寫字樓項目及酒店、金融會議、服務中心3個配套樓宇,總建筑面積176萬平方米。”金融區負責人稱,金融區預計3年內全面開工,五年內初具規模,10年基本建成。
“不能白天車水馬龍,晚上一座空城,夜晚的金融區也燈火輝煌!”金融區500萬平方米是寫字樓,200萬平方米是商業商住,250萬平方米是學校、醫院等公共設施。未來將被打造成24小時運營的國際金融區。
于家堡金融區規劃建設借鑒國際CBD先進理念,規劃了其他金融區沒有的豐富立體架構地下空間。所有地下3層的空間都與周邊建筑連通,實現地鐵、地下商業和停車場全線貫通。作為以交通為導向的金融區,這里通過城際高鐵、河底隧道等與外部無縫對接。中國首個3站臺6軌道的城際高鐵地下站位于區內,明年落成后45分鐘通達北京。
憑借濱海新區金融政策優勢,于家堡金融區聚集國內外金融、保險、證券、跨國公司總部或區域總部,已有美國博龍基金等35家國內外金融機構完成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