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造消耗》創作說明:
現代的廣場在政治、宗教和經濟等功能上已區別于古希臘文明中的廣場,功能的不同必然導致現代廣場在結構和文化意義上發生了變化。我反感目前千篇一律的廣場形式和結構,以及公共藝術。因此我開始閱讀廣場的歷史,并在國內對許多廣場進行實地考察,反思廣場的功能之變遷,進而從語義學中去研究“廣場 ”這個詞的概念。根據這些想法,我設想了一系列的展覽,這些展覽能對“廣場”這一語言上的概念進行視覺闡釋,這些展覽體現了我對理想廣場的設想。
廣場計劃分幾個部分,有中部“掘”起計劃,機器考古計劃等,這些計劃里又分一些小分支,還有一些總體的展覽計劃如《建造與消耗的悖論》《不止三十六計—廣場改造計劃》等。我還想建立一個討論廣場的論壇,邀請藝術家、建筑師、哲學家等感性的人一起討論方案。這次畢業展,考慮到場地條件、資金等因素,我展示了廣場計劃中的一個展覽方案,名為《建造消耗》。這個作品包括一張繪畫—《三十四誠記—建造與消耗的悖論》,一個裝置—《厄爾尼諾》,一個影像裝置—《縣前進,向前盡…》,一個建設中的網站—談論廣場廣場論壇,還有一些手稿。
01 《粹興新》尹敏(本科生)100×180×100cm 導師:施海
02 《脈動》周次飛(本科生)130×90×30cm 導師:翟小實
03 《孕育》朱緣(本科生)50×45×55cm 導師:施海
04 《天工開物》杜春風(本科生)250×200×300cm 導師:施海
05 《希望》龔儒菲(本科生)175×60×60cm 導師:于小平
06 《建造消耗》陳遠(本科生)600×400cm 導師:沈烈毅
07 《獨自的和諧樂章》易佳兵(本科生)200×170×50cm導師:張海軍、孫士杰
08 《掙扎的牛》單成輝(本科生)190×100×100cm導師:于小平
09 《CM-5》徐戈(研究生)420×170×120cm導師:楊奇瑞、于小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