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婷 指導:李京枝
(河南中醫學院一附院產科,河南省鄭州市人民路 19號,450003)
李京枝是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產科主任,教授,研究生導師,從事婦產科疾病的診療及科研工作 30余年。對于中西醫妊娠病治療見解獨到,現將李老師臨床應用半夏治療妊娠惡阻經驗總結如下。
初孕以后,血壅氣盛,沖脈之氣上逆,胃失和降,脾失健運,脾胃功能失司,中焦不運者,痰濁內生,中焦凝滯,濁氣上逆,嘔吐以作。導師認為本病多是其妊娠脾胃虛弱,而痰涎壅滯于脾胃隨之上沖所致。故脾胃虛弱是根本,痰濁內停是病因。急則救其標,緩則治其本,故痰涎不去則嘔吐不止,而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半夏正是治療痰涎壅盛嘔吐之良藥。
半夏是臨床最常用,最有效的止吐藥物,半夏的炮制品被歷代醫家公認為止嘔之圣藥,常用其方劑如小半夏湯,半夏瀉心湯等。早在漢代張仲景即開始用干姜人參半夏丸治療妊娠嘔吐不止。現代藥理研究認為:半夏藥理作用廣泛,不但能鎮吐而且有抗潰瘍作用,與其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功效基本相符。實驗證明其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激活迷走神經傳出活動[1]以及減少胃液分泌,降低胃液游離酸度和總酸度,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保護胃黏膜,促進胃黏膜的修復[2]。
半夏辛溫,有毒。傳統把半夏列為妊娠禁忌藥,但絕大多數醫家不贊成其觀點,《校注婦人良方》《醫宗金鑒》《藥證》等均提出異議。《藥證》中提到:此證而用此藥,夫何忌之有?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半夏湯劑不大可能出現遺傳毒性[3];對孕鼠的胚胎及子鼠的生長發育均未見明顯影響[4];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從母體免疫功能研究,證明妊娠應用姜半夏對母體是安全的[5]。故導師認為本著“有故無殞”的原則,嚴格掌握適應癥,適量的應用半夏不僅不會引起妊娠婦女陰道流血及腰腹疼痛等先兆流產的癥狀,而且對惡心嘔吐癥狀均有不同程度的緩解,對出生后孩子的生長發育及智力也無影響。
生半夏辛溫有小毒,其有效成分較為復雜,主要為生物堿,β-谷甾醇、氨基酸、有機酸、半夏蛋白等。其中生物堿有很強的刺激性能引起咽喉發炎水腫甚至失音和刺激胃腸黏膜而引起嘔吐和腹瀉;而半夏蛋白具有影響卵巢黃體功能的活性,半夏蛋白影響了卵巢黃體功能,使內源性孕酮水平下降導致蛻膜變性,胚胎失去蛻膜的支持而流產[6],古人謂之生半夏有“墮胎”之性。故中醫臨床應用半夏治療妊娠嘔吐時使用半夏大多是炮制過的,慎用或禁用未經炮制的生半夏。半夏的傳統炮制有姜制、水煮、微火炮、制曲、礬制、姜礬制、姜蘿卜制、姜甘草制、酒姜制,法制半夏等,《中國藥典》收載有半夏、清半夏、法半夏、姜半夏等。研究表明,姜汁煮半夏及姜汁冷浸半夏均可降低半夏刺激性,但以姜汁煮半夏降低效果明顯,從兩種不同動物實驗中得到相同結果[7-9]。而法半夏毒性更小[10],生半夏毒性最大。
醫圣張仲景對于嘔吐的治療特別重視半夏和生姜,可以說止嘔不離半夏與生姜,半夏治療嘔吐的 21方中與生姜和伍的就有 17方之多。中藥配伍半夏畏生姜,即生姜不但能夠加強半夏的功效,而且與之配伍可以減少半夏的毒性。關于半夏與生姜相畏之說的研究表明,生姜可降低半夏的刺激性,小鼠口服鮮姜汁或煮姜汁均可降低生半夏腹腔注射所致的刺激性,此作用隨生姜用量增加而增強。生姜對半夏的解毒作用,可能與生姜對機體組織細胞中的前列腺系統的調節有關[11]。因此,生姜對半夏有確切的解毒作用。
導師常說“煎藥方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對于半夏這樣的有毒性,刺激性強的藥物更是如此。1)服用方法:口服比其他給藥途徑毒性低,主要是因為半夏具有“墮胎之性”的有效成分為半夏蛋白Ⅰ,而半夏蛋白Ⅰ可經胃蛋白酶降解而喪失活性[12],因此常用的口服給藥法可使半夏的毒性大為減弱以至消失。2)煎煮方法是應先煎半夏:一是減輕毒性,二是減少對胃的刺激。有藥理研究顯示半夏中含有的生物堿是引起對多種黏膜的刺激性,導致口舌刺痛腫脹等副作用的主要成分,而入湯劑煎煮以后,刺激性作用消失。[13]全方煎后去滓再煎,再煎的目的是濃縮藥液以提高濃度,減少服藥次數,增強藥力。3)煎煮時間:半夏組方時劑量大小、有無佐姜是決定煎藥時間的重要因素。半夏劑量越大煎煮時間越長,佐姜則反之。這是因為生姜制半夏毒且其中的成分易于揮發故不宜久煎。
患者某,女,25歲,2008年 10月 19日初診。妊娠70余日。于停經 50余天即開始惡心嘔吐,曾予維生素 B6,補液對癥治療,病情反復。患者近 1周嘔吐日漸加劇,有時食入即吐,吐痰涎,口干苦,不思食,二便尚可。舌尖紅,苔白膩而干,脈滑濡。診斷:妊娠惡阻,為痰濕中阻,胃失和降所致。治宜健脾化痰,和胃降逆。方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法半夏 10g,茯苓、黨參、黃芩、白術各 12g,黃連、干姜、炙甘草各 6g,大棗 10枚。3劑,每日 1劑,水煎服。2008年 10月 22日復診,服藥3劑,嘔吐已止,惟胃納不振。囑服山楂丸1周調治。
妊娠惡阻是早期妊娠的常見病、多發病,尤以年輕初孕婦較為多見,反復嘔吐不能自止,可使孕婦迅速消瘦或誘發他病,甚至影響胎兒的發育,故需及時治療。半夏是臨床最常用、最有效的止吐藥物,但因其有小毒,傳統又把半夏列為妊娠禁忌藥。隨著關于半夏的藥理研究的深入,人們對它的毒性和副作用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關于在孕期的使用也有更多的討論。筆者隨師應診,目睹李老師運用半夏治療妊娠惡阻常取得顯著療效,導師認為所謂“有病則病當之,而胎固安然無恙也”,半夏可以應用于妊娠惡阻,對于半夏使用于妊娠惡阻的要點不外乎幾點:1)對癥用藥。導師常說有此證而用此藥,夫何忌之有。雖半夏有小毒,但其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功,對于痰涎壅滯于脾胃隨之上沖的惡阻半夏有很好的療效。不應片面的因其有小毒而舍棄對癥的良藥。2)嚴格劑量。藥理研究半夏的毒性與劑量成正比,故導師在臨床上的藥物用量精確,時時遵循中病即止的治療原則。其常用量為 6~15g。3)精巧配伍。半夏配伍生姜可以大大減少半夏的毒性而且生姜亦為嘔家圣藥又能大大加強半夏降逆止嘔的功效。4)炮制去毒。法半夏、姜半夏的毒性經過炮制毒性大大減輕。特別是姜半夏,在半夏的功效之上有了生姜之功。而法半夏現代藥理研究毒性最小。5)講究用法。由于胃蛋白酶可降解導致流產的半夏蛋白Ⅰ,使之喪失活性,故口服煎劑是最佳服用方法。煎藥時先煎半夏,而后全方煎,后去滓再煎。煎藥時間遵循著半夏劑量越大煎煮時間越長,佐姜則反之的原則。總之本著“有病則病當之”,及“中病即止”一定能“胎固安然無恙也”。
[1]肖培根.新編中藥志.第 1版.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372-3781.
[2]李玉先,劉曉東,朱照靜.半夏藥理作用的研究述要.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4,6(6):459-460.
[3]楊守業,何民,鐘永,等.半夏對小鼠骨髓嗜多染紅細胞核及人體外周血培養淋巴細胞 SCE頻率的影響.中西醫結合雜志,1990,10(6):356-357.
[4]林玉貞,林坤成.姜半夏對小鼠早孕毒副反應及胚胎發育影響的實驗研究.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2,12(1):42-43.
[5]孫蔭,郭迎喜.姜半夏對妊娠小鼠免疫功能影響的實驗研究.中國中醫藥科技,1998,5(3):174.
[6]修彥鳳,王智華,洪筱坤.半夏毒性的研究進展.時珍國醫國藥,2004,15(5):304.
[7]吳皓,吳利平,邱魯嬰,等.藥典法姜半夏與正交法姜半夏藥理作用的比較.中成藥,1998,20(4):16.
[8]吳皓,蔡寶昌.半夏姜制對動物刺激性及毒性的影響.中國中藥雜志,1993,18(7):408.
[9]湯玉妹,周學優.半夏炮制前后的藥效比較.中成藥,1994,16(9):21.
[10]龔梅芳,鄒季.三種炮制半夏對妊娠小白鼠致畸作用的研究.北京中醫藥雜志,1990,(1):36-37.
[11]吳皓,舒武琴,邱魯嬰,等.生姜解半夏毒的實驗研究.中成藥,1998,2(13):137-140.
[12]羅元愷主編.實用中醫婦科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351.
[13]鐘凌云.半夏毒性成分和炮制機理研究現狀.上海中醫藥雜志,2007,41(2):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