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昶 東
(江西省鉛山縣人民醫院中醫科,江西省鉛山縣勝利路 11號,334500)
IgA腎病為免疫性疾病,是一組具有共同免疫病理特征的疾病,臨床表現為感染后(呼吸道、急性胃腸炎、帶狀皰疹等感染)在 24~72h可出現血尿、蛋白尿,伴低熱、腰痛、肌肉痛等,血尿量反復發作,可輕可重。筆者在臨床實踐中用六味地黃丸中的三補(熟地黃、山藥、山茱萸)加味治療 IgA腎病,療效甚為滿意,現報道如下。
病例 1:患者某,女,27歲,江西省鉛山港東余源村人。2007年 9月 4日初診,在江西省人民醫院通過穿刺作腎活檢,診斷:1)IgA腎病;2)彌漫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3)輕度腎小管間質病變。主訴:面色少華,眼瞼微腫,腰膝酸痛,乏力,夜尿次數增多(3~4次),舌苔薄白,脈細緩。體格檢查:血壓 115/70mm Hg(1mm Hg=0.133Kpa);尿常規隱血(+++)、蛋白質(+++);肝、腎功能正常。辨證為腎虛腰痛,治則為補腎壯腰,益氣固澀。方藥取六味地黃丸中的三補為君藥,熟地黃 15g,山茱萸 10g,山藥 15g,黃芪 30g,益母草 10g,丹參 10g,大薊、小薊各 15g,白茅根 15g,仙鶴草 15g,墨旱蓮 10g,炙甘草 4g,大棗 4個,10劑。每日 1劑,水煎,分 2次溫服。配合西藥貝那普利片10mg,每日 1次。潑尼松片 20mg,口服每日 1次,維生素 C片 100mg,口服,每日 3次。囑其低鹽飲食,忌魚腥,煎炸飲食物。
9月 12日二診:主訴:觀眼瞼微腫消失,夜尿每晚2次,腰膝酸痛、乏力均減輕,苔白,脈細緩。體格檢查:血壓 100/65mm Hg;尿常規隱血(+),蛋白質(++)。原方加減:熟地黃 15g,山茱萸 10g,山藥 15g,黃芪 30g,益母草 10g,桑椹子 15g,大薊、小薊各 15g,白茅根 15g,仙鶴草 15g,丹參 15g,白芍 10g,炙甘草 4g,大棗 4個,10劑,西藥繼續服用。9月 22日三診:面色轉紅、乏力消失,腰酸痛進一步減輕,苔薄白,脈細,血壓 100/65mm Hg,尿常規隱血(-),蛋白質(+)。原方加桑寄生 10g,續斷 10g,去白芍,繼續服 10劑,西藥繼續服用。10月 3日四診:所有癥狀消失。苔薄白、脈細。尿常規正常,原方藥繼續服 10劑,囑其潑尼松每周減 5mg。10月 14日五診:周身無不適感,尿常規、腎功能正常,開始做一些輕微勞動。囑中藥繼續服半年,病癥未發。
病例 2:患者某,女,32歲,江西省鉛山縣五都村人。2007年 9月 21日初診。主訴:腰酸痛,伴反復咽喉痛 10個月,(在這之前 2006年 6月因懷孕 3個月時出現腰酸痛,周身微腫,夜尿次數增多(3~4次)在山東省某醫院診斷為妊娠高血壓(160/100mm Hg),經住院治療直到產一女嬰后,進行穿刺作腎活檢被診斷為:1)高血壓;2)IgA腎病。苔薄黃,脈細數,體格檢查:血壓 140/100mm Hg;尿常規蛋白質(++);血糖、血脂、腎功正常。方藥取六味地黃丸中的三補為君藥:熟地黃 15g,山茱萸 10g,山藥 15g,丹參 10g,黃芪 30g,益母草 10g,夏枯草 15g,桑椹子 15g,金銀花 15g,桑寄生 10g,連翹 10g,甘草 4g,10劑,每日 1劑,小煎,分 2次溫服。西藥:貝那普利片 10mg,口服,每日 1次,維生素C片 200mg,每日3次,阿奇霉素膠囊 0.25g,每日2次 (連服 5天 ,停)。
2007年 10月 2日二診,主訴咽喉痛消失,腰酸痛緩解,睡眠略差,頭輕度暈,苔白,脈細。體格檢查:血壓 125/95mm Hg;尿常規蛋白質(±)。原方繼續服 10劑,西藥繼續服用。2007年 10月 14日三診,主訴周身無不適感,體格檢查尿常規、腎功能正常。囑其中藥繼續服 3個月,病癥未發。
六味地黃丸來源于《小兒藥證直訣》,是由三補(熟地黃 、山茱萸 、山藥)三瀉 (澤瀉 、牡丹皮 、茯苓 )組方而成。而 IgA腎病屬免疫性疾病,多屬中醫“腎虛”“腰痛”范疇。腎氣虛衰,有失固澀,導致尿中含有蛋白質,隱血流失,按中醫“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之理論,采用六味地黃丸中的三補。熟地黃味甘微溫質潤,入肝腎二經,既善補血、滋陰,又善補精益髓;山茱萸味酸澀微溫,歸肝腎二經,既補腎陽、益腎精,又收斂固澀,為平補陰陽,補斂并俱之品;淮山藥,味甘平,歸脾肺腎經,既能補氣,又能養陰,為平補氣陰之品,并兼收澀之性,治腎虛不固之證;再配以黃芪、益母草、桑椹子等隨證加減,結合西藥治療,獲得滿意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