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青 雄
(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人民醫院,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荷城康寧路 1號,528500)
每一門學科都是科學與技術的統一,也就是說,既有其理論又有其(操作)技術。中醫也不例外,中醫包括了中醫之言和中醫之行,才是是完整的中醫。中醫的理論簡單,而操作復雜,不容易掌握,這就是中醫的特點。只有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才能活學活用。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要在反復的實踐中推敲、琢磨,本文就中醫所言之“病因”,談談筆者的心得,與同道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今天要談的是中醫所言之“病因”,但有人會認為,談中醫所言之“病因”不是很簡單嗎,中醫基礎理論白紙黑字寫得清清楚楚。學過中醫的人個個都能背得出,還有什么好談的。但是,背得出不等于認識,況且認識是不斷深入的。昨天念過的同樣一句話,到了今天再來念一遍,也許會有另一番的意味,可以有不一樣的感受。有否思考過中醫“病因”與西醫“病原體”有何不同嗎?有比較才有鑒別。
1.1 西醫“病原體”是具體的 西醫“病原體”是指可造成人體或動物感染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立克次體、寄生蟲)或其他媒介(微生物重組體包括雜交體或突變體)。這些存在于自然界的微生物都有其形態結構,都是可以使用肉眼直接或借助于現代化的設備(如電子顯微鏡)間接觀察得到的客觀實體。其優點是直觀。所以說,西醫“病原體”是具體的。
1.2 中醫“病因”是抽象的 中醫“病因”,“即生病的原因,也就是破壞人體相對動態平衡而導致發生疾病的原因。[1]”包括六淫、痰飲和瘀血、情志、飲食失調、勞逸失度等。這些中醫所言之“病因”都是抽象的,是既病人體出現的諸多異常表現,經過人腦加工概括而成為抽象的概念。對中醫“病因”的認識需要人類智慧參與,因此是抽象的。不過抽象為其優點,也是它的缺點。因為抽象,讓沒有一定中醫知識的人不能認識它,所以很難被一般人所接受。
“具體”和“抽象”哪個好些,則見仁見智。列寧說:“物質的抽象,自然規律的抽象,價值的抽象及其他等等,一句話,那一切科學的(正確的、鄭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地反映著自然?!?/p>
在認識“六淫”之前,先要說“六氣”。風、寒、暑、濕、燥、火,本是自然界六種不同的氣候,簡稱“六氣”。由于六氣的不斷運動變化,決定了一年四季的常氣,即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人體具有適應外界氣候變化的調節機能,所以,六氣在正常情況下并不能引起人體發病。當四時氣候變化無序或急劇,或出現非其時而有其氣的嚴重反常氣候,其結果超過了人體的適應能力時,六氣才影響人體,導致人體陰陽失調,這時六氣就成了危害人體的六淫。六淫按其不同性質分為風邪、寒邪、暑邪、濕邪、燥邪、火邪,那么人們是如何認識六淫的呢。
風邪的性質:風性開泄,善行數變,風性主動。凡是符合以上性質的都是風邪。
寒邪的性質:易傷陽氣,寒性凝滯,寒性收引。凡是符合以上性質的都是寒邪。
暑邪的性質:暑為陽邪,暑性升散,暑多挾濕。凡是符合以上性質的屬暑邪。
濕邪的性質:濕性重濁,濕性黏滯,濕易傷陽。凡是符合以上性質的屬濕邪。
燥邪的性質:燥易傷津,燥易傷肺。凡是符合以上性質的屬燥邪。
火邪的性質:火性炎上,消灼津液,生風動血。凡是符合以上性質的屬火邪。
從以上對風邪、寒邪、暑邪、濕邪、燥邪、火邪性質的表述都是抽象的,因此,患者不會自己說,我是感受什么外邪,只會說:“惡寒發熱、頭身痛、無汗?!贝藭r醫生會從“外感寒邪”方向去思考,還要尋求四診資料作為診斷依據,這樣就要考驗中醫生的功夫了。
中醫所言“病因”是多方面的,如氣候的異常,情志的改變和飲食勞倦所傷等等,都能在一定條件下使人發病。另外,在疾病過程中,還有某些病理產物如痰飲、瘀血,又可以反過來成為某些病的病因,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某些臟腑組織而引起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3.1 痰飲 痰飲既是一疾病的病理產物,又是另一疾病的病因。痰飲也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能簡單理解為咳嗽患者吐出的分泌物。痰飲的形成與肺、脾、腎、三焦等的功能失調有關:1)肺失宣降,水津不能通調輸布;2)脾運失職,使水濕不行而停聚;3)腎陽虛不能蒸水化氣,水液停蓄;4)三焦失于通調,水停氣聚,水氣互結。
3.2 瘀血 凡血留滯體內,如離經之血,或血行受阻,滯留于經脈之內者,稱為瘀血。瘀血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某人外傷而致皮膚青一塊紫一塊可以見得到的瘀點瘀斑。中醫所言之瘀血是除了各種外傷外,還有多種不同原因影響氣血運行而導致的,瘀血在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表現,如瘀阻于心,可見胸悶心痛,口唇青紫;瘀阻于肺,可見胸痛咳血;瘀熱蓄結下焦,可見少腹硬痛,其人如狂……。
只有通過臟腑功能活動才能產生各種情志變化,中醫將這些情志變化概稱為“五志”或“七情”。情志活動在病因或非病因之間具有相對性,如果情志波動劇烈,或持續過久,或精神受到過度刺激,超出當事人的承受能力,則引起陰陽氣血失調,臟腑功能紊亂而發生疾病。如《素問?經脈別論》所言:“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
4.1 情志是臟腑功能活動的表現 人們為什么會笑會哭等情緒的變化,這就是臟腑功能活動的表現。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在志為怒。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在志為喜。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志為思。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在志為憂。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在志為恐。”五志七情皆人之常情,非病也。自然景物變幻人生跌宕起伏,無不使人悲喜交雜,適之者為常,不適者乃病之所由也。
4.2 五志過激則成病因,并影響著疾病的全過程 五志過激則成病因,并影響著疾病的全過程。不妨從《素問?玉機真臟論》所說:“然其卒發者,不必治于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不以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傳,乘之名也?!眮矸治鑫逯臼侨绾斡绊懼膊〉娜^程的。
筆者認為其中一句:“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是整段語句的關鍵所在?,F時幾乎所有的版本都譯成:“有些病不依這個次序傳變的,如憂、恐、悲、喜、怒情志之病,病邪就不能依照這個次序相傳,因而使人生大病了?!惫P者經過多年的研究發現,這里所言“憂、恐、悲、喜、怒”是五種情志,是屬于致病因素,即病因。而不屬于病。在這里,“憂、恐、悲、喜、怒”起了影響疾病的傳變次序的作用。例如,當五臟中的“肺”首先得病了,按(上文所說)常規應是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也就是《素問?玉機真臟論》所說“傳五臟而當死,是順傳所勝之次。”但是如果在此傳變過程中,受“憂、恐、悲、喜、怒”五志的影響,傳變次序就發生很大變化,就可“令人有大病矣”。由于有以上的道理 (“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傳,乘之名也?!蔽覀冋J為“五五二十五變”中,第一個“五”是“病有五”之五,五臟均可病之五。第二個“五”是五種情志(憂恐悲喜怒)之五。學習過數學排列組合的人都清楚地知道,這時候就有五五二十五種不同的選擇。此時對“傳,乘之名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在這里是因為“乘”而引起傳變,這個意義上“傳”與“乘”是同樣效果的。離開了這個場合此話就不成立。由此看來,情志不單在疾病的開始起作用,而且影響著疾病的全過程。
中醫所言之“病因”絕大多數都是抽象的,就算是寄生蟲或外傷所致的疾病,也要從中醫理論角度來論治,如蛔蟲所致的腸梗阻,要從陽明腑實證論治;外力所致的軟組織挫傷,要從外風論治,有時用發散的方藥治療效果會更好。依筆者之見,本文所提出的論題對今天來說,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現在學中醫的人在思想上“游走”于中醫與西醫之間,的確不容易?,F在要拯救中醫,從根本上要消除西醫對中醫的影響,不能混為一談。中醫和西醫是有著共同的目標,但他們是走著兩條不同的道路。
[1]王洪圖.內經講義[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