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雙林,張 鵬
(四川省南充市畜牧局,四川 南充 637000)
南充在建設現代畜牧業過程中積極探索,創建農民養殖園區,通過政府大力推動、農民自主建設、企業自愿參與、部門熱情服務、金融積極介入,引導大批農民入園發展產業,實行種養結合,生態循環,形成政府、農戶、企業、金融多方共贏的產業發展路子。
畜牧業是南充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結構調整的長鏈產業,農民增收的骨干產業,已處于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軌變型的關鍵時期。南充市委、市政府根據本市地理氣候、環境資源、基礎現狀有利于畜牧業發展的特點,以建設農民養殖園區為重點促進現代畜牧業的建設。主要模式是:農民進入統一規劃建設的養殖園區中,按標準化生產方式從事養殖業,集約經營形成規模,獲取最大效益。農民、企業和金融機構在建設農民養殖園區中相互融合,互利互惠,形成了最大合力,這種合力成為了農民養殖園持續發展的動力,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解決了分散農戶與現代畜牧業對接的難題。
各縣、市、區黨委、政府對建設農民養殖園區進行專題研究,根據當地發展要求,出臺優惠扶持政策,嚴格執行中央、省、市出臺的發展現代畜牧業優惠政策和財政資金獎補,本級財政還加大了對畜禽產品加工企業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改造的貼息力度。對在畜禽產品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等關鍵性技術上取得突破的和創建名標、名牌的龍頭企業,給予獎勵。對為畜牧業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服務勞務所得和直接從事畜禽養殖、銷售自產畜禽產品及興辦畜產品加工的單位和個人,實行稅收優惠政策。規模養殖用地納入土地總體利用規劃,優先安排和解決現代畜牧業發展生產用地。將規模養殖場、養殖園區的用地視為農業用地,用水用電執行農業生產價格;規模養殖相關設備納入農機補貼。對畜禽養殖項目環評收費優惠,收取的排污費資金支持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園區)糞污治理,扶持畜禽糞污處理加工產業。通過明確資金投入和資金來源,科學規劃,引導建設了一大批地方品牌型養殖園區。同時,市、縣、區黨委、政府把農民生豬養殖園區建設納入政府年度目標任務,重點考核,促使行政支持。政府還主動牽頭聯系龍頭企業,請企業實地考察,確定投資決策;組織農戶到龍頭企業參觀,親身體會企業的發展實力與前景,確定合作意向,為龍頭企業和農戶合作架起橋梁。各級組織主動協調園區建設用地,協調落實畜牧項目資金,整合其他相關部門項目資金和財政支農資金,用于園區場地平整、水、電、路及沼氣池建設等公共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和農戶貸款貼息,協調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關系。
農民是養殖園區建設和管理的主體。園區建設必須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建設中堅持“五自原則”:一是參與自愿。讓農戶充分了解園區建設內容、管理方式、權力和義務,困難與前景,客觀分析自身條件,自主決定是否參與。二是投資自籌。園區內除政府投資的公共基礎設施外,圈舍設施的建設資金由農戶自籌。資金來源主要是自有資金,也可以部分借貸資金。三是工程自建。園區內的圈舍生產設施,由農戶按照畜牧部門統一的建設規范自主修建。四是經營自主。農戶對養殖數量、飼養管理、出欄銷售等有自主決定權。農戶可以與龍頭企業簽訂供銷合同,按合同要求生產銷售,也可以不簽訂合同完全自主生產銷售。農民養殖園區中農民不僅是主人,也是投資者、生產者、管理者、受益者,他們的責任意識、競爭意識和風險意識、積極性和主動性大大增強。相對集中、較大規模的園區經營解決了農民養殖在規模、技術等方面的難題,也最大限度地實現了規模效應,增強了農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獲取了更多的效益。園區讓一大批農民學到了一技之長,掌握了致富的門路,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講文明、守法制的新型農民在建設中脫穎而出。更多的農民進入園區要實現增收致富,必然要依托一個組織機構,成立專業合作社是園區發展的結果。目前部分生豬養殖園區已成立專業合作社,開始發揮聯結政府、畜牧部門、金融機構、龍頭企業、農戶的紐帶作用和信息交流平臺的作用。
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體現在現場示范和產銷保障方面,龍頭企業以企業品牌、技術實力、銷售加工、市場廣闊等優勢,彌補了農民發展產業缺資金、缺技術、缺市場等不足,在保障農民利益的同時,企業獲得更豐厚的優質加工銷售原料。龍頭企業通過供銷合同形式,采取價格保護措施,在市場低迷時進行價格保護,在市場高漲時隨行就市。龍頭企業為園區農戶提供“五統一”保障,即統一供種,統一供料,統一銷售,統一保險,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環境治理。大部分龍頭企業直接投資園區生產設施建設,建成后用于企業經營,或租賃給農戶經營。企業與農戶之間的結算可以用現金,可以是農戶在信用社封閉運行承貸的貸款,還可以根據農戶經營能力和誠信度賒欠部分飼料款,最后用賣豬款抵扣欠賬。
一是宣傳活動。畜牧部門與鄉鎮黨委政府共同組織召開村支部會、村委會、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宣傳優惠政策、明確園區建設標準和要求、規則與制度,統一認識。二是科學規劃。畜牧、發改、環保等部門在園區開始建設前要組織技術專家、鄉鎮村社干部和龍頭企業代表充分討論,認真研究,科學規劃,制定既符合養殖園區建設標準,又適合當地農戶建設能力的建設方案。三是技術指導。畜牧技術人員到園區培訓、指導農戶按標準化生產。
對園區農戶的經營能力和經濟實力進行篩選評估,對園區統一辦理生豬保險,享受國家育肥豬保險和能繁母豬保險補助政策,客觀上降低了金融貸款風險,園區成為金融機構貸款進入的最適環境。政府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出資成立農村小額信貸擔保公司,為園區農戶提供貸款擔保。按照“村民代表初審、鄉農經站二審、信用社三審、擔保公司終審”的“四審”辦法,為農戶提供貸款,一次可貸款5~10萬元。擔保公司和信用聯社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風險機制,如出現貸款損失,信用聯社承擔10%,擔保公司承擔90%。信用社為農戶提供貸款,可以10倍以上吸引民間資金投入,形成“通過擔保突破金融,通過金融發展產業”可喜局面。
農民養殖園區的發展新模式,打破了傳統畜牧業發展方式,讓廣大農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發展農民養殖園區是推進丘陵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正確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