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一飄 戴炳來 洪東河
(福建省南安市碼頭醫院,福建省南安市碼頭鎮,362312)
高血壓性腦出血是一組多發病、常見病,中、大量腦出血(出血量大于或等于 30m L)患者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等特點。我院根據中西醫結合的醫療特色,針對多因素、多環節、多水平采取了中西醫結合的綜合救治措施,現總結如下。
我科自 1995年以來收治腦出血患者 300例,以頭痛、頭昏、血壓高、昏迷、偏癱等為主癥,符合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1]的腦出血診斷標準,并均經頭部 CT或 MRI明確診斷。治療組 180例,對照組 120例,其中,男性 160例,女性 140例,年齡在40~89歲之間,合并心律失常 20例,合并心力衰竭 18例,肺部感染 25例,泌尿系感染 15例,上消化道出血6例。治療前 2組年齡、神經功能狀態等無明顯差異。
2.1 對照組 120例用常規西醫治療予解除血腫占位效應,降低顱內壓,調整血壓,緩解癥狀,防治并發癥,如有呼吸道或泌尿道感染時,及時使用抗生素,并心律失常予抗心律失常,并心力衰竭予抗心力衰竭治療,并上消化道出血予質子泵抑制劑治療,注意熱量補充和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
2.2 治療組 180例在上述西醫治療基礎上通過清熱、平肝、破瘀、滌痰、通腑、醒神等進行分型辨證施治,具體辨證施治分型如下:1)風火上擾清竅,癥見眩暈、肢體麻木或強痙拘急,便干便秘,舌質紅絳,苔黃膩而干,脈弦滑數。治擬清肝熄風、滋陰潛陽。藥選羚羊角、鉤藤、夏枯草、生地黃、白芍、生牡蠣、生石決明、牡丹皮、大黃等,加靜滴清開靈或醒腦靜。2)痰濁蒙塞心神,癥見突然神志不清,偏癱,面白唇暗,舌質暗淡,苔白膩,脈沉滑或沉緩。治擬滌痰降竅,辛溫開竅。藥選半夏、制南星、茯苓、厚樸、附子、陳皮、草菖蒲、郁金等,同時服蘇合丸或安宮牛黃丸,或靜滴清開靈或醒腦靜。3)邪熱內閉心竅,癥見起病驟急,神志昏憒,偏癱肢體強痙拘急,項強身熱,煩燥不寧,舌質紅絳,苔褐干膩,脈弦滑數。治擬清心瀉肝、清涼開竅。藥選羚羊角、鉤藤、龍膽草、生地黃、白芍、生牡蠣、生石決明、牡丹皮、丹參、大黃等,加靜滴清開靈或醒腦凈等。4)元氣敗脫心神散亂,癥見突然神志昏憒,肢體癱軟,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遺,舌萎,質紫暗、苔白滑,脈沉微。選參附注射液,陰陽俱虛聯用參麥注射液。急性期重視通腑潤腸,常用大黃單煎或大黃、三七共煎湯口服或鼻飼,亦可配伍瓜蔞、膽南星、竹茹、枳實、厚樸,即星蔞承氣湯之意。此法既可通腑瀉熱、通暢氣機以敷布氣血,又可急下存陰。
3.1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中華全國中醫藥學會內科分會 1986年 6月泰安標準[1],采用計分法,著眼于神志、語言、運動功能的恢復程度。滿分 28分,起點最高不超過 18分,分為基本治愈 (積分達 24分以上)、顯效(積分增加超過 10分)、有效(積分增加超過 4分)、無效(積分增加不足 4分)、惡化(病情加重,積分減少或死亡)。
3.2 治療結果 治療組基本治愈 120例(66.7%),顯效 30例(16.7%),有效 20例(11.1%),無效 6例(3.3%),惡化 4例(2.2%),總有效率達(94.5%)。療效最長 2個月,最短 10天。對照組基本治愈 40例(33.3%),顯效 25例 (20.8%),有效 12例 (10%),無效 30例 (25%),惡化 13例 (10.8%),總有效率達(64.1%)。療效最長 3個月,最短 10天。2組療效有顯著性差異(P<0.05)。
高血壓是腦出血最重要的和獨立的腦卒中危險因素,中老年患者在活動中或情緒激動時起病,出現頭痛、頭昏、血壓高、昏迷、偏癱等癥狀應首先想到腦出血的可能。腦出血屬中醫學“中風”范疇,又名卒中,多由憂思惱怒,或恣酒縱欲或飲食不節,或勞累過度以致陰虧于下,肝陽暴張,內風旋動,氣血逆亂,夾痰夾火,橫竄經脈,蒙蔽心竅,而發生猝然昏仆、半身不遂等癥,如不及時救治常致死亡。其發病不外陰陽偏盛,氣血逆亂,風火相煽,痰濁壅塞,瘀血內阻,形成本虛標實、上盛下虛的證候。急性期雖有本虛之證,但以風陽、痰熱、腑實、血瘀等標實之候為主;又因夾痰濁蒙蔽心竅,壅塞清陽之府,故上盛癥狀也較明顯。有相當數量的病例在急性期 3~5日內出現舌苔由薄白、白膩轉黃苔或黃膩苔,而后腹脹滿、燥屎內停的痰熱腑實之證。因此,臨床所見中風病猶如閉證,在整個發病、發展過程中多有肝陽暴亢、風火上擾、痰濕壅盛和腑實便秘。故據證立法上分型為:風火上擾清竅,治擬清肝熄風,滋陰潛陽;痰濁蒙塞心神,治擬滌痰降竅,辛溫開竅;邪熱內閉心竅,治擬清心瀉肝、清涼開竅。上述 3型予醒腦靜注射液或清開靈靜滴,具有開竅醒腦、清熱豁痰、行氣活血功效,現代藥理研究其在減輕腦水腫、縮小梗死面積、保護腦組織、修復神經系統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元氣敗脫心神散亂,選參附注射液,陰陽俱虛聯用參麥注射液。另外,針對腹脹滿、燥屎內停的痰熱腑實之證,予通腑潤腸,早用通腑,患者常隨腑氣得通,顱內壓下降而神志轉清[2]。
本組研究顯示,中西醫結合治療該病,顯著提高了臨床療效,為發揮其他綜合救治的效能,贏得了時間,降低了死亡率、致殘率,縮短了療程,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水平及生活質量,療效顯著優于純西醫治療,值得推廣。
[1]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2]黃融琪,張方東.中風急性期腦水腫救治體會.福建中醫雜志,1994,25(3):27.
(2009-09-02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