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樂敏 王運律
(上海市中醫醫院血液科,上海市芷江中路 274號,200071)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是一種原因不明的造血系統惡性腫瘤,系免疫無能的小淋巴細胞惡性增生所致。我們用健脾化痰法治療了 20例 CLL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來自于 2006年 6月 -2009年 1月在上海市中醫院門診及病房就診的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采用隨機、對照、雙盲的原則入選,治療組 20例,接受辨證服用中藥及常規化療治療,對照組20例,接受常規化療治療。
1.2 治療方法
1.2.1 中醫藥治療 依據從痰論治 CLL的理論,將20例 CLL辨證分為 2型:1)寒痰凝滯型:治以健脾益氣,溫陽散結;2)痰熱內蘊型:治以清熱解毒,滋陰瀉火,健脾化痰散結。治療后期以扶正為主,或滋陰養血,或溫陽益氣,或氣血陰陽并補,佐以祛邪。寒痰凝滯型方藥:太子參 20g,白茯苓 12g,焦白術 9g,炙甘草3g,當歸 9g,吳茱萸 2g,黃連 3g,莪術 9g,三棱 15g,炙黃芪 15g,山茱萸 12g,軟柴胡 9g,川芎 9g,急性子 15g,制半夏 9g,蒼術 9g,厚樸 9g,陳皮 6g,制香附 9g,山慈菇 12g,白花蛇舌草 15g。痰熱內蘊型方藥:太子參20g,白茯苓 12g,焦白術 9g,炙甘草 3g,生地黃 12g,牡丹皮 9g,紫丹參 9g,澤瀉 6g,玄參 12g,麥冬 1g,吳茱萸1g,黃連 4g,急性子 18g,豬苓 g,茯苓 15g,土鱉蟲 9g,地骨皮 15g,連翹 9g,夏枯草 12g,桃仁 9g,紅花 9g,蒼術 9g,厚樸 9g,軟柴胡 6g,青皮、陳皮各 9g。
1.2.2 西醫藥治療 單藥苯丁酸氮芥 4mg~12mg,1次 /日,口服;或 CD20單抗、或干擾素治療;聯合化療方案如 COP、CHOP等。
1.3 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前后 T淋巴細胞:CD3、CD4、CD8、CD4/CD8、NK;B淋巴細胞 :IgA、IgG、IgM免疫指標變化和預后相關因素外周血 LDH水平改善狀況。
2.1 治療前 2組間比較 治療前 B細胞、T細胞免疫指標和預后指標,P>0.05,差別無統計學意義。
2.2 治療后 2組間比較 治療后 B細胞免疫指標、T細胞免疫 CD3、CD4、CD8和預后指標,P<0.05,治療組和對照組 2組間差別有統計學意義;T細胞 CD4/CD8、NK細胞免疫,P>0.05,差別無統計學意義。
2.3 2組治療前后比較 治療組 IgA、IgG、IgM、CD3、CD4、CD8、LDH治療前后 P<0.05,差別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 CD4/CD8、NK治療前后 P>0.05,差別無統計學意義;對照組治療前后 P>0.05,差別無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 B細胞、T細胞免疫指標和預后指標的組間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均 >0.05),2組有可比性。中醫藥加常規放化療治療和單純常規放化療治療后 2組 IgA、IgG、IgM、CD3、CD4、CD8和 LDH的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均 <0.05)。治療組 IgA、IgG、IgM、CD3、CD4、CD8、LDH治療前后的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中醫藥治療明顯改善了 CLL患者 IgA、CD3、CD4、LDH水平 (P<0.01);治療后 CD4/CD8、NK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組治療后 P值小于治療前 P值,表明中醫藥治療后 CD4/CD8、NK免疫功能仍有改善;對照組治療前后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值均 >0.05),單純西藥治療未明顯改善患者 T、B細胞免疫和 LDH水平。
中醫根據 CLL臨床表現,一般按“痰核”“癥瘕”“積聚”“瘰疬”[1]等辨證論治。其病因病機多為人體正氣本虛,或為六淫侵襲,或為七情所傷致臟腑、氣血、陰陽虧虛;邪毒直接侵犯人體骨髓,傷髓耗血,傷津耗氣,氣血津液代謝失常,以致氣滯血瘀、痰濕積聚、邪毒、痰瘀互結,日積月累而成病。朱丹溪認為:“治痰法,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也。”我們從痰論治 CLL為中醫辨證論治理論基礎,以健脾化痰為大法,在臨床經驗基礎上選取方藥,辨證分為兩型。1)寒痰凝滯型:方取四君子湯、當歸補血湯健脾補氣養血,左金丸、平胃散和胃,化積丸祛邪消瘤,半夏性溫燥化痰、山慈菇散結,藥理研究表明兩者均有抑瘤生長作用[2-3],共組成溫化寒痰,行氣散結,健脾和胃,益氣養血扶正之方。2)痰熱內蘊型:方以四君子湯、六味地黃湯健脾益氣養陰,左金丸、平胃散和胃,消瘰丸、土鱉蟲軟堅散結,地骨皮、夏枯草、急性子、連翹等清熱解毒生津,共奏清熱解毒,滋陰瀉火,化痰散結之功。治療后期以扶正為主,或滋陰養血,或溫陽益氣,或氣血陰陽并補,佐以祛邪。本研究表明該治療方法改善了患者生存質量,提高了患者 T、B細胞免疫功能,改善了患者預后。LDH是 CLL中最具獨立的預后因素之一,中醫藥治療明顯改善了 CLL患者LDH水平,延長了患者的平均生存率。
[1]粱冰,葛志紅.血液科專病中醫臨床診治.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77.
[2]吳皓.半夏的化學成分研究.中草藥,2003,34(7):593.
[3]夏文斌,薛震,李帥,等.杜鵑蘭化學成分及腫瘤細胞毒活性研究.中國中藥雜志,2005,30(23):1827.
(2009-02-01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