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君安證券
“十一五”我國煤炭工業發展狀況
國泰君安證券
2010年煤炭經濟運行情況
今年以來,全國煤炭產量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煤炭進口量維持高位,煤炭價格隨供需變化階段性波動,煤炭市場供求呈現基本平衡、相對寬松、結構性過剩與區域階段性偏緊并存的態勢,煤炭經濟運行質量穩步提高。
煤炭產量保持較快增長。前11個月,全國原煤產量完成30.39億t,預計全年煤炭產量將超過 32億 t。
煤炭運量快速增加。前11個月,全國鐵路煤炭發送量累計完成18.27億t,同比增加24 257萬t,增長15.3%;主要煤炭中轉港口發運煤炭5.11億t,同比增加9 575萬t,增長23.1%。
煤炭庫存增加,結構發生變化。11月末,全社會煤炭庫存2.18億t,較年初增加4 800萬噸,增長28.23%。其中,煤炭企業庫存4 000萬t,下降30%;重點發電企業存煤5 958萬t,增長177.5%,可耗用天數從年初最低時的8 d提高到17 d;主要煤炭發運港口煤炭庫存2 234萬t,同比增長55.6%。
煤炭進口增加,出口減少。前11個月,全國煤炭累計出口1 758萬t,同比下降13.5%;累計進口1.48億t,同比增長35%。預計全年凈進口煤炭1.45億t左右。
煤炭價格總體穩定。今年以來,全國煤炭價格隨供需變化出現階段性波動,進入12月份以來,價格小幅回落。大型煤炭企業基本上嚴格執行了年初所簽訂的產運需銜接合同價格,對于穩定市場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十一五”時期我國煤炭工業改革發展成績顯著
“十一五”期間,在我國宏觀經濟持續向好和相關政策支持下,煤炭行業科學化發展理念發生了較大變化,市場化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煤炭產量大幅增長,建立了礦區環境恢復與治理機制,煤礦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對外開放穩步推進,在有力地保障了國家煤炭穩定供應的同時,煤炭工業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煤炭工業發展理念發生了較大變化。“十一五”期間,煤炭行業最大的變化就是理念的變化。全行業更加注重科學發展,加強發展戰略研究,超前謀劃,形成了比較清晰的發展思路;更加注重煤炭市場化改革,推進煤炭成本完整化,基本建立了市場化的價格形成機制;更加注重煤礦安全生產,加大煤礦安全投入,促進了安全生產形勢的穩步好轉;更加注重綠色開采和生態礦山建設,從設計理念更新入手,建設大型現代化煤礦,發展循環經濟,促進了上下游產業協調發展;更加注重擴大開放,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我國由傳統的煤炭出口國轉為凈進口國,煤炭企業“走出去”取得進展。
煤炭市場化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十一五”期間,我國煤炭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煤炭價格形成和供需雙方自主訂貨機制逐步建立。2005年,延續了幾十年的全國煤炭訂貨會改為煤炭產運需銜接會;2006年,取消延續了由政府主導的煤炭訂貨制度;2007年,全國煤炭產運需銜會接改為電視電話會;2009年,國家明確宣布不再組織召開任何形式的年度煤炭產運需銜接會,2010年,國家決定繼續推進煤炭訂貨市場化改革。五年間,我國煤炭市場化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區域性煤炭交易中心和國家煤炭儲備體系開始建立。煤炭投融資體制改革,企業主體地位提升。截止到今年11月份,全行業“十一五”期間煤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完成11 578.4億元。有31家企業上市,融資1800多億元。
行業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十一五”以來,煤炭行業完成國家863計劃、973計劃等科研項目31項,重點科研課題336個;實施國家科技大型示范工程項目13個。建成一批企業技術中心,其中國家級技術中心12個。2006年-2010年共計評審出煤炭工業協會科技獎974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30項。2010年,煤礦沖擊地壓預測與防治成套技術、富含腐植酸的劣質煤梯級綜合利用技術及其應用、大型礦山提升裝備關鍵技術及應用、特厚煤層安全開采關鍵裝備及自動化技術、大型露天礦開采新技術與應用研究、中國煤炭地質綜合勘查關鍵技術與工程運用等6項技術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煤礦裝備國產化水平不斷提高,具有世界先進水平和自主知識產權的煤炭直接液化和煤制烯烴技術取得突破,煤礦充填開采、礦區環境治理等綠色開采技術研發取得進展。神華集團特大型礦區群資源與環境協調開發、晉城煤層氣開發與關鍵技術產業化、大同塔山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建設等重大工程項目取得成功。
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到2009年底,全國煤礦數量約1.5萬處,比2005年減少了40%;平均單井規模達20萬t,比2005年增加了108%;大型煤炭基地產量達到26億t,占全國的87%;年產量超過千萬噸的企業43家、產量17.28億t、占全國總產量的58.12%,比2005年提高了22個百分點;年產120萬t以上的大型礦井434處、核定能力12.63億t,占全國煤礦總核定能力的50.6%,比2005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煤炭企業多元產業發展格局初具規模,煤電一體化發展進程加快,新型煤化工產業逐漸興起,初步建立了煤炭上下游產業聯合發展機制,多數大型煤炭企業非煤產業產值已超過50%以上。
煤炭供應能力大幅提高。2009年,全國煤炭產量29.73億t,比2005年增長了26.5%;全國煤炭鐵路運量17.5億t,比2005年增長了63.6%;主要港口煤炭轉運量4.7億t,比2005年增長了27%;煤炭進出口由2005年的凈出口4555萬噸轉為2009年的凈進口1.02億t。
煤炭行業在保障國家煤炭供應的同時,為和諧社會建設做出了較大貢獻。初步統計,全國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安排就業570多萬人,為2 000多萬人提供了生活保障。大型煤炭企業積極利用國家支持政策,加大棚戶區改造投入,一大批煤礦工人喜遷新居;職工年平均收入4.16萬元,比2005年增長了93.5%。
對外開放水平提高。兗州煤業收購澳大利亞菲利克斯資源公司,開灤集團在加拿大開展煤炭資源并購取得成功,神華集團在印尼投資年產150萬t露天煤礦開工建設,江西煤炭集團在印尼形成了年產120萬t產量規模,以及徐州、中煤地質總局等企事業單位都在積極開展境外資源開發工作。中煤裝備、鄭煤機、三一重裝等煤機企業的技術裝備已出口到主要產煤國家,取得了良好的信譽。
“十二五”開局在即,煤炭行業將按照國家煤炭工業“十二五”規劃指導思想,圍繞提升煤炭工業發展科學化水平,堅持以轉變發展方式和結構調整為主線,建設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業集團;推進煤炭科技進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大型現代化煤礦和安全高效礦井,淘汰落后產能;推行綠色開采,建設生態礦山;強化安全生產,提高煤礦安全保障能力;推進煤炭市場化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建設和諧礦區,提高職工生活質量;構建資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經濟效益好、環境污染少、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新型煤炭工業體系。
“十二五”期間,煤炭行業要樹立煤炭科學產能理念,穩定東部、鞏固中部、加大西部開發力度,提高資源可持續開發能力。推進煤炭行業管理體制和機制創新,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推進煤炭資源整合與兼并重組,加快建設大型煤炭基地、大型現代化煤礦和安全高效礦井,促進煤炭上下游產業協調發展,提高煤炭安全保障能力。統籌礦區煤與共伴生資源的綜合開發,推廣應用綠色開采技術和礦區環境恢復與治理技術,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建立煤礦安全生產長效機制,推行煤炭行業準入制度,保護煤礦工人職業健康,提高職工收入水平。堅持改革、擴大開放,研究建立適應新形勢的煤炭交易體系和煤炭儲備機制的思路和方式,建立煤炭企業與用戶戰略合作關系;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世界主要產煤國家資源開發政策研究,支持煤炭企業“走出去”開發境外資源,為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安全穩定的能源保障。
1672-5050(2010)12-0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