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華
(濱州市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山東 濱州 256600)
濱州市跨黃河兩岸,黃河以南為山東半島,黃河以北為海河流域。濱州市降水偏少、當地水資源匱乏,是全國第三批節水型城市之一,北部沿海地區水資源短缺、南部地下水超采嚴重,水環境惡化等生態環境問題制約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濱州市當地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僅為271m3,耕地畝均占有量為180m3,均小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屬于嚴重的缺水區。
該市最大年降水量1100mm,最小年降水量290mm,相差3.8倍。多年平均降水量575.4mm(1956~2000年),7月最多,為 185mm,占年總降水量的32.4%;1月最小,為4.5mm,占年總降水量的0.8%。
全市地下水、地表水的分布,均是山東半島(黃河南)多于海河流域(黃河北),內陸多于沿海。
2003年,濱州市博興、鄒平兩縣淺層地下水超采區面積分別為160.7km2、461.3km2,其中博興縣漏斗中心地帶水位埋深已達30m以上;濱(城)博(興)深層承壓水一般超采區面積為577.3km2,嚴重超采區面積為693.7km2;惠民縣深層承壓水一般超采區面積為90.2km2、嚴重超采區面積為 20.9km2,兩超采區漏斗中心地帶水位埋深已達100m以上。
地下水的超采導致地下水水位下降,上部含水層疏干,含水層有效利用厚度減少。由于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為地表水入滲創造了條件,地表水體大部分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被污染的水體滲入地下,進而造成了地下水的污染。
隨著工礦企業和生活污水的排放、農田農藥施用量的不斷增加,特別是過境河流上游工業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不僅嚴重污染了河流,而且地下水資源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工業產品用水定額偏高,城市供水管網漏失嚴重;農業大水漫灌仍為主要灌溉方式,灌溉水利用系數為0.45。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黃河三角洲大開發,用水量不斷增加,濱州市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濱州市主要依賴引用黃河水,當地地表水和過境客水多年平均資源總量為16.67億m3,年均利用量為1.87億m3,僅占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的11.22%。徒駭河、馬頰河區部分宜井區未能充分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而小清河區地下水超采嚴重。
濱州市現行的地表水價格、自來水價格、污水處理費標準長期偏低,低于成本。從事供水和污水處理的企業長期依靠國家財政補貼生存。
明晰水權是深化水利改革,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的必要前提,水價的調整和水市場的培育和發展是水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手段。目前,濱州市仍表現為水權不明晰,水市場不發育,極大地影響了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1)積極推行市級水務一體化管理。至2002年9月,濱州市完成全市縣級水務改革,將自來水公司整建制移交到水務局,實現了城鄉供水、排水、污水處理與回用的統一管理,制定了相對完善的水務管理制度。濱州市應在縣級水務管理體制改革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大力推進市級涉水事務一體化管理,整合行政職能,理順職責關系,將涉水部門的管理職能,全部劃歸水行政主管部門。
2)完善流域與區域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濱州市分屬的黃河流域、海河流域、山東半島獨流入海流域三大流域管理機構,均設有獨立的管理單位,沒有形成一個有權威性的統一的水管理體系,缺乏統一調度和管理流域水資源的功能。為了應付日益嚴重的水資源危機,需建立一個高效合理的水資源統一管理機構。
3)建立水權市場。建立和完善水權制度,明晰水資源產權,實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實行多渠道、多層次投資開發利用水資源,加強水權、產權管理,實行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和轉讓,促進經營者和使用者對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提高水資源利用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4)建立健全節水管理機構。逐步將水務市場監督管理與水務經營相分離,整合政府各涉水管理部門,統一資源、環境管理和水務市場監管;建立健全市、縣、鄉三級節水機構,成立節水辦公室,推進綜合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推進供水、配水、節水、排水、污水處理和回用等公共服務部門的市場化改革,完善特許經營機制,建立水務市場化經營管理體制。
1)完善節水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修訂完善濱州市《水資源管理暫行辦法》、《水資源開發利用暫行辦法》、《節約用水辦法》、《地下水管理辦法》;出臺濱州市《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辦法》、《農業節水灌溉辦法》、《地下水超采區管理方案》、《排水管理條例》、《地下水資源管理條例》、《中水工程建設與使用管理辦法》、《濱州市用水指標交易管理辦法》等政策、法規,使地方性節水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推進依法治水進程。
2)加強節水標準體系和技術規范建設。結合濱州市的水資源狀況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開展濱州市節水標準體系和技術規范建設。制定《濱州市農業灌溉用水定額指標及管理辦法》、《濱州市生活用水定額指標及管理辦法》、《濱州市工業用水定額指標及管理辦法》,形成較為完備的節水技術標準體系。
1)確定各縣(區)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各縣(區)用水總量指標根據全市用水總量、各縣(區)的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包括外調水量)、現狀用水量、人口及增長趨勢、經濟規模、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態勢等因素統籌考慮確定。按照現有工程及規劃期內新建各種蓄水工程的可供(可開采)水量,確定各縣(區)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各縣(區)將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通過層層分解,明確到鄉(鎮)、灌區、用水戶,做到層層有總量控制指標。
2)建立年度水量分配方案。根據水量分配方案,動態制定年度水量調度計劃。節約用水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用水總量控制所規定的用水定額指標,確定年度用水指標,進一步加強城市重點用水戶的計劃用水管理,通過價格杠桿促進節約用水。
3)推行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各縣(區)用水總量確定后,根據各單位用水指標、近年來實際用水量等情況,編制用水計劃,落實管理措施。對工業和非工業用水戶實行計劃用水和定額用水相結合的管理方式,對用水戶實行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相結合的基本管理制度,把用水定額作為用水計劃下達和節水考核的重要依據。
1)配套完善取水許可制度。健全取水許可制度,加強取水許可制度的監督管理和行政執法,加強取水管理,根據區域的可供水量核定許可水量。
2)實施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針對不同用水對象實施差異化水價政策,對用水浪費、污染嚴重等社會成本較高的用水戶,實行階梯式水資源費,制定更加嚴格的標準。研究收取農業用水尤其是經濟作物等高附加值農業用水資源費。根據不同區域的水資源緊缺程度和用水對象,征收不同標準的水資源費。
3)加強計劃用水指標管理。實行居民生活用戶和單位用戶分類管理,對單位用戶用水實行計劃用水指標管理,年實際用水量超過3萬m3的,將被視為重點單位用戶。單位用戶未取得用水計劃或者超出用水計劃的,按規定繳納超計劃用水累進加價水費用。盡快對城市綠化、市政設施、消防等公共設施用水實行計量計價制度。
1)健全水功能區管理制度。嚴格實施《濱州市水資源保護規劃》,制定水功能區管理辦法,提高全市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核定各水功能區納污總量,制定分階段控制方案,依法提出限排意見。建立跨市界河流斷面水質定期監測制度。劃定地下水功能區,編制地下水保護規劃,完善監督管理制度,通過節水和合理配置水資源逐步壓縮地下水超采量,開展全市地下水保護試點工作??茖W劃定和調整飲用水水源保護地,切實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
2)加強排污口的監督管理。制定出臺《濱州市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辦法》,嚴格入河排污口設置審批制度。新建、改建、擴建入河入湖排污口要進行嚴格論證,堅決取締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的直接排污口。對取用水戶退排水加強監督管理,嚴禁直接向河湖排放超標工業污水,嚴禁利用滲坑向地下退排污水等。
3)完善取用水戶退排水監督管理。合理制定取用水戶退排水的監督管理控制標準和處罰辦法,對取用水戶退排水加強監督管理。
1)改革水價體系。以水價改革為突破口,建立科學的管理體制和水價體系。實施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水價辦法”,做到成本補償、合理收益,體現一般商品的價值規律。適當考慮供求關系,采取市場調節,實行動態水價和超計劃累進加價制度。
2)合理確定和適時調整水價。按照促進節水減污、合理收益、優質優價、公平負擔的原則,合理確定和適時調整水價。
3)實行差別水價。對不同水源和不同類型用水實行差別水價,逐步使水價管理走向科學化、規范化軌道。逐步推進水利工程供水兩部制水價、城鎮居民生活用水階梯式計量水價、生產用水超定額超計劃累進加價,適當拉開高用水行業與其他行業用水的差價。同時,保證城鎮低收入家庭和特殊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用水。
4)擴大水資源費征收范圍,適當提高征收標準。全面開征工業和城市取水的水資源費。根據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供水成本,結合自來水價格調整,加大水資源費調整力度,逐步使城市供水管網覆蓋范圍內取用地下水的自備水費高于自來水價格,使開采使用地下水成本與城市自來水價格保持合理的比價關系,有效遏制地下水的亂開濫采。
5)鼓勵使用非常規水源。按著補償成本、合理盈利、適當低于自來水價格的原則,合理確定再生水價格,積極引導工業、洗車、市政設施、城市綠化等行業使用再生水。
6)制定有利于節水的噴灌、滴灌等農業灌溉用水價格政策。在考慮農民承受能力的同時,區別地下水和地表水供水水源,認真測算各種灌溉方式的用水量,制定各地農業灌溉用水定額,對用水量大的漫灌逐步實行差別水價,對管灌、噴灌、滴灌、滲灌等用水實行優惠的價格政策。
加強節水設施、節水器具、計量設施、計算設備生產質量的監管;加強節水產品標識管理,對節水產品實行產品認證和市場準入制度。推廣節水型生活器具,繼續落實“三同時制度”。
1)建立健全績效考核制。做到層層有責任,逐級抓落實,調動人的積極性,使企業各級管理人員都有使命感,進而發揮創造力,確保濱州市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有組織、有步驟地向前推進,做到人盡其才,使人力資源作用發揮到極至。
2)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建立公開透明、公眾參與的民主管理機制。鼓勵用水者組織,特別是非政府組織,充分參與節水型社會建設。培育和發展用水者組織,參與用水權、水量的分配、管理和監督,以及水價的制定和實施,充分調動廣大用水戶參與水資源管理的積極性,促進節水的社會化。
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核心是制度建設。要深化體制改革,加強制度建設,逐步形成有利于節約用水和水資源高效利用與有效保護的水資源管理機制,切實解決濱州市水資源短缺問題,促進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