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美英
(東營市水利局,山東 東營 257091)
東營市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56mm,具有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的特點。可利用水資源包括當地水資源和客水資源,年可利用水資源量13.13億m3。
東營市當地水資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4.47億m3,通過河道建閘攔蓄,年可利用水量為1.08億m3。地下水資源量為2.55億m3,年可開采量為 0.85億m3,實際供水量在1.0億 m3左右。另外,黃河灘區地下水儲量為0.20億m3,目前開發利用率偏低。客水資源主要包括黃河、小清河、支脈河。黃河是當地主要的客水資源,年實際供水量在8億m3左右。小清河天然年徑流量8.94億m3,山東省分配東營市的水量為0.84億m3。支脈河多年平均入境水量2.86億m3,年可利用水量為0.36億m3。另外,山東省將來分配東營市的南水北調水量為2.00億m3。
東營市境內河流多為小河,納污及自凈化能力低,利用率僅為24%,目前尚無專門的雨洪攔蓄利用工程,90%以上的供水依靠黃河水源。近年來,連續的黃河調水調沙造成河床下切,相應加大了引黃閘可引黃河水流量;但在黃河來水小于200m3/s時無法開閘引水,造成新的供水矛盾。
東營市可利用地下淡水資源主要分布在小清河以南不足10%的342km2區域,難以向其他區域供水,且連年超采已形成地下超采漏斗區。勝利油田采油生產采取油水分離,分離水回注的方式,注水深度一般在300~400m,對深層潔凈的地下水飲用水源水層可能造成的影響有待深入研究。
目前,東營市的大中型骨干渠道已襯砌400km,建成平原水庫658座,蓄水能力達到8.31億m3。農業依然是用水大戶,田間節水灌溉率偏低,有待于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大中型平原水庫多為勝利油田早期建設,隨著社會變遷,現多為備用水庫,整體布局不盡合理,部分區域季節性缺水問題比較突出,亟需建設一批平原水庫。
東營市已建成污水處理廠4處,日處理能力達到21萬m3,處理后的中水多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水資源的浪費。除鹽、鹵化工外,海水、咸水及微咸水未得到有效地利用。
另外,東營市地處黃河最下游,在保障黃河入海水量的同時,應合理開發利用黃河雨洪資源。
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是2009年1月回良玉副總理在全國水利工作會議上第一次提出的。全國水資源工作會議上,陳雷部長再次明確提出。其大體框架是:以總量控制為核心,節約保護為重點,取水許可為抓手,水資源征費為手段,對年用水總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區納污容量嚴格實行三條“紅線”管理。
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是由水的不可替代特性決定的,是解決水資源緊缺與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矛盾的需要,是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需要,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需要。
東營市是黃河三角洲中心城市,轄2區3縣2個開發區,總人口180萬人。2009年全市實現生產總值2076.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80.87億元。2009年11月23日,國務院批復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標志著黃河三角洲開發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加強水資源管理、確保水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是確保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開發建設的關鍵。
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對水資源實行總量控制是關鍵,應建立切實可行的硬件和軟件保障體系。硬件建設方面主要是建立水資源監測網絡、大力實施節水型社會建設、開發利用常規水資源與非常規水資源并重。軟件建設方面應完善法規體系建設和考核評價制度,建立一支水資源監測隊伍,利用政策鼓勵開發利用非常規水資源。
1)完善法規體系建設和考核評價制度。依據國家、省現有水資源管理制度,制定出臺《東營市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管理辦法》,各縣(區)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建立完善的評價考核體系和獎懲辦法。通過指標量化分解,明確責任,并將考核情況與政府、部門和干部的考核直接掛鉤,確保制度扎實有效地得到落實。
2)建立轄區內獨立的水文水資源監測機構。東營市沒有建立獨立的水文機構,水文工作暫由濱州水文水資源勘測局代管。應盡快成立東營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同時在2區3縣2個開發區成立縣級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或設立監測基地中心,具體承擔境內水文管理和水資源監測工作。
3)建立健全水資源監測站網。依據行政區域劃分為7個水平衡區,通過監測站網的設立實現對水資源量和質的監測。具體做法:一是地下水。在南部井灌區及黃河灘區建立地下水監測站網。在與濰坊、淄博、濱州等行政區劃臨界沿線布設監測井,區域內選擇典型區、地下水超采區、生活飲用水源地、咸水入侵區等布設監測井;在采油區設立專項監測井,對其周邊水層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監測;對工業企業等用水大戶設立監測點,并實行智能卡數字化管理。二是引黃區域。在王莊、麻灣等10處引黃灌區渠首引黃口門布設監測點對引黃總量進行監測;在灌渠縣(區)交界處布設監測點,對不同區域供水情況進行監測;選擇不同灌區不同類型典型渠道,對渠道輸水損失進行監測。三是在廣南、永鎮、勝利、辛安、耿井、一村、孤河、利津、孤東、汀羅、南郊、淄河、利北等13座已建或在建1000萬m3以上大中型平原水庫設立監測點。四是在小清河、支脈河、廣利河、預備河、沾利河、神仙溝、草橋溝等 7條骨干河流入河排污口、引水及排水口附近設立監測站點。
4)科學劃定“三條”紅線。統籌考慮東營市區域水資源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用水水平,按照總量控制、增量嚴管、指標轉讓和污染排量控制的原則,明確“紅線”劃分標準,設定三條“預警線”。將指標層層細化,分解到縣級和鄉(鎮)以下,逐級上報年度內用水計劃,計劃不得超出分配供水總量。農業是用水大戶,用水量在70%以上。鼓勵新增工業企業通過投資興建節水型農業,減少農業用水指標,并取得用水權。城鎮生態、綠化等用水充分利用雨洪水、中水等資源,鼓勵工業企業開發利用非常規水源。另外,勝利油田作為工業用水大戶,具有自己的引蓄水工程,涉及供水范圍廣,應加強水資源取水許可制度,實現對全市水資源的統一調度。
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對促進人水和諧、生態修復、保障水資源永續利用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各級政府負總責,水行政主管部門牽頭,各相關部門密切配合,方可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