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蓓 馮建維 曹修煜
當西南罕見的干旱,引起了全國乃至其他一些國家的關注,當旱區出現糧價上漲等一些社會問題時,在我國最大商品糧調出省黑龍江,業界熱議的是:云南這個年均降雨達1200多毫米,最多達2400多毫米的多水山區尚且發生如此大旱,如果旱災頻發的黑龍江省發生如此大旱,將毫無疑問的危及國家的糧食安全。專家認為,黑龍江省作為全國最具糧食增產潛力的地區,國家應對黑龍江省水利設施建設予以重點傾斜,確保黑龍江省成為國家穩定、可靠的大糧倉。
“我種了一輩子地,近10多年來是越來越旱”,今年59歲的肇東市五里明鎮東升村農民于林堂告訴筆者。于林堂說,肇東市十年九旱,以前春旱持續不到1個月,現在最長能持續2個月,抗旱用的機井也越打越深。林甸縣和平村農民王明說,以前當地只有春旱,夏季通常會澇,但近年來竟出現了春、夏連旱,氣候越來越差。
據黑龍江省氣象局科技預報處處長曲成軍介紹,從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黑龍江省降水量明顯偏少,全省出現了旱情持續時間長、非傳統干旱區發生了干旱、汛期發生干旱等新情況,全省作物生長關鍵期干旱發生頻率達70%。在近20年中,黑龍江省在春、夏季有12年發生全省大范圍嚴重干旱,平均不到兩年發生一次,就連歷史上很少發生干旱的北部大興安嶺林區和東部三江平原農區,近些年來也經常出現程度不同的干旱。
據黑龍江省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主任房建介紹:2007年,黑龍江發生了歷史罕見的夏伏連旱,全省農作物受旱面積9700萬畝,受災面積7000萬畝,分別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55%和39.7%。2009年5月,全省平均降水量僅為10毫米,高溫、少雨程度為歷史極值,全省受旱面積達9894萬畝,占耕地面積一半以上,作物受災減產嚴重。
干旱已成為黑龍江省農業生產的最大威脅。有關資料顯示,在1949~2007年間,黑龍江省旱災損失中累計受災面積12.7億畝,平均每年成災面積1524萬畝。累計減產糧食1210億斤,占全省糧食總產量的6.2%,平均每年減產20.52億斤。因旱糧食損失量超過20億斤的年份有17年,超過40億斤的年份有13年,超過60億斤的年份有4年。特別是2000年以來,因旱年糧食損失量超過40億斤的年份有5年,旱情越來越重,損失越來越大。
相對于我國西南地區“有水沒地”,西部地區“有地沒水”,黑龍江省雖然“有地有水”,但水土資源在時空上并不匹配。黑龍江省東、西兩大平原即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的土地資源豐富,耕地面積占全省的89%,但水資源僅占全省的50%。在農作物播種的4~5月間,降水量僅占全年降水量的5%~15%,易發生春旱。全省的水資源呈現出境內少、過境多的特點,水資源開發利用難度大。
長年的干旱,已使我省中西部種旱田的農民形成了“坐水種”的習慣,并且隨著干旱的蔓延和加劇,坐水種呈現了逐年由東向西發展之勢——即坐水種不僅在西部干旱風沙區成為農民抗春旱的“規定動作”,連黑龍江省傳統的澇區東部三江平原,也要抗春旱了。但坐水種只能解決旱田的出苗問題,面對近年來愈演愈烈的春夏連旱,農作物又面臨著“掐脖旱”。因此,現有的旱田抗旱措施,已不能抵御日益發展的旱情。
灌區是黑龍江糧食生產的“主力軍”。全省水田占耕地面積的20%,卻創造了占全省40%的糧食產量。但我們在海林、慶安等多地的水渠邊看到,水渠的破損十分普遍,甚至水渠中的分水閘是農民用石塊、裝滿土的袋子壘起來的石頭堆,起不到控制水量的作用。由于投入不足,從1990年以來,黑龍江省大中型灌區灌溉面積增加量不足100萬畝,已有灌區的渠道、閘門等骨干工程破損嚴重,而管理部門無力大修,只能對灌區進行小規模的“修修補補”。
據了解,由于配套工程不完善,黑龍江省內一些灌區尚未充分發揮作用。很多灌區只建了渠首但無錢建干、支、斗、農渠道,渠首工程完工后實際上仍不能發揮作用。由于沒有錢建設渠道和配套設施不完善,大量的灌溉能力閑置。此外,黑龍江省還有287座小Ⅰ型水庫屬病險水庫,大量的小Ⅱ型水庫工程質量差、隱患多。
原黑龍江省水利廳農村水利處處長劉自武認為,在日益嚴峻的旱情威脅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長期滯后、抗旱工程薄弱、配套設施不全等問題是黑龍江省建設“中國大糧倉”的心腹大患。目前黑龍江省水資源統籌調配能力不足,水資源配置還沒有形成體系,全省水庫興利庫容占地表水資源量的11%,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工程性缺水問題已經成為制約黑龍江省農業發展的“瓶頸”。此外,黑龍江省農田水利基礎設施薄弱,全省農田灌溉面積只有5000萬畝左右,3/4的農田仍處于“靠天吃飯”狀態。
此外,缺乏長期穩定的抗旱投入機制,也是制約黑龍江抵御旱災能力建設的重要原因。多年來在抗旱投入上,黑龍江省沒有固定的經費投入,缺乏穩定的抗旱投入保障機制,導致抗旱資金嚴重不足,抗旱應急工程少、規模小、分布不均,沒有形成完整的工程體系,抗旱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于黑龍江省建設“中國大糧倉”的需求。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黑龍江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院長戴春勝認為,我國西南地區大旱已為“中國大糧倉”敲響警鐘,如果此次持續干旱發生在黑龍江省,以全省現有的水利設施,恐怕支撐不到兩個月,會給糧食生產造成重大損失。鑒于黑龍江省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的重要戰略地位,國家應盡快給予政策、資金扶持,彌補黑龍江省水利建設欠賬,打破缺水“瓶頸”對建設“中國大糧倉”的制約。
2009年胡錦濤總書記到黑龍江省考察工作時精辟地指出:關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首先是水利設施建設,從黑龍江的實際情況來講也是如此,我們不是沒有水資源,問題是如何用好水資源。因此,國家應加快實施國務院已批復的黑龍江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加快黑龍江省兩大平原農業綜合開發試驗區建設。當前應特別著力扶持黑龍江建設尼爾基引嫩擴建骨干一期工程。尼爾基引嫩擴建工程建成后,可以發展灌溉面積448.25萬畝,年平均引水量28.89億立方米。國家已經立項的三江平原灌區工程是黑龍江省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中的重大項目,都應盡快落實投資,加快建設。此外,黑龍江省規劃建設的五常市龍鳳山、依蘭縣倭肯河、木蘭縣香磨山等19個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全部建成后,可實現水田灌溉面積667萬畝。
黑龍江省農委生產處處長李世潤說,為調動農民使用、維護農田水利設施的積極性,國家應對農民抗旱用電、柴油等給予適當補貼。黑龍江省耕地連片,如果利用大型機械進行深松整地,可以在不破壞土壤耕層的前提下,打破犁底層,加厚活性耕層,擴大“土壤水庫”容量,即表土耕層每加深1厘米,每畝能增加2噸蓄水能力,相當于蓄存3毫米降雨。國家應繼續加大對黑龍江省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的支持,加大對大型拖拉機及配套機具的補貼力度,重點支持大型現代農機作業合作社建設,讓更多的農民享受到購機補貼,增強耕層土壤涵養水分能力和抗旱澇能力,實現增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