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超
目前,我國水土流失類型區分為水力侵蝕為主的類型區、風力侵蝕為主的類型區和凍融侵蝕為主的類型區。水力侵蝕為主的類型區又可分為五個Ⅱ級類型區,即:西北黃土高原區、東北黑土區、北方土石山區、南方紅壤丘陵區、西南土石山區。風力侵蝕為主的類型區又可分為:三北戈壁沙漠及沙地風沙區和沿河環湖濱海平原風沙區。凍融侵蝕為主的類型區包括北方凍融土侵蝕區和青藏高原冰川侵蝕區兩個Ⅱ級類型區。
全國七大流域和內陸河流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黃河中上游的黃土高原區60萬平方公里面積中,嚴重水土流失面積達43萬平方公里,可以說黃土高原是世界水土流失之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量達3700噸(平方公里·年),最嚴重的地區高達5~6萬噸(平方公里·年),每年從黃土高原流入黃河三門峽以下的泥沙達16億噸,其中4億噸淤積在下游河床,造成黃河下游河床每年淤高10厘米。目前,下游河床高出地面3~10米,最高達12米,成為有名的地上懸河。
北方土石山區水土流失面積達54萬平方公里,年平均侵蝕模數為1130~1750噸(平方公里·年)。東北三省和內蒙部分旗盟的水土流失達18.5萬平方公里。其中黑土區雖屬緩坡,但多為長坡,雨量集中,土壤也容易流失,士壤侵蝕模數每年達6000~10000噸/平方公里。內蒙古、新疆與東北西部的風蝕面積達130萬平方公里,沙漠與戈壁東西綿延近萬里,氣候干旱。土壤沙化、堿化危及西北、東北及華北各省。
南方紅壤丘陵區同樣也存在嚴重的水土流失問題,長江流域以南的紅壤丘陵地區水土流失面積達67.48萬平方公里,僅長江上游35.2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區的土壤流失量就達15.6億噸,年均侵蝕模數達4432噸/平方公里。由于長江流失的泥沙顆粒粗,只有1/3細泥沙進入干流,2/3的粗砂、石礫淤積在上游水庫、支流和中小河道,給中小河流的防洪和水庫灌溉、供水、發電帶來很大危害。
(一)枯水季節水量減少甚至水源枯竭,河道斷流,具體表現:一是減少土壤蓄水量。二是水土流失使水庫、湖泊等發生淤積,使汛期水更多,枯季水更少。
(二)增加地表徑流,加劇洪水泛濫。當暴雨發生時,由于地面坡度大,植被不夠,坡面截流能力較差,土壤表層涵水能力低,使得降雨強度遠遠大于土壤入滲速度,雨水來不及入滲,迅速大量產流,瞬時形成山洪,陡漲陡落,使下游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嚴重損失。
(三)造成河庫淤塞,降低水利工程的效益。由于表層土壤裸露,在水力的侵蝕下,大量泥沙隨地表徑流流向塘庫、江河,一方面淤積的泥沙減少了庫容,削弱了水庫的防洪能力,另一方面造成溝渠江河河床抬高,嚴重影響行洪能力,因而出現10年一遇的流量20年一遇的水位現象。
(四)水環境質量下降。由于洪水增大,發生次數增加,表層土壤以泥沙形式進入水體,水體中含沙量增加,增加了水的濁度。同時,流失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有機質及殘存的農藥、肥料等物質,這些物質隨土壤一起進入水體,使水體的面源污染加大。水土流失越嚴重,進人水體的污染物就越多,水污染越嚴重,致使水體的稀釋自凈能力下降,水環境容量減少,水污染速度加快。
我國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的國家,山地丘陵和黃土地區地形起伏,黃土或松散的風化殼在缺乏植被保護情況下極易發生侵蝕。我國大部分地區屬于季風氣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達常年降水量的60%~80%,且多暴雨。
分析水土流失產生、發展的原因,除自然地理、造山運動、氣候變遷等因素外,最主要的還是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所致。一是對土地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二是對水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三是開發建設過程中產生水土流失。據統計,開發建設活動每年增加水土流失面積1.5萬平方公里,成為水土流失加劇的重要因素。
水土流失,在某種程度上講,是中國的頭號環境問題。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護、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維護和提高土地生產力,以利于充分發揮水土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建立良好生態環境的綜合科學技術。水土保持可以維持或增加土壤的入滲量,一些工程水土保持措施(如梯田、水凼、水庫等)還可以攔蓄徑流。一方面在汛期可以削減洪峰,提高防洪能力,另一方面,在枯水季節可以補充徑流,減少徑流的年際變化。水土保持可以減少水土流失量,很多水土保持設施(如水平梯田、小山塘、排灌溝渠等)還可以攔泥拽沙,增加塘庫蓄水,提高水利工程的效益,減少水庫、湖泊、河道等的淤積,延長水庫的使用壽命;水土保持可以減少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的發生,從而降低了滑坡、泥石流對水利工程損壞率;水土保持可以提高水環境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