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0日,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十次學術年會在科學時報社成功舉辦。中國記協黨組書記翟惠生、中國科協調研宣傳部部長王春法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理事長焦洪波、顧問楊時光及理事、會員和來自全國各地報刊、廣播、電視、網絡數字等媒體和高等院校、科技傳播研究機構的編輯記者、專家學者等70余人出席會議。本次會議以“科學發展觀和科技傳播”為主題,與會者圍繞技術發展和新興傳播手段對媒體帶來的各種新的挑戰和機遇等話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與會者達成共識,目前13億中國人正釋放著前所未有的強烈物質文化需求,傳播科學知識滿足他們求知求真的需要是媒體的天然職責。基于此,他們認為,一方面中國的傳媒需要大發展,尤其是科技傳媒遠未達到發展的理想狀態。另一方面,中國乃至全球的媒體業正經歷著信息技術帶來的前所未有的大變革。現有傳媒格局正受到新興媒體的嚴峻挑戰,新舊媒體的博弈將出現洗牌效應,這一媒體業的內生變量引發的各種媒介的融合、兼并、重組、震蕩,將成為今后一個時期的主要特征。
對科技傳媒發展所面臨的問題,翟惠生認為,科技報道要成為當前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今年兩會提出2010年GDP的增長目標將控制在8%左右,實際上給經濟結構調整的轉變留出了富裕的空間。所以,翟惠生指出,“保八”不是單純的經濟話題,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在經濟機構調整中應起到重要的作用,“保八”也是科技話題,科技傳播應當從政治經濟學視角轉向科技經濟學視角。
對與會者集中關注的新舊媒體的博弈問題,翟惠生也發表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新舊媒體是相融相通的。傳統媒體擁有影響公眾和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和報道話語權,新興媒體具有影響最廣大受眾的迅捷傳播能力。在媒體的未來發展中,傳統媒體要做內容提供商,而新興媒體將繼續提供強大的傳播力。二者需要進行資源整合,取長補短,最終實現資訊和價值觀的最有效傳播,以及經濟效益的最大化。這應該是科技類媒體做大做強的根本途徑。

中國科技新聞學會是由全國科技新聞傳播工作者和單位自愿結成的依法登記的、從事科技新聞傳播學術活動工作的全國性法人社會團體,學會成立于1988年初,現有團體會員40個(其中地方學會16個),個人會員千余人。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學術年會每兩年舉辦一次。
本次會議系中國科技新聞學會首次將學術年會開在采編一線。科學時報社作為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團體會員之一,獲本次學術年會“優秀組織獎”,并有4篇學術論文獲獎。獲獎篇目為:
李浩鳴:《科技新聞深度報道的科學認知問題》 獲論文特等獎
徐雁龍:《專業類報紙的重圍與突圍》 獲論文特等獎
鄭金武:《科技新聞編輯的社會學視角》 獲論文一等獎
張明偉:《探析開心網發展之路》 獲論文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