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敏 李 帆
西安作為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城市,近年來的發展受到國家和政府的關注,社會老齡化帶來的影響日漸突顯。西安市自2000年跨入老年型社會行列至今已走過了近十年的歷程,據市老齡委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目前60歲以上的老人已達到108萬人,約占全市總人口的13.8%,今后20年,西安市老年人口將以平均每年3%以上的速度遞增。為了了解西安市的老年人需求,研究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老年人居住狀況,立足西安市城市環境,對老年居住需求進行具體分析。除發放問卷外,還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居住小區進行更為深入細致的走訪和入戶調研,對西安老年居住環境的設計研究具有普遍指導意義。
本次調查,我們從西安市老年人中隨機選取樣本作為調查對象。考慮到西安市城市老年人口的地域分布狀況,以老年人口比較集中的區域碑林區和雁塔區為中心區向周圍輻射。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小區進行抽樣,為研究欠發達地區的住宅改善對策做準備。
所有64份調查問卷中,男性占34人,女性占30人;從年齡結構上看,55歲~69歲29人,70歲~79歲 27人,80歲以上占8人;被調查的老年人口以前所從事的職業為機關干部者3人,事業單位人員18人,國有企業技術人員7人,國有企業管理干部占5人,一般職工27人,無固定職業者4人。
以下是對調研結果的總結分析。
老年居住狀況與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密切相關。西安市位于中國西部內陸,由于經濟發展程度的局限,使老年福利的經濟基礎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在受訪的老年人群中,月平均收入在800元(西安市社會平均工資水平)以下者占62%,800元以上者只占38%。其主要收入來源和消費支出如下:來自退休金和儲蓄金的占80%,來源于子女贍養的占18%,來自老年人繼續工作收入的占2%。由此可見,老年人的人均收入普遍較低,絕大多數以退休金作為生活來源,收支狀況基本滿足,開支有余的僅占極少數,少數靠子女贍養。通過了解,老年人的經濟開支主要在伙食、住房、衣物及醫療,用于娛樂的較少。
老年人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影響,在現實社會中往往會面臨許多與青壯年時期所不同的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加以及時解決,可能會大范圍影響老年人的正常生活,甚至可能導致成為一定層面的社會問題。在調查中,西安市老年人當前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醫療保健(61%)、生活困難(53%)、住房(56%)和心理孤獨(24%),而在老年人對生活滿意度的評價中,只有38%的老年人對目前生活感到滿意,而不滿意者達20%,其余42%的老年人則認為一般。上述問題說明,目前西安市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還有待提高。
1)調查顯示,老年家庭人均住房面積為5.3 m2,而老年人人均面積則僅為4.6m2,老年人的人均居住面積低于家庭人均居住水平。老年人居住面積 10m2以下占24%,10m2~15 m2占45%,15 m2~20m2占13%,20m2以上占18%,但具有10m2以上面積的基本不是以老人為戶主的住戶。這反映出老年人在多代同居的家庭中居于次要地位。
2)老年人中59%的有一個單獨的居室,沒有單獨居室的老年人中半數以上仍與已婚子女同居一室,這對雙方生活十分不利。76%的老年人在同戶中的居住部位比較好,這體現了我國傳統的養老敬老的光榮美德。
3)老年人的住房設備總水平比較差。在調查中老年人對扶手設備的要求是最高的,大約有58%的老年人要求設置。圖1為老年人對廚房和衛生間的要求,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老年住宅廚房、衛生間的現狀和不足。老年人中要求安裝緊急呼叫裝置的占65%,設防盜裝置的占33%,設煤氣泄漏報警裝置的占42%,設漏電保護裝置的占38%。圖2為住宅相關設備的普及率。

由此可見,老年住宅建設的規模、速度和質量還遠遠不能滿足供給的需要。因此,對于已占總人口十分之一的西安市老年人口,對老年人家庭居住質量應予以高度的重視。

調查反映出老年人居住狀況呈明顯的多樣化特點。其結果表明,在受訪的老年人群中,選擇與配偶居住者居首位,占調查人群的45%,其后依次是“與子女或孫子女”(37%)“單身獨居”(14%)和“其他”(4%)。而對于養老方式的選擇,76%的老年人選擇在普通居住區居家養老,15%的老年人選擇養老院養老,而在城市新興的老年社區養老卻只有9%的老年人選擇。在問及選擇在普通社區(包括原有居住區和新建混合居住區)居家養老的原因時,64%的老年人期望“得到持續的生活照顧”,36%的老年人是期望“在熟悉的環境中享受天倫之樂”。而選擇養老院養老的原因則主要是生活無依,個別老年人則是不愿給子女增加負擔。至于社區養老只有9%的老年人選擇,主要是大部分老年人還不了解這一居住方式。調查中發現,實際上老年人對社區養老方式還是表現出極大地關注,當問及理想的養老方式時,許多老年人都希望“不要離家太遠”“能夠經常見到過去的街坊鄰居”“有事時能很快見到家人、得到生活照顧”等等,這說明,調查中老年人所說的在“家庭養老”實際上已經包括了許多社會和社區的綜合服務內容。這反映了老年人的居住需求,對社區規劃設計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通過對西安市老年居住需求的調查,得出以下結論:
1)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城市老年人的生活狀況普遍偏低,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老年人占到調查總數的73%,這與東部地區以及目前正處于工作狀態的人相比,其經濟保障能力較弱,這種不公平狀態極大地影響著西部老年人居住生活。2)居家養老仍然是城市老年人養老的主要方式。老年家庭與子女合居較多,獨立居住較少。家庭是我國老年人傳統養老的主要場所。隨著家庭小型化和家庭結構的變化,家庭養老功能逐步削弱,必須探索新的養老模式和居住體系既滿足老年人對家庭的需求,又能使其享受到來自社會福利的雙重關懷。3)住房質量不高,受訪老人主要住在早期的商品房小區、城東廠區及大型企事業單位的職工家屬樓里,還有部分人跟孩子同住。配套設施不完善,主要表現在衛生間、廚房的水、電安裝,設施操作方式不符合老年人獨立使用的安全方便的特點。4)受訪者對理想居住環境的要求高度一致,80%的人都追求田園生活,渴望親近自然,他們希望到空氣新鮮、污染少的地方去養老;出于對身體的考慮,70%的人不希望居住的樓層太高,小區周邊要有康樂中心、老年健身中心等等;90%的人表示,雖然他們不希望打擾子女,各自有相對自由的空間,但仍盼望不要與子女的居所距離太遠,便于子女節假日探望。5)生活環境對老年人心理問題的影響不容忽視。調查顯示,老年人需求的戶型面積不必太大,但在社區內需要熟悉的人際交往環境,以避免內心的空虛寂寞。盡管在調查中只有24%的老年人認為自己有一定的孤獨感,但事實上,當年老離開工作崗位之后,老年人與同事、朋友見面機會減少,而家中子女忙于工作,“空巢家庭”增多。因此許多高齡老人大多存在苦悶、孤獨、抑郁、煩躁、多疑、健忘,甚至幻覺和厭世,高齡人口的心理變化和心理障礙日益成為普遍的社會問題。為老年人創造熟悉、親切的居住環境,最大程度上解決代際交往關系,滿足其心理需求是其健康生活的保障。
[1]王曉敏.新型在宅養老模式的城市住宅設計研究[Z].2008.
[2]西安市人口老齡化現狀及對策建議[EB/OL].中國人口網,2008-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