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潘安 金雯 唐辰
南潯位于河網密布的江南水鄉,多以民居為主,整體氣質靈秀平穩,以水路為脈絡,外環內繞、咫尺往來、舟楫為主;古鎮內河港交叉、構成十字河道,臨水成街、因水成路、依河筑屋、前店后坊、前店后宅、前宅后院的市鎮網絡和15座建于12世紀~16世紀風格各異的石拱橋將水、路、橋融為一體,“鎮內、鎮外,皆以水路為脈絡,外環內繞、三步一橋、五步一拱、沿河廊屋、修直平遠”。與此同時,申蘇浙皖以及申嘉湖杭兩條東西交通大動脈的相繼開通使得位于浙北的南潯與上海、蘇南有了更為密切的聯系。
只有通過科學的開發,才能更好的保護。在以“開發利用中去保護”為最終目的,積極尋找政府長遠的保護利益和商業化的投入產出運營模式的最佳結合點,南潯因其豐富的旅游資源、深厚的歷史底蘊、優越的區位優勢、獨特的地緣優勢而發展旅游的起步較早。南潯建筑保護分為以下兩個階段:2011年前的保護思路著重于文物保護單位的環境整治、水鄉風貌與空間形態的完整保護以及古鎮內居民生活質量普遍得到改善;2011年后的側重點則放在文物保護與環境整治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古鎮保護取得了良好的綜合效益。
南潯在保護和延續古鎮歷史格局與風貌特色上不遺余力,分別從節點、軸線和區域三個層次進行:
歷史節點是體現古鎮文化底蘊、民俗風情的舞臺,在古橋上,水溪邊,街市里的標志性歷史建筑應做到“修舊如故”。南潯古鎮控制區內建筑高度多數為1層~2層,基本上維持了民居平緩樸實的建筑風貌,建筑尺度多數也和河街尺度相協調,對寺廟廟堂、祠堂、府邸、私家園林、古井、古橋等較低矮的建(構)筑物的周邊新建建筑高度適當控制;新建建筑色彩大多取黑白灰及江南水鄉傳統民居特有的色彩、裝飾,建筑形式也基本與民居形式的坡頂黑瓦房統一起來,建筑的門、窗、墻體、屋頂及其他細部采用江南水鄉傳統民居的做法,多數新建筑也基本保留了民居特有的建筑風貌。
軸線是人們組織生活的主要通道和方向,并將各個節點有效的串聯,亦是游客體驗和游覽南潯古鎮的主要通道。大致可將南潯軸線分為沿河風貌帶和街市風貌帶。沿河風貌帶包括百間樓河地段、南市河地段、東市河地段等,基本保持了“小橋流水人家”的傳統特色,建筑形式多為坡屋頂,體量也較小;河水保持流暢潔凈,沿河綠化以及綠化所配置的樹種基本都符合歷史環境,與水鄉古鎮風貌相協調。
區域通過整體與局部的微妙關系全面概括了保護思路和特有的建構文化,也帶給游客一個較為完整的地域印象。作為昔日中國近代最大的絲商團體,南潯經濟正在大踏步恢復并發展迅速,鎮域已遠遠超過歷史上南潯鎮的范圍。南潯劃定新老區的過渡地帶為區域控制區,范圍是古鎮控制區向外延伸300m~500m,對控制區內的建筑高度、建筑風貌進行整體控制,使古鎮風貌特色得以保存。以“中西合璧,歐陸風情”為主要建筑特色的傳統民居為基點,服從“體量小、色調淡雅、多留綠化”的原則,擺好古鎮控制區與新區之間的關系。
1)建筑高度現狀堪憂。古鎮控制區內局部地段的建筑高度為三四層,分布混亂,個別建筑達到5層以上,嚴重破壞了古鎮的歷史風貌和傳統空間尺度。譬如百間樓地段由于沒有對周圍環境有效控制,后建的煙囪、水塔以及廠房等高踞民居之上,破壞歷史氛圍,成為嚴重視線障礙。
2)旅游開發缺乏南潯特色。江浙一帶多古鎮,除了浙北的南潯、烏鎮、西塘以及蘇南的周莊、同里、直江南六大古鎮之外,還有塘棲、新市、余杭、紹興、海寧等多處,它們或多或少進行過旅游開發,具有江南典型的民居、橋梁、水系等景觀特點,資源有較大雷同性,走進水鄉古鎮,看到的都是小橋、流水、人家,吃到的都是蹄、酥餅、糯米粽:游客去過一個對其他幾個也就能略知一二而意興闌珊。

3)古鎮環境亟待整改。南潯古鎮及其他一些區域存在較嚴重的衛生問題,主要存在于城郊結合部、新老城區結合處、農貿市場、背街小巷、民工生活區、河道等區域內。古鎮的旅游開發,使得當地居民和外來人員及游客混雜居住,導致素質參差不齊,整體居民對于古建筑環境保護意識比較淡薄,破壞了南潯人文氛圍,更影響了古鎮居民的日常生活。我們在調研問卷統計過程中發現:100名年齡比例分布均勻的受訪居民中九成以上的居民表示旅游開發對其日常生活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見圖1。
4)古鎮保護意識亟待宣傳。作為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南潯古鎮,居民的保護意識與古鎮的保護現狀息息相關。在調研問卷統計過程中發現有48%的人表示支持南潯古鎮進行保護,但也有38%的人對此表示無所謂,從數據上看古鎮居民整體保護意識不高,對古鎮保護的目的理解得不深刻,這極大影響到了政府部門對南潯古鎮保護措施的有效實施,也成為古鎮保護措施開展的一個難題之一。調查中還顯示有84%的居民表示基本都了解政府部門針對南潯的規劃保護政策,但熟悉的人只占到13%,見圖2,可見政府部門對古鎮保護措施的宣傳力度不夠,這對于保護政策的落實也有一定影響。目前對南潯古鎮開發,被訪者的滿意程度只占不到五成,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古鎮保護的效果仍然有待提高。由此可見,提高全民的古鎮保護意識刻不容緩。
1)管理體制制約。古鎮南潯管理體制存在較大的制約,最大的表現就在于南潯古鎮之中,南潯古鎮內的各個景點分屬不同的管理部門,有的屬于建設部門管理,有的則屬于園林部門管理;有的景點產權和開發管理也不屬于同一部門,如嘉業堂藏書樓產權屬于浙江省圖書館,而日常的旅游開發管理則隸屬于旅游開發公司等等。可以說南潯古鎮旅游管理中有政府的參與、企業的參與,也有行業協會的參與,各方在利益分配、管理權力、管理職能等方面存在著各種分歧和千絲萬縷的關系,這給古鎮的開發建設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2)歷史核心保護區合理規劃難度較大。首先,南潯古鎮在近現代進程中,對文化遺產的破壞是極其嚴重的,古鎮保護難度可想而知;其次,需要保護的單體建筑分布不集中往往導致無法有效采取集中保護,譬如在具有重要地下文化遺跡的地區進行城市改造應充分考慮遺跡的存在,并不得對其造成損害;再次,南潯因提倡“生活古鎮”的概念而勢必會導致核心保護區內居住者對古建筑的局部改造,影響了整體風格。
3)古建筑保護資金難以徹底落實。由于政府部門對于南潯古建筑的保護資金有限,社會募捐難以成為主要的資金來源,招商引資成為必然趨勢。但企業的經濟利益關系與政府對于古建筑長遠的保護政策及社會關注度產生了沖突。如何調整這三者的關系成為南潯古建筑保護的關鍵。
4)南潯古鎮保護檔案資料不夠全面詳盡。能讓游客和保護部門充分了解南潯大規模古建筑,南潯各景區相關古建筑方面的資料較為詳細,但小規模的、散落在景區周邊的古建筑還是缺乏基本的存檔保護意識。

歷史如河,漸行漸遠,記憶似酒,越陳越香。當下的南潯古鎮較于十年前不管在“保護與發展”的措施落實上還是在“生活著的古鎮”的理念推廣上都有一定成果。通過南潯古鎮的實地調研,我們對古鎮保護現狀所出現的有關建筑與環境、管理體制與保護方式等的問題得到了初步驗證,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何更好的做到“保護規劃合理、管理系統完善、資金循環利用、南潯特色的新型古鎮”仍值得我們去思考,去關注。
[1]王 蕊,陳 卓.淺析古鎮景觀風貌保護與資源開發的和諧發展[J].山西建筑,2009,35(9):54-55.
[2]阮儀三.江南水鄉古鎮——南潯[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02.
[3]李其榮.城市規劃與歷史文化保護[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