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肖 柴守亮
隨著青島東部新區的開發建設,東部沿海一帶開發建設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尤其是濱海地帶的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對濱海的景觀和人的親水活動及親水心理產生負面影響,具體從以下幾方面體現:
1)濱海地段建筑密度和容積率過大,對濱海景觀產生擠壓感,阻隔了到達濱水區的視線和行為,減弱了人們享受接近自然水體的優勢,如青島極地海洋世界過大的體量使得濱海活動空間顯得過于狹小。2)建筑空間和濱海開放空間銜接過硬,缺乏過渡。3)建筑外部空間在與城市空間的關系上處理不好,一種情況是建筑供某部分人使用缺乏相對私密性,另一種情況是建筑保證了私密性的同時又失去了和濱海景觀聯系的通透性。4)空間尺度過大,缺乏親和力。5)建筑外部空間中缺少人性化場所和設施,造成空間利用率低的狀況。6)建筑室外停車與濱海景觀產生矛盾。7)濱海岸線資源共享和建筑被一部分人使用,引起公共空間的開放性要求和建筑使用的私密性要求的對抗。
青島國際帆船中心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帆船比賽場地,位于青島南部濱海區,浮山灣景區內,在東部新區范圍內青島市行政中心東側,該區西側與五四廣場最近處約200m,南側為浮山灣,北側臨近東海路,東側為居住區用地。市內的著名風景點“燕島秋潮”位于基地內燕兒島山的東南角,該地依山面海,風景優美。青島國際帆船中心占地面積約45 hm2,其中場館區30 hm2,賽后開發區15 hm2。奧帆比賽所有必備設施全部位于場館區,其中有奧運分村居住區、奧運分村國際區、行政管理中心、場館媒體中心和后勤保障中心,總建筑面積約133000m2,另外還有測量大廳、陸域停船區、下水坡道、主、次防波堤、奧運紀念墻等配套設施,主要競賽下水區布置在東側岸區。
“親水”這一概念,起始于20世紀70年代,當時主要指利用河、海水岸開辟易于親近的公園,對水岸空間強調娛樂性應用,這是狹義的“親水”概念,現在“親水”的觀念大大擴展,廣義上指建立人與自然結合的契機。建筑的親水性這里是指建筑及其環境的建成有利于人們的各種親水活動,而不是阻礙親水活動。建筑對親水性的影響因素有濱水區的可達性、建筑的形態、建筑濱水的公共空間、景觀環境設施等方面。以下將分別從這幾方面分析青島奧運會帆船基地的親水性設計。
1)可達性分析。濱水地段大型公共建筑的特點之一是擁有較大的車流量和人流量,因此便捷可達的外部交通組織不僅有利于建筑本身的運轉,還能加強濱水區的可達性,有利于濱水景觀和人們的親水活動。離帆船中心最近的城市主要道路是東海路,次級道路燕兒島路與帆船基地直接相連。通過山東魯、福州路和南京路三條南北向城市道路與城市腹地相接。周圍交通便利,從最近的公共汽車乘車點到青島“奧林匹克帆船中心”的距離不超過400m,步行5 min左右即可抵達。其中將位于南部的燕兒島打通隧道,與澳門八路連接起來,使帆船中心與環海路澳門路連成一線,使奧帆基地與整個沿海乃至市區之間暢通無阻。中心的主防波堤觀眾看臺直接與城市的濱海步行道相接,使南部沿海的濱海步行道趨于完整(見表1)。
濱水大型公共建筑功能組成往往比較復雜,人流、車流的分類也相應的繁多,如何保障順暢的車行環境和宜人的步行環境,協調車流、人流與濱水活動場地的關系,就成為濱水大型公共建筑內部交通組織的重點。

表1 基地內部各種車行、步行線與濱水活動場所的關系
帆船中心內部道路有六條道路,分別為一、二、三、四、五、六號線,其中三號線路和一號線路通過燕兒島山山體中間的隧道連通,與青島現有的環繞海岸線的澳門路連成一線。車型路線為三號線、一號線、二號線和澳門路形成的環形路線,同時也是物資運送路線。主要步行路線為五號線。步行參觀人流由澳門路進入奧林匹克大道,沿著基地內部濱海木棧道媒體中心后面的濱海步行道。途經主題公園、碼頭區和帆船停泊、下水區,可以學習帆船知識、觀看帆船的停泊、下水等活動。比賽觀看場地設在主防波堤上和奧運紀念大道。在主防波堤上可以看到遠處海域帆船競技的激烈場面,觀眾可以從一號線進入觀看臺;在奧運墻紀念碼頭可以觀看到帆船下水的壯觀場面。
2)建筑形體形態。青島市規劃局對奧運會青島帆船比賽基地的建設提出的規劃原則中包括新建建筑的尺度、造型要與環境風貌協調,體現青島山、海、城的地方特色,沿海岸線不宜建設大體量的高層建筑,以免遮擋看山觀海的景觀視線。帆船中心建筑群將奧運分村居住區、奧運分村國際區、行政管理中心、場館媒體中心和后勤保障中心幾個單體合理分散布局。群體建筑沿縱深方向布置,留出直接深入到城市內部的開放空間,將濱水景色引入到城市內部,并且在重要的視廊區間應斷開,防止形成一排封閉感很強的墻。帆船中心建筑單體中除了奧運村為17層的大體量建筑,作為整個區域體量最大的建筑,具有標志性外,濱水的其他單體均為多層的小體量建筑,保障了濱水區的視覺通透性,基地內保留了燕兒島山,新聞媒體中心的建筑形象和燕兒島山相呼應,烘托出山形輪廓,構成優美的韻律變化,突出了帆船基地山、海的環境特色。在城市空間與海域空間之間形成了良好的過渡,前承大海,后依山勢,借山勢而起,依碧波生輝,將成為青島海濱景觀的一個亮點。
與城市其他建筑相比,濱水大型公共建筑在形式、色彩上都有自身的特點,人們留下深刻的視覺印象。基地中的奧運村建筑塔樓東端突出部分,采用直達屋頂的弧線造型,消除矩形建筑的呆板、單調的缺陷,使整個建筑增添了生動的形象。建筑物高層像兩張鼓滿的風帆,塔樓、南北裙房的海浪弧形屋頂借用了海浪的虛擬形象,與近在咫尺的海面遙相呼應,具有濱海地域環境特色。
3)建筑空間形態。濱水建筑群空間組織的一大特點是沿水岸線形成公共空間,濱水的公共空間成為建筑群外部空間的主角。濱水建筑群的外部空間組織中應讓出濱水一側的公共活動空間,作為親水活動場所。在青島帆船基地中,沿海規劃為步行活動空間,包括奧運大道、主防波堤等供市民使用的開放空間,建筑濱水一側的步行道和廣場等公共活動空間。帆船基地內建筑群體以軸線型的序列空間將人引入到海邊,同時也將水環境引入到城市內部。這條縱向軸線序列的開端始于主入口,在縱、橫兩條軸線交界處得到發展,最終在禮儀廣場處達到高潮。
內外交融、引入外部濱水環境是濱水建筑空間的特色。帆船中心建筑單體中重點創造了各種內外過渡空間,如觀水平臺、觀海塔等。新聞媒體中心二樓平臺為人們提供了良好的觀海點,觀景塔的設置更能讓人看到比賽的整個海域。運動員中心的臨水一側樓梯,突出建筑主體,圍護材料為透空性好的玻璃,室內的人們可以從樓梯走下來,進入到濱水活動空間中去。
近年來隨著濱水區成為開發熱點,大量高層辦公樓、賓館等建筑在濱水一帶拔地而起,一些依賴濱水的公共項目如海事博物館、水族館和帆船基地等也爭相上馬。這些大型公共建筑物有著巨大的體量和大量的人流,對城市濱水區的景觀和人們對濱水資源的共享性有深遠的影響,對城市的影響也難以估量,因此要慎重對待濱水大型公共建筑的建設。結合青島奧運會帆船基地項目親水性分析,得出以下幾點結論供參考:
1)控制周邊地段城市道路車流量,減輕濱水大型公共建筑所在基地交通壓力,因地制宜建立與城市多渠道接口連接。協調內部車行、步行流線與濱水活動場所的關系。
2)控制建筑體量,建立濱水大型公共建筑群體空間與濱水環境的多層次聯系,加強濱水空間向城市空間的滲透。
3)突顯建筑的濱水特征,與地貌環境相協調,與水環境相協調。
4)創造多樣的濱水活動空間,營造濱水場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