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厚和
建筑的空間形象是由建筑的功能性質、所處的地域、業主的需求、投資的豐簡、設計師的構思等多方內在合力所決定的。實踐過程中設計人員如何剖析建筑,運用專業詞匯實現建筑由無形到有形的轉化尤是設計的關鍵所在。
透過大豐海港新城管理中心的設計,我們從宏觀到微觀、從功能到地域特點、從普遍性到時代特點,多角度分析項目特點,力求得到一個多方位、飽滿的設計結果。設計中不僅僅限于建筑功能的完成,也不盲目追求建筑外表的氣派與宏偉,而是通過建筑語匯來表達建筑應具有的氣質以及與城市關系。
管理中心位于大豐市海港新城,是新城行政中軸線的北端點,與南端的生態公園遙遙相對,形成中軸線的兩個節點。在未來的發展中,項目必將成為海港新城的行政地標。
項目占地48323 m2,總建筑面積35797 m2,容積率為0.74。
1)功能定位。作為未來新城的管理中心,項目不單單是行政辦公的職能,還包括檔案管理、辦證服務、報告會議、洽談簽約等多種功能。2)形象定位?;陧椖康男再|和所處區位關系,管理中心將成為未來海港新城的行政地標和城市形象代表。3)建筑風格定位。項目位于開發中的新城中心,建筑風格理應是現代、嶄新的,同時從海洋城市的特點出發,需要簡潔大氣、開拓積極的建筑氣質,反映新興城區朝氣活力和銳意進取的精神。

通過對大豐海港發展的了解和新城規劃和建設的分析,我們強調設計的淵源性、地域性與現時性,通過現代建筑的設計手法塑造具有強烈時代特征和獨特氣質的新興行政管理中心形象。具體設計手法如下:
1)橫縱對比。建筑在立面上呈現凸字形,主樓無疑是整個建筑的精華所在,因此結合主樓的高度強調其豎向線條的處理,通過兩種寬度的豎線條體現建筑的挺拔感,而豎線條留下的玻璃空間也形成了一條條的玻璃“豎肋”,兩種肌理的相互映襯,強化了主樓的挺拔感。
在兩側的裙房和主樓基座則體現建筑的橫線條,在開間處理,玻璃面和墻面的劃分上都以橫線條為主,橫豎交錯共同彰顯了建筑的獨特韻味。
2)虛實對比。建筑運用不同尺度的虛實對比,以強化建筑重點、突顯建筑形象。
首先在主要空間和重點部位注意大實大虛的塑造和對比,特別在主樓中心部位形成豎向的大虛面,強調建筑的中心感;兩側裙房南向入口運用大玻璃面加有力的鋼筋混凝土雨棚,形成突出的入口形象。其次,虛實對比通過小尺度的運用豐富了建筑的肌理和表情。
此外在建筑形體上也局部挖空,體現建筑的通透和靈巧。尤其在主樓和裙房的頂層均采用了構架處理,豐富了建筑體形變化,更加強了建筑頂部的刻畫,突顯建筑性格特點。
3)粗壯與精細的對比。建筑的粗壯與精細主要通過材質和尺度兩種變化和對比來體現。在建筑底部通過粗獷的石材墻面和大開間玻璃面,強調建筑底部的粗壯和奔放;在建筑上部則運用精細的玻璃、鋁質豎線條體現建筑的細膩感。兩種處理使建筑具有多重性格,穩重中不失靈活,輕快中又顯莊嚴。

4)材質的對比。建筑善用不同材質的特性,運用不同的材質組合和對比來完成建筑的形象表達。在建筑底部以粗獷的材料為主,如深色的石材、較粗的玻璃分割條和門廊處粗壯的柱子,體現建筑基座的穩定性。建筑上部則運用精細的材質配合精細的尺度,體現建筑的細膩感,使建筑在莊嚴中暗藏品質。
1)總平面設計??偲矫婀δ懿季置鞔_,主要劃分為三個功能區:場地南側為開闊的景觀大廣場,滿足行政、集會、各種功能活動要求;場地中軸線上布置綜合辦公區;主樓東西兩側設置接待辦公區:西側為辦證、展覽、多功能廳綜合區,東側裙房兩層,為檔案庫和會議報告廳。不同的功能區有連廊或門廳聯系,形成良好互動的綜合服務區。2)交通組織。在總平面的交通布局上實行人車分流,南側為主要的人流出入口,東西兩側為外來辦事人員出入口,內部人員辦公和機動車出入口則布置在北側,交通功能明確,避免交叉干擾。同時沿機動車道附近設置地面停車,利用主樓地下室設置地下停車庫。通過合理安排,運用各種動靜態機動設施,形成良好的交通流線系統。3)景觀設計。景觀設計充分利用南側的景觀廣場空間,與建筑和北側的辦公人員入口廣場結合起來,形成最為宏偉的南北向中軸線;同時在景觀廣場上豐富東西向的聯系,形成若干東西向次軸線,豐富整個景觀系統的內涵。在南北向中軸線上以入口的圓形廣場—廣場中央的步行道—主樓—北側的辦公廣場形成具有起伏的中軸線;在東西向設置了數條步行道,并連接兩側的景觀小廣場,形成縱橫交錯的景觀軸線,塑造了項目多層次的景觀系統。4)平面功能安排。管理中心在功能上分為四大部分,西側裙房為對外辦公、展覽等多功能服務區,東側裙房為檔案館和會議中心綜合區,主樓底層為辦公門廳,主樓三層以上為行政辦公區。四大部分以主樓門廳為中心通過水平連廊和豎向交通加強彼此的聯系,形成統一整體。建筑地上17層,地下1層;地下設機動停車庫和設備用房。
建筑是在特定時期、特定環境,根據業主要求和設計師的創作生長出來的,需要設計人員運用專業語匯對建筑進行精心闡釋,分析建筑與城市的關系,研究建筑應具有性格和氣質。從建筑外部環境和內在構成充分挖掘建筑的外延和內涵,更好地設計出符合當下時代特征以及能在未來得以延續的建筑作品。
[1]徐春偉.淺談政府辦公樓設計[J].硅谷,2008(1):9-11.
[2]李曉瓊.立體?構成?解構——立體主義對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影響的探討[J].中外建筑,2005(1):20-22.
[3]黎 寧.辦公建筑設計中生態設計方法的嘗試——南海電力調度綜合樓設計隨想[J].新建筑,2002(4):90-92.
[4]侯 青.辦公建筑設計中的多元化平衡[J].浙江建筑,2009(9):35-37.
[5]劉 勇.辦公建筑內部空間構成設計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