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興
交通產業是國民經濟中的基礎產業,與其他產業相互依存、緊密相連。交通產業的發展一方面是GDP保持快速發展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又受制于GDP的發展。看我國的交通地圖上,東部沿海地區交通發達,交通線網密集,經濟狀況相對較好;中西部地區交通落后,交通線網稀疏,經濟發展相對緩慢。東西部的交通、經濟的巨大差異,也證實了交通與經濟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近年來,山西省公路交通產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為山西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2008年世界經濟危機之后,國家為了確保經濟健康、持續、穩定地發展,出臺了經濟危機后刺激經濟的措施,加大了包括公路建設在內的基礎建設的投資力度。山西省作為內陸省份,也相應地出臺了各方面刺激經濟的措施,其中公路(特別是高速公路)建設是刺激經濟和確保GDP不大幅下降的重要舉措,從而使公路交通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交通產業的增長所引起的GDP的增長效應可以稱為“推動效應”,而把GDP增長所帶動的交通產業的增長效應稱為“拉動效應”。一般來說,如果GDP增長對交通產業的拉動作用大,那么交通產業對GDP發展的推動作用就小,反之亦然。因此,可以把交通產業與GDP增長之間的“推動效應”和“拉動效應”的關系分為三種情形:當“推動效應”大于“拉動效應”時,表明這一國家或地區已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而交通產業是其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當“推動效應”與“拉動效應”大致相當時,表明這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與交通產業發展是相適應的;當“推動效應”小于“拉動效應”時,交通產業的發展速度應適當減慢,以求得交通產業和國民經濟協調發展。
由此可見“推拉效應”分析法可以用于判斷山西省交通產業的供求是否平衡以及與山西區域經濟發展相比,它的發展水平是超前的,還是滯后的。
我們對山西交通產業發展與GDP增長之間的“推動效應”和“拉動效應”進行具體測算,交通產業指標選用貨物周轉量(FKT),我們可以從鐵路、公路、水運、航空四個方面分類進行分析,具體確定失衡的主導因素在哪個方面。
依據經濟計量方法,對山西省GDP和貨物周轉量FKT的“推動效應”建立數學模型為:ln(GDP)=a+bln(FKT)。其中,a為常數項;b為“推動效應”系數。采用最小二乘法(OLS),利用Eviews軟件進行回歸分析,可以得到山西省交通產業發展對GDP增長的“推動效應”模型為:

由于“推動效應”系數b=2.410973,遠大于1,說明山西省目前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水平不能滿足國民經濟增長的需要,運輸供給小于運輸需求,應加速交通運輸業發展。
同理,我們可以用鐵路周轉量、公路周轉量、水運周轉量及航空周轉量的數據分別替代貨物周轉量(FKT),求得鐵路(TIE)、公路(GONG)、水運(SHUI)和航空(HANG)運輸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推動效應”系數分別是:2.472760,1.841656,-0.122587和0.776687,模型如下:

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山西省航空業對GDP增長的“推動效應”系數小于1,即運輸供給大于運輸需求,基本能適應 GDP增長的需要;由于山西地理環境的限制,幾乎無法進行水路運輸,因此水路運輸周轉量的系數沒能通過檢驗是可以理解的;鐵路、公路的發展均不能與GDP增長相適應,都滯后于GDP的增長需要,應加快其發展。這里,鐵路和公路運輸業對GDP增長的“推動效應”系數都大于1,表明鐵路和公路運輸業的發展滯后問題最為突出,今后山西應該把交通產業發展的重點放在這兩種運輸方式上來。
同樣,通過經濟計量方法反復測算,可以確定GDP增長對交通產業的“拉動效應”的數學模型為:

其中,α為常數項;β為“拉動效應”系數。
利用Eviews軟件進行統計回歸分析,可以得到山西GDP增長對交通產業發展的“拉動效應”模型為:

由于“拉動效應”系數β=0.374182,遠遠小于1,說明山西交通產業增長遠遠小于GDP增長,運輸供給遠遠小于運輸需求。
同理,我們可以用鐵路周轉量、公路周轉量、水運周轉量及航空周轉量的數據分別替代貨物周轉量(FKT),求得國民經濟增長對鐵路(TIE)、公路(GONG)、水運(SHUI)和航空(HANG)運輸業發展的“拉動效應”系數分別是:0.321323,0.534034,-0.311563和 0.642438。
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山西省GDP增長對航空運輸業的“拉動效應”系數大于1,即航空業運輸供給大于運輸需求,基本能適應國民經濟增長的需要;水路運輸原因同上;鐵路、公路的發展均不能與GDP增長相適應,都滯后于GDP增長的需要,應加快其發展。
山西省交通產業對GDP增長的“推動效應”系數 b=2.410973遠遠大于GDP增長對交通產業發展的“拉動效應”系數β=0.37418,說明目前山西省GDP增長遠大于交通產業增長,需要大力發展交通產業,為此,在“十二五”期間山西交通要從加大建設力度、增加投資、提高技術含量和改善結構層次等方面入手,來改變山西省交通產業對GDP發展的現狀,從而使多年來山西交通滯后于經濟發展的現象徹底得到改變,為山西經濟進入快車道打好堅實的基礎。
[1]姬中英.交通運輸與國民經濟供求關系的判定方法——“推拉效應”法[J].武漢交通管理干部學院學報,1999(2):20-21.
[2]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可持續發展與我國交通運輸的發展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0(4):30-32.
[3]胡 優,藍萬煉,許友梅.交通運輸與國民經濟發展關系研究[J].山西科技,2006(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