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彩宇
在20世紀的世界建筑史上,誕生了兩個并稱為“雙子星座”的建筑——流水別墅和朗香教堂。流水別墅的設計以其獨特的幾何外形和周圍的生態環境有機結合構筑了建筑的合理化設計。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生存環境質量的要求日益提高,這就需要在設計中更多的考慮到居住環境的人性化設計。以流水別墅為例探討怎樣將建筑本身和周圍環境很好的連接起來,營造一種適合人們居住的環境空間。
賴特(Frank Lloyd,1896年~1959年)是 20世紀美國一位著名的建筑師,在世界上享有聲譽。他設計的作品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在現代建筑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賴特對現代建筑影響更深遠的是他獨到的建筑思想,這和歐洲新建筑運動的代表人物有明顯的區別。
賴特對建筑工業化不感興趣,他設計最多的建筑類型是別墅和小住宅。在進行別墅和小住宅的設計過程當中,他逐漸形成了一種既承襲美國傳統建筑的特點,又突破了住宅空間封閉性的處理手法。住宅多位于城市郊外,視野開闊,景色優美宜人。
1936年,賴特設計的流水別墅就是一座獨辟蹊徑,別出心裁,匠心獨運的建筑藝術品。流水別墅在賓西法尼亞州的郊區,屬于匹茨堡市百貨公司老板考夫曼的產業。考夫曼買下一片大的風景優美的地產,聘請賴特設計別墅。賴特根據當地的地形起伏,樹木茂密的風景特點,尤其是有一條溪水從巖石上跌落下來,形成了一個瀑布。他就選擇把別墅建造在瀑布的上邊,別墅的造型也是呼應地形走向變化的。別墅總共分為三層,建筑的結構運用了鋼筋混凝土。它的每一層樓板連同邊上的欄墻支承在墻和柱墩上,各層的空間大小和形狀各不相同,建筑師充分利用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懸挑力,將建筑外形向各個方向懸伸出來。比如說,通過石墻和玻璃的圍合,構建不同形態的室內空間,或封閉的,或開敞的,滿足不同的居住功能需要,其平面圖見圖1。
流水別墅最具標志性特征的是建筑外形上一道道橫墻和幾條豎向的石墻,還有那順流而下的瀑布。構成一幅錯落有致的山水畫,欄墻色澤潔白光滑,石墻粗獷奔放,使整個建筑不僅有水平和垂直的結構對比,還有顏色和質感給人以視覺和觸覺上的享受,其立面圖見圖2。
流水別墅最成功之處是建筑個體和周圍自然環境的緊密結合。它輕盈的身姿躍立于流水之上,與那些懸挑出的平臺交相輝映延伸到周圍的空間里。材料主要運用當地的石材、木和磚等。這種取材方式既節省了建筑材料的成本,又有利于和周圍的生態環境融為一體。賴特的這種建筑手法正適合了美國中西部草原地帶的氣候和地廣人稀的特點。


流水別墅可以稱為20世紀世界建筑史上將建筑和綠色生態完美結合的成功實例。很多年后,考夫曼夫婦不在流水別墅居住了,但這個建筑留給我們的并不僅僅是居住功能方面的思考,更詮釋了建筑本身和建筑外環境的和諧統一的內涵。
流水別墅采用了現代的建筑材料鋼筋混凝土,展示了科學技術的發展讓現代建筑呈現了全新的面貌,可以運用新的建筑材料賦予建筑新穎的表現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賴特將自己的建筑稱為“有機建筑”。所謂有機建筑就是由內而外的建筑,它的主要目標是整體性(entity)。流水別墅的整體性正是通過建筑形式的完整性和周圍環境的協調性來達到一種讓人心曠神怡的境界。在這里,總體和局部的相輔相成,材料和目標的本質,展現了建筑在特定環境中與眾不同的氣質。
如今,流水別墅帶給我們更多的是關于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的深思,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開始關注綠色設計,人性化設計,對能源的合理應用以及新材料的開發和使用。建筑可以成為自然的一部分,這是賴特的理念。這也值得我們在設計中借鑒和學習,合理的建筑不會破壞自然的生態,反之會和景觀完美地結合,形成新的美景。這就促進了旅游業的發展,所以任何一個成功的建筑設計都帶動了周邊經濟和旅游業的發展,繁榮了社會市場經濟。
我至今仍然清晰記得第一次看到流水別墅的感覺,那柔和的色彩搭配不同材質的質感,仿佛和著小瀑布流水的節拍,把我的思緒帶到了桃花源。建筑師依據地形和特有的自然條件構筑了與環境相得益彰的別墅,無不令人嘆為觀止。這正說明設計不是要改變自然生態環境,而是從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考慮,回歸自然,營造舒適的居住環境。中國傳統造園手法中的“雖為人作,宛自天開”也印證了這一觀念。
從生活化的角度來看,流水別墅建立在水源的上面,方便房主的用水需要,又和建筑構成不可多得的美景。建筑外的景色和建筑形成互相滲透、交相輝映的景象,有利于人們放松心情陶冶情操。從環保的方面來分析,由于建筑外環境也可以凈化室內空氣,節省能源,給人以心曠神怡的感受。
流水別墅以其豐富的幾何建筑外形,及其獨特的建筑設計符合了現代設計中對材料的科學利用,自然資源合理使用的觀念。這件作品的設計藝術精華值得我們在當今可持續發展設計中研究和借鑒。流水別墅建筑本體和景觀的融合,也與現在所倡導的綠色環保設計相吻合。所以,賴特設計的流水別墅是情景交融和生態良好結合的典范。
[1] 羅小未.外國近現代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 張小迪.流水別墅審美淺析[J].山西建筑,2008,34(30):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