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蓉
(1.西南交通大學建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1;2.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81)
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處于較低的水平。低碳城市概念最早在英國提出,現已逐漸成為各國發展的新趨勢。
近年來,全球能源短缺,氣侯變暖的現象日趨嚴重,城市化的快速推進,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資源,對人類的生存環境也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當中包括減少浪費,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這與提倡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經濟不謀而合。因此,低碳經濟已經成為各國共同關注的問題,也成為世界各國共同的戰略選擇。
當前,中國正處于快速城市化的歷史階段,2006年底城市化水平約為 43.6%,預計 2050年將提高到 75%左右。面對能源安全和氣候變化嚴峻挑戰,必須堅定地走低碳發展之路。低碳城市既是緩解能源壓力和氣侯變暖的直接現實要求,也是對我國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最具體的理論實踐。因此處在城市化、工業化加快推進時期的中國,必須堅定地走低碳發展之路。
城市規劃直接決定了城市經濟社會系統的發展布局、功能、規模、體量、生活方式、消費習慣、資源運用、交通等等,而這些都可以影響我們社會能源的消耗排放。目前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這還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全球范圍內因而產生了對可持續城市發展的強烈需求。很明顯,傳統的發展模式無法滿足這個需求。
城市應該被看作是充滿生機的個體,通過產品/服務的輸入輸出活動與世界其他部分產生聯系、相互作用。不考慮凈輸出帶來的后果,對城市可持續性的探討便是不完整的。在需要低碳解決方案的時候,能夠提供這種解決方案的城市顯得尤其重要,可持續性的輸入活動也應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得到鼓勵。因此低碳城市規劃顯得至關重要。
只有通過推動發展“零排放”城市或小區域規劃,才能有機會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推廣低碳世界。不僅要關注減少浪費,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時,應作好城市規劃的前期介入工作,實現一種理念的轉變,為創造低碳城市提供可能。
近年來,以新都和青白江為代表的成都市北部區域擁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完善的產業,正逐步成為成都市發快速發展的區域。根據成都市總體規劃以及成都市商業網點發展規劃,將重點依托城市的交通干線和交通樞紐,積極引導成都市中心城范圍內的現有的各類批發市場向城市外圍疏解,形成四大商貿組團,以實現城市商貿業的提檔升級。位于成都市四環路以外,新都區和金牛區交界之處,總規劃面積 25 km2的北部商貿城則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商貿組團。
成都的北部商貿城的規劃目標是建設一座“宜居生態低碳新城”,城北活力商貿都市。定義該地區為“生態低碳新城”,將生態低碳的理念與工程技術整合融入概念規劃的總體布局架構,使其理念能實質落地。在此基礎上才能為后續階段的各個調研評估、規劃設計、工程建設提供參考。
規劃中主要采取了表1中的策略,體現生態低碳新城的理念。

?
2.4.1 從產業聯系、功能布局方面強調混合,減少能耗
從產業聯系方面,規劃摒棄了傳統規劃的單一功能分區的做法,更加關注商貿城內部產業功能的聯系性,使以交易為核心的相關功能和以休閑體驗為核心的相關功能內部需要具有良好聯系,通過內部聚集實現最大效應,降低交易成本和能耗的同時,提倡服務核心的共享性:通過產業性和生活性公共服務極核構筑廣義城市公共服務平臺,實現以城帶商發展模式(圖 1)。

圖1 北部商城組團功能發展模式圖
從功能布局方面,規劃突出功能混合動態成長,從單個組團和多組團的功能混合和動態成長對產業布局進行了有效的落實。為單個商貿組團發展預留生長空間。在每個組團內部,規劃提倡中密度土地開發強度,強調土地的混合使用,主要考慮用地的整體開發存在的可能,保障城市開發的整體性、彈性和可操作性。從節約能源的角度分析,混合用地考慮了就業和居住之間的關系。避免傳統功能分區可能產生的潮汐式的交通,提高行程的便利性;降低出行次數,減少行程的距離和次數以減少能耗。從而減少土地占用,減少基礎設施成本和增加公共交通成本效益(圖2)。

圖2 北部商城組團功能發展模式
2.4.2 構建綠色網絡體系,體現與自然共生
北部商城處于成都上風上水之處,規劃區內毗河、錦水河、農田、林盤的自然基底具有優良的基礎。規劃將自然廊道、綠化節點、以及開放空間節點統一形成綠化體系(圖 3)。綠地以網絡的形式作為城市綠肺,可擴大綠化效益。
在考慮與自然共生、持續發展方面,規劃注重對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認真分析了基地的水系、植被以及建設斑塊的相互關系,在規劃中予以盡量考慮。力求形成水網與綠化網絡形成的自然共生城市。從規劃指標分析,規劃綠地和水系占總用地指標的 19.7%,遠遠大于城市規劃綠地指標滿足8%~15%的要求。
在北部商貿城中指狀綠色網絡可充分發揮以下的功能。
(1)保護現有生境,改善生態多樣性 ,改善小氣候,減少能源需求;

圖3 北部商城綠地系統
(2)提供休閑運動和教育機會,讓人們融入自然,改善生活質量;
(3)影響小氣候、空氣質量和減少城市熱島效應 ;
(4)結合現有樹種能減少種植和灌溉成本。
2.4.3 打造通暢人性的綠色交通
2.4.3.1 規劃理念與方法
在本規劃區,綠色交通規劃方法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不鼓勵使用私人小汽車;(2)盡量使居住區和就業區就近相連,公共服務區周邊布置居住區;(3)建立一個適合步行和自行車尺度的道路系統;(4)提高對公共交通系統的可達性;(5)控制私人停車位和采用停車收費方式;(6)對于主要交通節點,規劃發展交通節點(軌道交通站),同時建立公交支線服務 (BRT)和換乘站來連接周邊地塊,優先使用公交的政策和提供停車換乘設施。
2.4.3.2 具體措施
(1)路網布局。北部商城骨架路網呈開放式方格網布局,承擔商城與城市其它片區間以及商城內部各組團/功能片區之間的交通聯系。主要為車行(通過性交通)服務,路寬、間距大,并為城市預留發展空間。組團/功能片區內部路網依水就勢自由布設。主要為人行(到達性交通)服務,路窄、間距密,其特點是宜人、親水、見綠。
(2)軌道交通。軌道 1號線以及軌道 3號線向城市北部延伸,帶動北部商城發展,培育成都新增長極。軌道 1號線沿人北延線東側架設,設置 4個站點,支撐TOD開發模式。
(3)公交系統。建立人性化、多層次的公交體系。結合1號線軌道站點設置公交樞紐站及公交港灣站,實現“軌道+公交”的無縫換乘與有效銜接。沿干線道路設置公交干線,在人民北路北延線設置 BRT快速公交。在組團/功能片區內部道路上設置支線公交,并與干線公交有效接駁。
(4)慢行系統。建立環境友好的慢行系統。規劃區的城市主要道路兩側的慢行道,濱河慢行廊道,綠帶林蔭道,并與居住區慢行交通、交通樞紐集散廣場、游憩集會廣場等的慢行系統緊密結合,構成完整的城市慢行系統。
2.4.4 推行共享節約的市政基礎設施
除了常規的市政設施規劃以外,借鑒國內外發達城市的成功經驗,本規劃區強調充分利用地下空間,發展共同溝。一方面通過規劃預留,為城市發展對市政管線需求預留了足夠的彈性空間;另一方面,美好環境。避免開挖,避免對交通、市容市貌的影響,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提高了市政管線設施的安全性。
規劃建議結合新建道路的實施,沿數條管線集中的道路下或道路側綠帶下實施共同溝。并注意地下空間綜合利用,避免與其它設施沖突,共同溝的規劃設施應在系統的共同溝專項規劃指導下進行。
雖然成都地處中國非集中供熱區,但由于成都市在冬季是一個潮濕陰冷的地區,采取集中供熱是節能減排、綠色環保,實現低炭城市的一個有效措施??梢怨澕s燃料、減輕大氣污染、節約用地、提高供熱可靠性等。
2.4.5 開展“綠色”為主導的核心區城市設計
規劃提出了相關的城市設計指引。突出“綠色建筑”的概念。在核心區的城市設計布局上,充分利用現狀條件和氣候以減少照明、供熱、冷卻等設備能耗,考慮地形、風向、建筑位置和朝向來布局建筑,同時街區設計、道路設計和建筑形態設計要合理利用通風廊道,增加自然采光、自然通風和儲熱的功能。
現代建筑是一種過分依賴有限能源的建筑。高能耗、低效率的建筑,不僅是導致能源緊張的重要因素,并且是使之成為制造大氣污染的元兇。為了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規劃提出了綠色建筑理念,強化了節能意識。主張調整或改變現行的設計觀念和方式,使建筑由高能耗方式向低能耗方向轉化,依靠節能技術,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以及開發新能源,使建筑逐步擺脫對傳統能源的過分依賴,實現一定程度上能源使用的自給自足。
低碳城市規劃建設蘊藏著巨大發展機會。目前已經成為我國各個城市規劃追求的目標。要推動有關低碳城市規劃,我們必須從傳統的規劃思維中跳脫出來。對應“生態低碳城市”,北部商貿城規劃在城市規劃的方法和手段進行了一些的嘗試,但在具體實施上還有很多工作要作,期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功效,引發各界對低碳城市規劃的更多關注。
[1]李德華.城市規劃原理[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成都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阿特金斯顧問有限公司.成都市北部商貿城城市設計[R].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