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王玉勝
在中國高端低壓電器制造商陣列中,常熟開關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常熟開關)作為最具創新力的企業,不斷引領國內行業技術發展潮流。常熟開關專注于配電領域的耕耘,通過幾十年來的發展,已從專業的元器件供應商成長為國內頗具實力的智能配電一體化解決方案提供商,面向配電系統全產業鏈提供高性價比的產品及技術服務。
目前,行業里都在熱議智能電網,而常熟開關所提供的智能配電一體化解決方案,為用戶已服務了數年之久。當然,誰也不能精準地預測未來。但是,對于經年沉浸在智能配電技術創新的常熟開關來說,十年前就開始研發的智能配電一體化解決方案,其戰略部署緊扣技術發展趨勢和行業脈搏,暗合產業主線,搶占了市場先機。
常熟開關的智能配電一體化解決方案由一系列以成套、元器件和軟件三位一體的智能配電產品所組成,該系列產品在智能化、系統化、集成化的研發思路指導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具有監測、保護、控制和遠程智能管理的功能,是常熟開關服務我國新時期電力發展需求、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產品。
滿足客戶的需要是常熟開關研發智能配電一體化解決方案的最主要的目的。據管瑞良介紹,隨著電力技術的發展和用戶需求的不斷提高,配電行業不但對電器性能的要求越來越高,如要求有帶通信功能的電器以實現配電網絡的“四遙”功能,而且還要求實現低壓電器智能化配電系統,就是通過通信網絡把眾多的帶有通信接口的低壓開關和控制設備與主計算機連接起來,由計算機進行智能化管理,實現集中數據處理、集中監控、集中分析和集中調度。
智能化配電系統與傳統的配電系統相比具有穩定性好、可靠性高、利于集中控制、能實現無人值守、組網后能降低大量費用等優點。因此,智能化配電系統已成為電力系統發展的趨勢,將得到大量應用。在此過程中,配電行業的用戶需求在發生著變化,不但要求高性價比的器件產品,更需要完善的系統解決方案來應對不斷復雜的智能配電網絡。“所以,客戶在設計實現智能化配電系統當中,就不可避免地希望供應商們能提供包括元器件、控制軟件和成套設備在內的一攬子解決方案,”管瑞良講,“設備都由一家供應商提供,這不但可以使用戶更好地貫徹自己的設計思想,還可以方便用戶以后的服務和備件、維護等需要。”
另外,隨著當代計算機技術、信息處理技術、控制技術等新技術發展,已經對傳統的低壓電器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和進步。低壓配電設備正逐步向集成化、數字化、信息化和可通信方向發展,徹底改變了傳統低壓配電設備的原有缺點,使配電設備擁有了電參數測量功能、故障記錄功能、內部故障自診斷功能、通信功能以及網絡化功能,使低壓配電設備產生了質的變化。因此,管瑞良認為,隨著電器設備的發展,已經具備了實現智能配電系統的技術條件,“那么就有可能把低壓配電系統做成一個智能化的配電系統。”
管瑞良強調更重要的是在對客戶需求深入理解的基礎上,由原來的供應產品升級到提供完整解決方案,“常熟開關正在完成從產品供應商向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轉變,這是我們保持在高端市場領先優勢的重要戰略。”他進一步指出,“中國的民族企業一定要有自己的智能配電系列化產品,為我國低壓配電網的智能化發展提供先進可靠完善的解決方案,這樣才能夠提高我們民族工業的產品競爭能力。”
出于以上目的,常熟開關從2001年開始預研,并于2003年正式立項,確定了智能配電技術方案及系列產品的整體研發戰略和總體思路,明確了項目的關鍵技術和產品的研發目標。常熟開關的技術團隊以“精品立企,高端制勝”作為指導思想,按照總體規劃、分布實施、同步并行的步驟進行研究。

研發團隊通過跟蹤國內國際行業技術發展動向,開展了多方面前瞻性技術分析研究,采用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方式,實現了關鍵技術的自主創新,從而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體系。歷經10年研發,常熟開關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端產品,開發了多種集成化、數字化、信息化低壓配電設備,形成了包括系統軟件、器件和智能化成套開關柜為一體的強大的自我配套能力。
本項目研發至今已取得了多項科技成果,在很多方面都是國內率先推出,引領了行業方向,而且部分成果技術水平達到國際最先進水平。該項目共申請了44項專利,其中發明11項,實用新型20項,己授權36項專利,其中發明8項,實用新型20項以及二項軟件著作權,聯合起草了國內第一份通信行業標準《低壓電器通信規約》、聯合起草了G B/T18858.3-2002低壓開關設備控制器-設備接口第3部分DeviceNet國家標準等。
“通過系統技術的研究,我們開發了一系列數字化信息化配電設備,以符合當今國際低壓電器元件發展趨勢,如新型的CW系列智能型萬能式斷路器、新型的CM 2Z系列智能型塑殼式斷路器、新型的CM 2L系列帶剩余電流保護塑殼式斷路器和新型的CI l遠程智能I/O模塊等。”管瑞良指出,“另外,通過系統技術的研究,還開發了多款新型數字化通信轉換產品,以適應多種不同現場總線的應用,如通信適配器CN lDP/MD、通信適配器CN lDP/MP、以太網通信適配器CN 1EG,以及GSM短消息通知模塊等。”
這樣,通過一系列關鍵技術研究應用以及一批新型數字化信息化低壓配電設備開發,常熟開關的產品開發設計能力和產品的檔次不斷提高,一大批智能化產品涌現出來。公司在2006年末推出了Riyear-PowerNet配電監控系統,系統集成了專業的Riyear-PowerNet配電監控組態軟件,配合公司的智能配電元件,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品體系和向行業提供智能配電一體化解決方案的能力。
Riyear-PowerNet配電監控系統是常熟開關智能配電一體化解決方案的核心,具有“智能互動,信息交融”的特點。Riyear-PowerNet系統是一套完整的軟、硬件產品體系,包括一系列具備綜合智能化配電元件以及完整的上位機軟件、網絡布線方案,支持各種通信總線的連接,包括Modbus、ModubsTCP、Profibus、DeviceNet等。通過高效率的數據采集,用戶可以實時掌控整個配電系統。為不斷滿足市場需求,常熟開關在原來以現場總線為基礎的R iyear-PowerNet上,擴展了Riyear-PowerNet系統的功能,相繼開發出了視頻監控、短信息報警、CDMA/GPRS無線監控等功能。
常熟開關智能配電系列產品的研發成果,徹底改變了傳統電器產品功能單一、保護精度低等缺陷,滿足了當前電力配電系統實時監視、控制、管理的應用需求,促進了我國低壓配電設備全面向集成化、網絡化、可通信方向發展,帶動了我國電器工業技術水平的提高。與國外同類產品相比,項目的綜合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相當,但產品價格僅為國外同類產品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左右,從而極大地提高了我國低壓電器行業民族工業的競爭能力。
但是,技術的發展是無止境的,行業的需求也是在逐漸演變當中。管瑞良強調,常熟開關的智能配電一體化解決方案是開放的系統,是可以根據時代發展自我進化的。“本系統的主要特點是,第一考慮了完全選擇性的需求,使選擇性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二是客戶使用起來很易用方便。”管瑞良介紹說,“另外,該系統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根據不同客戶的需求,可開發出不同的解決方案。”
隨著未來行業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建設智能電網所提出來的新要求,常熟開關還將在現有基礎上繼續圍繞提高可靠性、測控一體化、小型化、模塊化、易用性等方面進行持續地升級開發,以滿足飛速發展的市場需要。“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依然會面臨非常多的挑戰,尤其感受非常深的是客戶對常開的期望越來越高,所以為客戶提供超值的方案和產品是常熟開關所追求的目標。”管瑞良最后強調,“技術能力的培養非朝夕可就,而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在技術創新上,我們還有很高的山峰去攀登。”■
配文報道
“三不廠長”管瑞良
管瑞良1990年畢業于安徽工學院,1998年加盟常熟開關,2001年取得河北工業大學電機與電器專業工程碩士學位,從事科技創新工作,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在科技攻關方面,他始終堅持奉行“不找出問題不放過,不找到解決方法不放過,不落實措施不放過”的“三不”風格,被大家親切地稱為“三不廠長”。
作為企業的技術負責人,他與科技人員一起,為研發出引領國家低壓電器潮流的開關產品而不懈努力。近十多年來,管瑞良帶領公司的技術研發團隊,先后完成了多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技術含量高的高低壓電器產品的研發,每年都有10多只新產品研發成功并通過鑒定,其中CW 3系列智能型萬能式斷路器技術上達到了當今世界最先進水平,“低壓保護電器關鍵技術的研究及其應用”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截止到2009年,企業申報專利達346 項,已授權265項,為“全國企事業知識產權示范單位”(江蘇省僅3家)。
鑒于管瑞良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杰出成績,他本人榮獲了教育部“做出突出貢獻的工程碩士學位獲得者”、“全國企事業知識產權管理先進工作者”、“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蘇州市首批跨世紀高級人才”、“2009年度蘇州市十佳魅力科技人物”、“2009年度科技創新創業市長獎”等榮譽。
管瑞良是一位技術專家,更是一位管理專家,他奉行“管理大于一切”的法則。在他眼里只有好的管理才能出好的科研成果。作為一個管理者,他始終保持著創新思維,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體系和最能出成績的管理機制。
智能配電系列產品的研發是由多個產品子項目組成的系統工程項目,不僅涉及機械、電氣、電子、自動控制、計算機、通信等多專業的應用研究、還涉及產品設計開發、制造、產業化等多個方面。
“這么大的工程和這么多的產品開發任務首先要解決的是研發管理問題,要把團隊并行管理的方法找到。”在項目開始時,管瑞良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流程再造,使企業的機械研發團隊、電氣研發團隊及電子和軟件研發團隊協調一致、有序有效地進行研發。“另外,還要特別注意數字化管理,流程打造的再好,但是沒有數字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就無法有效地進行產品開發。”
為確保本項目相關課題的順利進行,常熟開關以公司的標準、專利專職人員和相關技術人員為主體積極組織開展技術調研工作和相關標準的分析、研究工作,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前期關鍵技術研究為突破點,同時又調集了技術中心ACB、MCCB、智能電器、工控產品開發科四個部門相關技術人員60多人投入該項目研發工作中,并投入了專項資金開展與該項目相關的前期科研工作,制定了相應的開發項目管理流程,從人、財、物及技術力量等各方面確保了項目順利實施。
“這個項目是常熟開關的‘聚智之作’,沒有舉全廠之力,沒有企業各部門的協調配合,是不能完成的,”管瑞良指出,“通過這個項目的實施,企業最大的收益是獲得了組織進行大型技術創新工程的經驗,打造了一支能夠支撐實現企業戰略藍圖的優秀團隊,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得到極大提升,進一步夯實了企業再發展的基礎。”